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明窗小札1963 > 北京的資產階級 >

北京的資產階級

一九六三年一月二十三日

倫敦《泰晤士報星期刊》上所登該報駐北京特派記者若克·馬苟斯的那篇通訊,題目很長,叫做「中國仍舊容許中產階級存在,但在毛澤東的『樂土』上,歡笑是消失了」。這篇通訊開頭描寫他於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在上海相識的一個老朋友,最近在北京一家專賣外國書的書店中遇到,因為相隔了二十年,幾乎是互相不認識了。以下他這樣描寫:

「我問他:『現在你在做什麼?』他說:『我什麼也不做。我仍舊是有閒階級。』於是我再仔細地看了他一眼。他穿著一套藍色的棉襖,那是中國冬天人人都穿的制服,那套棉襖已很破爛骯髒。他頭上戴一頂污穢的布帽。但他紅光滿面,過得很不錯的樣子。他邀我到北京一家最豪華的餐館去吃晚飯。他還請了另外一些朋友。這頓晚宴豐盛之極。我們吃了魚翅和北京填鴨,他道歉說,這幾天買不到燕窩,所以少了這一道菜。但席上沒有米飯饅頭,因為他的糧食配給量早已用完了。後來,他把他的情況說給我聽。

「他本來在天津開著一家工廠,國家接收了過去,但付給他定息。他在北京的房子可以保留,因為這所廠房的房間不超過十五個,他目前還住在那裡。他沒有薪水,也就沒有『工業證』,就不能買呢絨和皮鞋。事實上,所有的消費物品他都無權購買。他唯一可以用錢的地方就是吃,當然,在家裡是不行的,因為每個月只配給三兩豬肉。但在餐館裡,除了米面糧食外,什麼東西都不必配給證。」

這位英國記者大概不知道,目前在中共大陸,只有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四個城市,上餐館不用糧票,其餘全國各地就不行了。文中接下去描寫衣著的情形:

「布料的配給額實在太少,無法買一些絨料去做一套西裝。就是要做一套新的布制服也不成,內衣褲的問題更加不能解決,他說,好在那是旁人瞧不見的。棉花的配給量每人每年只有二兩,只夠做一雙棉鞋。他拿到的錢沒法子用掉,便去存在人民銀行,定期存款有年息五厘。我問他為什麼不參加工作。他說他希望總有一天能得到批准出國,如果他表現得在什麼地方對政府有用,那是永遠別想得到批准了。也為了這個理由,他和他妻子決心不生孩子,因為當局極不願意放下一代的年青人出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號稱已沒有階級,但中產階級還是有的,像他這種人,當然不能作為中共中產階級的代表,他只是一些特殊分子的典型:有錢的、在外國留學的資產階級,現在人到中年,已不能和新的環境相適應了。從政治上看來,這一類人數量極少,因此當局也沒有強迫他們改變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強迫他們去從事生產,遵守紀律。在中國各大城市中,這種人共有數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