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普通讀者 > 比日食更重要的 >

比日食更重要的

"300年一遇」,這是大眾媒體上關於日全食的統一口徑。雖然有人提醒,一般來說,每年會有不下四五次的日食,然而這並不影響人們在某天的9點11分仰望天空,在黯淡的天幕下發出興奮的叫喊。

中國人歷來講究天人感應,西方人大概也有類似的觀念。相信日食導致新生兒唇裂,禱告上天自懺其罪或是驅趕吞食太陽的惡魔等等,那是古人的觀念。但今天仰望天空的民眾,在觀念上會有多大的進步,我是有些懷疑的——聽說,有人在日食那天許下了世界和平的宏願,還有不少年輕人在那一刻鄭重向女朋友求婚,觀念這玩意兒真是耐人琢磨。

黃一農先生就寫過不少這方面的文章。他說,因為一個主凶的天象,皇帝要下罪己詔,策免三公,有時還要搭上宰相的性命,所謂天文,似乎嚴肅得很。但同時篡改記錄,虛構事實和偽造天象的事情又比比皆是。例如為了營造改朝換代的大好氣氛,天文家或史家常常虛造天降祥瑞以附會天命;明明真是「五星聚捨」的大吉兆,若是不符正統評判的關節,則往往隱而不書。(《社會天文學史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可見人的觀念雖根深蒂固,卻又脆弱不堪。

當然,對於終日低頭尋路的大多數人來講,所謂「觀念」有什麼值得深究的?不如借此一刻仰望天空——即便不能喚起一絲有關人與宇宙之間的玄思,也可緩解幾分頸椎疾患。

少數執著於觀念的人則可借仰望一個人的名字來緩解自己的頸椎病:柯拉科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一位波蘭裔的哲學家和政治理論家,觀念的生產者與澄清者,首屆「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剛剛病逝在牛津的一家醫院裡,終年81歲。在數十年的學術生涯中,他一直思索的,其核心也可說是一種「天人觀念」,就像他的首部專著的標題《個體與無限》。

柯氏不為大眾所知,但其著述譯成中文的不在少數,早在十幾年前就有《伯格森》《宗教:如果沒有上帝》《形而上學的恐怖》等書,近年又有《關於來洛尼亞王國的十三個童話故事》《與魔鬼的談話》與讀者見面,可見知識階層一直對他頗為關注。他知識淵博,興趣廣泛。哲學、思想史、文化研究、文學和評論,都有很高的成就。他不僅是學者,還是一位公共知識分子,波蘭團結工會的顧問和精神偶像。有人這樣評價他:「這位啟蒙思想的懷疑者,這位在知識上最為嚴謹的學者,這位所有幻覺的反對者,卻在運動中擔當了最為浪漫的普羅米修斯式的角色。他是人類希望的喚醒者。」(《懸而未決的時刻》,劉擎著,新星出版社)

在我看來,這句評語不僅說的是柯拉科夫斯基的成就,而且也道出了觀念與希望之間的秘密。就像日食那天,糟糕的天氣妨礙了奇跡的觀看,卻不會消磨掉人們的希望。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