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懷野念 > 搖滾烏托邦斷想 >

搖滾烏托邦斷想

當《海盜電台》最後的音樂響起,字幕出現,我長歎一口氣。

其實我是滿心激動,滿心歡樂的,長歎這聲,是因為,我剛剛為媒體寫了另一篇影評。如果早一天看《海盜電台》,那當然就寫這個了。

看完這部片子,心中充滿了念頭,左衝右突。

太喜歡這部電影了,可惜我們沒有這樣的電台。

20世紀60年代,一群建立搖滾烏托邦的人。在茫茫大海上,播出他們的節目,全國的人都是他們的聽眾,打球的人們、休息的人們、曬太陽的人們……還包括竊笑的少女、學步的嬰兒……

聽眾們隨時聽著他們的節目,聽眾們隨時感受到他們的節奏,他們的喜樂,聽眾們也一起起舞……

這種互動,其實彷彿現在的網絡互動,但更激情澎湃。

我們沒有這樣的電台,我們更不要想有這樣的媒體。但好在我們有互聯網。

互聯網有一點這樣的意思的。

互聯網日益細分,如果你願意去找同夥,花時間和精力,就能在網上找到他們。早先可以用豆瓣,從讀書看碟的角度去找,後來可以在豆瓣小組找。後來豆瓣日益衰弱,但新的網絡方式又起來了。

先是飯否。飯否聚集起氣味相投的人,一個個關注者或被關注者鏈接起來,相近的聲音就大了起來。你可以關注,每時每刻,你的同類在幹什麼,在說什麼。此時此刻,你所關心的世界,你看得到。

這就有點《海盜電台》的意思了。

飯否有個地圖,地圖上,隨時一個個點冒出來,是一句句的話,說著每個人各自的感受和行動,是來自北京、上海或者紐約……甚至海南的一個漁村。你看到這個地圖,一句句的話冒出來,你能感到這個世界的鼎沸。

我曾愛呆望這個飯否地圖,想像這個世界的遼闊和無解。

飯否很快掛了。但飯否卻打開了一扇窗,大家一下子愛上了微博。

更多的人開始使用twitter.

如果你願意,你就可以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海盜電台。就算不能參與其中,至少能與他們同步。

英雄和美人,搖滾和愛,都是天然不可分的元素。

在《海盜電台》裡,他們平時是禁慾的,但在特定的日子,少數的女人獲准探訪他們,她們帶著尖叫和渴望而來……

女人愛這些搖滾的英雄。就像愛情是天生為理想主義準備的。

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

搖滾乃至很多看似不切實際的事情,就是王小波愛講的「反熵行為」。按理說,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結果就是在現實社會裡不討好。但是,這種行為卻能贏得尊敬和愛。

現實社會,商業規則,在愛中,卻是大輸家。贏得了全世界的鈔票,也未必贏得來別人內心的愛。

因為愛,本身就是不合商業原理的反熵現象。

講了一堆搖滾的好話,得說一下搖滾的壞話了。

說的不是電影裡的搖滾,說的是我們現在的搖滾。

也說的不是個別的搖滾,我們還是有很少的一些人,有堅持,有理想,他們在搖滾裡關心世界,關心現實。像周雲蓬、盤古樂隊這些。

但更多的是,現在搖滾變得軟綿綿的,甜蜜蜜的。

有次我碰見一個搞搖滾的小子,他說,對他最難的就是歌詞,他覺得用中文寫歌詞真是太肉麻了,他還是喜歡用英文的。我聽了他的歌,結果,歌裡果然只有英文單詞,就是幾個「寶貝」「我愛你」之類的詞,剩下的就是些純粹的哼哼。

有了這樣的調調,就算你把吉他敲碎,把喉嚨震破,它也不是真正的搖滾。

最後想說說關於烏托邦的電影。很久以前,我們習慣於烏托邦的破產結局。人們都是這麼認為的,烏托邦嘛,最後一和現實碰撞,就碎了。

但《海盜電台》這部烏托邦電影不僅好看,還樂觀。

反之我聯想到也描寫烏托邦的《海灘》。那就是一部寫實的電影,寫實到最後破壞烏托邦。一個隱秘的洞天福地,一群年輕人,躲在一個島上,自給自足,遠離現實世界,過著原始而浪漫的生活。但是要維持這個隱秘,卻必須付出血的代價。烏托邦就被粉碎了。

又聯想到這幾年看的藝術類影片,似乎有種情緒和氣氛與80年代90年代的藝術片很有差別。

比如這幾年的《摩托車日記》《V字仇殺隊》等等,和以前的《發條橙》《索多瑪120天》《大開眼戒》《燕尾蝶》等等,多麼不同。

我說到的這幾部電影,也都很有烏托邦氣質,有些不是一群人的烏托邦,但也是一個人的烏托邦。

《摩托車日記》《V字仇殺隊》,沒以前那種絕望了,有人間的希望在。

我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還查了一下《海灘》的年份,是2000年2月上映的。從攝制時間來推斷,當然應該歸為90年代末。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十年前,那種絕望的片子容易闖入我心,現在,是我改變了,我喜歡的是《海盜電台》這樣的片子。

年紀漸長,卻更加樂觀和有力,更相信理想,堅持反熵行為,覺得烏托邦的背後照見了人間的希望。我很滿意我能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