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星條旗下的茶葉蛋 > 向著未來看風景 >

向著未來看風景

這幾個星期,我們幾個家長在商量如何改進小孩的時間管理等方面技能,準備給他們開一個小班授課。剛上幾次,小孩抱怨,我們有些洩氣。這時候,一個媽媽鄭蔚發信說我們不能被小孩牽著走,要堅持下去,不能虎頭蛇尾。看了我臉紅了,我想如果我們大老爺們像這樣遇挫退縮,就莫怪古人寫詩罵「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積極主動,遇事敢出頭挑擔子的人,在哪裡都受歡迎。這種品質,在美國被視作領導力的一種表現。

說來也巧,星期六早晨,我去參加早餐會,早餐會上說的也是「領導力」。講演者自己剛結束一次為期六天的「領導力」培訓,然後弄了個壓縮版,講給我們聽。他也說到了主動擔當的精神。他又強調,真正的領導不是高高在上指揮,那叫工頭,叫監工。領導自己得學習,得謙虛,得去培育更多的領導。確實,對一群人頤指氣使算不得本事,讓一群人跟著你一起成長壯大,那才是本領。讓手下一班人都很苦逼,算不得牛逼;讓手下人跟著滋潤,這才是領導者的英雄本色。

美國很多培訓活動涉及領導力,有時候都讓人覺得有領導力崇拜的味道。比如童子軍無時不在說這個話題;教會的青年組,也講領導力;大學錄取新生,還要你表現出領導力。有時候我想,大家都玩領導力,誰幹活呢?不怕,服裝在東南亞生產,iPhone有富士康組裝。

其實,廣義的領導力不是處在「領導」崗位上的人才有的,它是一種個人素質和修養,所有人都可以具備。而領導者則更應該具備領導力,否則在其位置上坐得自己彆扭他人遭殃。

美國人強調領導力,估計和其「超級大國」地位有關。在各行各業,很多來自國外的移民很傑出,卻常被美國人領導,這和美國人從小培養「領導力」的教育側重有關。其他國家的教育當中,未必強調這些。教育沒有配套:現今教育體系偏重知識傳輸和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創造、想像等能力沒有被充分培育。

說到想像力和創造力,是因領導最需要的品質之一是透過現狀望見未來,而非得過且過,最終什麼傳承也不能留下。望見未來,包括你知道自己的需要,亦即「使命」(mission),這保證你不跑錯方向;也包括「遠景」(vision),它牽引著我們向前走。vision這個詞也譯作「願景」,很有意思的一個譯法:你願意,有恆心耐力去推動,相關想像就可以成為風景,否則不過白日夢。喬爾·帕克(Joel Parker)說過:「沒有行動的願景只不過一場夢。沒有願景的行動不過是消磨時間。有行動支撐的願景,則會改變世界。」(Vision without action is merely a dream.Action without vision just passes the time.Vision with action can change the world.)

九十年代的時候,這一套說法,也傳到了國內,只不過名稱不一而已。比如美國人說使命、遠景和價值觀,華為公司則有一套「基本法」。那時候寫類似於「使命宣言」的文件十分流行。我單位老闆,也曾抽調我和其他一班哥們兒,去附近賓館,封閉起來寫公司使命宣言。我們為了幾個字眼,爭得熱火朝天,幾個人抽著煙,屋子裡像是著了火。

使命宣言其實是大道理。和托爾斯泰說的「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一樣,營利企業的使命是大同小異的,無非是給股東創造價值,給客戶提供優質服務這一套。將其寫出來,是要製造一種印象,說明企業在「賺錢」之外,還實現了很多別的社會價值——雖然對一些企業來說,這種印象是幻覺。

道理總歸空洞,寫出來老闆自己都記不住,其宿命是束之高閣。幾年前,我聽過蓋川琦在Blackboard公司年會上發表的一次演講。他認為大家不要去制定使命宣言(mission statement),而應該去制定組織座右銘(mantra),比如肯德基的那種:We do chicken right,或是耐克的Just do it,讓人看上去過目不忘。

願景通常更有力度,是把未來的場景,投影到現在,激勵大家向前奔。肯尼迪突然宣佈要登月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月亮怎麼上去,那年頭的火箭經常爆炸,登月所需設備甚至材料都不具備。不過,「美國人率先登上月球」的想像,就足夠雞血,讓人亢奮,其他的事情,慢慢都會到位。

我們上高三的時候,學習困苦不堪,課間打籃球成了很多男生的娛樂。我們的英語老師張老師也喜歡打,他說:等你們上了大學,天天都有籃球打。雖說有些偏差,但很具體,是個想像得見的「遠景」,牽引著一夥體力旺盛而大腦疲勞的高三學生,為了以後能天天打球而發奮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