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懷野念 > 忠告或者廢話 >

忠告或者廢話

關於忠告,我們有太多的格言。古人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老人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總而言之,都是教導人們,要聽忠告啊,不然馬上就會撞到南牆。

也有不愛聽人勸的,最著名的格言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這其中說的「別人說的」,除了批評嘲諷,難道就不包括別人的苦口婆心的「忠告」?

可見忠告本身就面臨證偽。

哪些是忠告哪些是廢話?哪些能聽哪些不能聽?

忠言逆耳,但逆耳的未必是忠言。如果用逆耳來判斷忠告,那豈不是人人都要聽從那些罵大街的人的意見?也許有人會說,得看對方的出發點。但是對方就算是以為是為了你好,他們是最愛你最疼你的親人,他們卻永遠不是你。他們和你的立場不同,觀點也不會相同。他們對你方方面面發表意見,恨不能替代你生活,替代你做每個決定,但他們真能替代你麼?你願意就被替代了麼?他們這種種意見,也許真有值得聽從的忠告藏匿其中,但必然也包括大量的廢話,你如何篩選?

忠告還是廢話,這是個弔詭的問題。

從出發點和逆耳度不能判斷,那只好從結果判斷了。

但如果從一件事情的結果來反推,當初的某句話是忠告還是廢話,那又還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設想一下,當初比爾·蓋茨想退學創業,他身邊一定也充斥著各種「忠告」。如果他聽從了那些勸他留在校園的意見,也許後來的他就不會有那麼大的成績。但後來有很多效仿者,紛紛要退學去創業,他們也一定被同樣的「忠告」包圍著,一定有人沒聽忠告,最後出來創業也沒有成果。這樣的人,老大徒傷悲的時候,很有可能後悔當初沒有聽從那些勸學的忠告。

同樣的意見,卻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所以,忠告從結果上來看,都很難判斷了。

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意見是越來越多,面對這些意見,抉擇才是問題。

就像唐太宗,公認的最能聽取意見的人,但你也能想見,他每天會被多少意見包圍,有說東的,自然也有主張西的。所謂能聽取意見,其實是指,他面對種種意見,有著高明的抉擇能力。

《南方都市報》的前總編陳益中,多年前我碰到他,聽到他說的一句話,覺得很有啟發。他說,每天他們會收到大量的讀者意見,說什麼的都有,他不會為此發愁,因為他知道,自己才是全副身心都在這份報紙上的那個人,自己才知道這個報紙的思路,知道這份報紙的努力方向。我明白他的意思,不是僅止於聽不聽意見,而是他自己知道如何判斷,如何去做。

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能看到的是,在他和他的後繼者共同的努力下,《南方都市報》當之無愧地成了中國最好的都市報,不僅得到了讀者和市場和認可,他們的新聞報道,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進步。比如「孫志剛案」的報道,直接導致了「收容審查制度」的廢除。

再回到「忠告」和「廢話」的問題上,我們就看得到,與其被眾多的意見困擾,不如判斷、選擇和行動。而要判斷一句話是忠告還是廢話,我們需要的仍是學習、思考以及行動後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