讀古今文學網 > 星條旗下的茶葉蛋 > 星巴克的檔次 >

星巴克的檔次

給《美國之音》做了一期關於星巴克的節目。我的電台臉沒上過電視,很緊張。我從俄克拉荷馬通過Skype連線進入節目。一張口,就滔滔不絕。中間我想奇了怪了,怎麼沒人打斷我?

後來主持人打電話過來,說他試圖打斷我但是打不斷。原來,由於某種技術故障,我開始說話後,插話我就再也聽不見。他根本無法將我打斷,除非我自己停住或是被導播切斷。我好比《奇愛博士》電影裡奉命執行任務的飛機,飛出去就無法召回。

不過為了這節目,我倒是租來了其董事長舒爾茨的書《向前》(Onwards)的語音版聽了聽。本來節目是說星巴克在美國是「平民星巴克」,到了中國「華麗轉身」成小資和精英的「高檔」的星巴克。聽了這書,我的想法卻有了一些改變。

星巴克在美國到底是高檔還是低檔呢?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重要,星巴克在美國的文化內涵,更多接近社會學家雷·歐登伯格(Ray Oldenburg)說的「第三地」(Third Place)。家是第一地,單位是第二地,星巴克力求成為第三地,如同我們大門口的延伸。這個第三地,可包括過去鄉下的井邊,洗衣的河邊,也可包括茶館和酒吧,其共同特徵是位置方便,環境舒適。舒爾茨希望人們來星巴克喝喝咖啡,獨處,或聊天。他說指不定下一個臉書或者阿里巴巴的藍圖,就是某個年輕人喝咖啡時拿著餐巾紙畫出來的。該公司發言人也跟《福布斯》雜誌說,為了成為這樣的「第三地」,公司在選址上很講究,希望滿足社區的需要。

星巴克還和很多商家合作,開設星巴克門面。我們這裡的巴恩斯·諾貝爾書店裡就有一家星巴克。喝一杯咖啡,看一本書,這種感覺良好。這裡也有老年人來喝喝咖啡看看報紙,年輕人在這裡聚會,夫妻在這裡談心,學生在這裡學習,自由職業者在這裡做事。星巴克讓你在此逗留。舒爾茨是在米蘭看到濃縮咖啡(Espresso)店,受到啟發,希望在美國開這樣的店。以前的星巴克是賣咖啡豆的,是咖啡店(coffee shop)。舒爾茨想把它做成咖啡館(coffee bar),讓大家可以坐這兒喝喝咖啡,在這裡「生活會慢下來」(舒爾茨語)。人們願意到這裡來逗留,星巴克的一位高管曾笑稱,星巴克如果咖啡免費,來的人按照逗留的鐘點收費,可能賺錢更多些。中國好多商家很急功近利,你不買東西,就不歡迎你。可是你讓顧客逗留,最終顧客也會讓你逗留。

我翻譯的時候,就常到巴恩斯·諾貝爾書店的星巴克來。有時候我也在這裡寫些書評,書店和咖啡館在一起真是便利得很。因為書店的文化氣氛,這裡的星巴克裝飾畫上也都是些作家,如喬伊斯、菲茨傑拉德等。我看很多作家也喜歡來咖啡館。巴爾扎克就很喜歡咖啡,他說:「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在他的形容下,咖啡喝下去,思維就千軍萬馬一起出發。

舒爾茨改變了美國人飲用咖啡的方式。我們也親眼看到星巴克在改變中國人熱飲的構成。沒想到在以茶文化為主的中國,星巴克也開始有了一席之地,且在年輕人中很受歡迎。為什麼美國平民的星巴克到了中國,會成為精英的星巴克呢?我向一位在西雅圖星巴克當經理的同學打聽了此事,她說星巴克全球定價是差不多的。關鍵還是人民幣和美元有差價存在。另外,星巴克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大部分人不大熟悉咖啡,只有一些比較富裕的人去喝。很多跨國企業到中國,一開始都盯著中國的一個群體,那就是「年輕、富裕的都市白領」(young affluent urban worker)。

星巴克剛到中國,也想本土化,比如舒爾茨就曾考慮過將藍莓鬆糕(blueberry muffin)中的藍莓,變成中國黑芝麻。

如果星巴克開始賣中國式黑芝麻甜品了,中國炫情調的人還去不去?這是一個問題。星巴克在中國,是要成為一個有些檔次和品位的地方。這或許有些矯情,但後來我想,這也沒有什麼不好。就好比豆瓣,過去大家覺得這地方太文青,不過它讓很多人開始讀書,這不是好事嗎?

我們在文學作品中常看到大家取笑中產者們的庸俗趣味,但是要等整個社會很多人都這樣,這種趣味開始平庸化,出現禁錮效果的時候,才開始可怕起來,這是一個過程。星巴克目前來說是中國的一個清新的力量,能幫著改變一下約會談事非得吃飯洗浴鬧哄哄唱K歌這種風俗。如果大家經常去這種地方,安安靜靜地聊天,做事,放鬆,也是好事。日子久了,大家也會覺得這也是休閒或聚會的正道,就好比我們在技術裡說的衝擊式革新(disruptive innovation)造成的結果。目前,星巴克咖啡在中國很多中小城市都沒有分店。這些中小城市充斥著飯店、洗腳屋、洗頭屋、桑拿屋、卡拉OK歌廳。

有人說星巴克是「美國地邊攤,在華裝高端」。從我自己的體驗來看,這麼說也不盡合理。星巴克在美國,大部分人都可以消費,但也不是低檔「地邊攤」。只不過美國人「檔次」的概念沒那麼強而已。各加油站都賣咖啡,基本上是一塊錢一杯,麥當勞也是,星巴克咖啡比它們貴。不過星巴克咖啡也能維持高品質。這裡有二十多種咖啡豆,咖啡一個小時內必須更換,保持新鮮。星巴克的咖啡氣味也是環境的一部分。舒爾茨離任後,新的高管開始在星巴克賣早餐,比如三明治,也受到了很多顧客的歡迎。舒爾茨覺得早餐香腸、乾酪等食物氣味太濃,衝擊了咖啡的香味,他堅決要求趕出這些熱早餐,保存咖啡的香味,哪怕為此損失利潤。他甚至為此和高管鬧翻,自己重回星巴克掌舵。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

當然,在美國,星巴克有時候也因名堂太多,對於咖啡太考究,有些「嚇人」,所以有「星巴克市儈」(Starbucks snobbery)一說。如果和中國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了。中國星巴克網站上,我看到了「濃縮康保藍」、「焦糖瑪奇朵」、「濃縮瑪奇朵」,這些名字很陌生。其甜點更是如此:「特濃巧克力布朗尼」。原來「布朗尼」就是Brownie。這些名字都很陌生,讓人敬而遠之。在美國好在我可以說:我要regular coffee,medium,也沒人在意我是否老土。關於tall,grande,venti,trenta 這些尺寸,是噱頭而非真正的「知識」,也不是它的賣點,你分不清就說高中低好了,不用扇自己耳光。

在我看來,星巴克的「第三地」環境最為寶貴。它價格稍微高一些,但是並未「高檔」到拒人千里之外,而是把人拉近。希望星巴克能把這種軟環境帶到中國來,而不僅僅適應本地一時的趣味。我希望星巴克在中國也像在美國一樣,能讓普通人享用。星巴克有機會打破這種「三六九等」的觀念,否則的話,它無法接近更為廣泛的消費群體。在中國,人口就是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