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隨性隨緣 > 雍正的形象建立 >

雍正的形象建立

歷史上稗官野史小說,雍正的形象甚不成模樣。我所讀到的,似乎只有一部《兒女英雄傳》是把他作為沒有出場的正面人物來寫的。其餘的,也包括民間鼓兒詞之類的口頭創作,他都是一個陰鷙、刻薄、寡趣、無聊、毒辣的人物模式展示給讀者。最有趣的,有的話本還把雍正寫成武林高手,「雍正在轎中」發現有人行刺「指甲一彈,只見一道白光激射而出」那人的頭便落了——這活活是個劍仙的功夫了。還有一部書是寫他殺他的八弟胤祀的,派他的血滴子(特務)到監獄去,胤祀正看書,那血滴子突然出現在燈下。胤祀驚問來意,「血滴子」向他施禮說「八爺,奴才來侍候您歸天」——這些書都是「文革」期間「傳閱本」上看來,無封面也無封底。無版權頁,無頭也無尾,只有片段情節,不知為什麼,偏偏是這些斷章,能留給我極清晰的印象:這人陰狠。

後來讀《清朝野史大觀》、《清稗類抄》之類的書,又推而讀了一些歷史記載及研究文章,還有雍正的自述的書《大義覺迷錄》,這些看法便有些動搖,漸漸地「沒有了」,也就是崩潰了。留下的主要印象,變成了A.他是個辦公狂;B.有時有點虛偽,有時有點真誠;C.極為「由著性子來」痛快至極;D.不大講情面;E.經濟頭腦比較好,理事不馬虎,甚至到刻薄挑剔的程度,是個石頭也要控出油的角兒;F.軍事上才能平庸,還要逞能,出了事又不肯承擔責任。不論是雄心,還是野心他都是「勃勃」。是個好勝、愛面子、冷酷、耽於事事、勇於創新、實踐的人。這皇帝當得「辛苦」二字,他也確是吃得這苦。

中國的獨裁皇帝,養尊處優的居多,多有講「無為而治」的,「富有四海、貴為天子」——清末還用這兩句話來指責康有為,說他的名字「有、為」就是這麼個野心意思的表現——就這麼個事實,你讓他不享受?什麼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冠裳冕旒四海萬國來朝;「吃天下」換句文一點的話說便是「玉食萬方」,這制度其實就是規定死了的:皇帝你只管受用去,辦事的是臣子們,辦得好是「皇上聖明」,辦砸了便是「臣罪當誅」。這麼個形態下,又說「無為而無不為」,太陽那樣光明燦爛,太陽普照著一切,它且看不見自家照不到的陰影,不腐敗才見鬼了。當然這也是辛苦換來的,不是他,而是他打天下的祖宗,祖宗「締造艱難」換來了今天的花天酒地。

倘是看戲,當皇帝是太簡單的一件事,原先我也是這麼看——出來個拂塵太監,站著說,「有事出班早奏,無事捲簾退朝」,我很自然地就想,戲裡多是「有事」,不演戲的現實生活中,怕是經常「無事」的罷。歷史的事實是,明代的許多皇帝情形就是這樣,甚至比這還要輕鬆了去,有的他敢二十年不設朝,「老子不辦公!」還有花錢,好像銀庫就在他家裡,想怎麼花就怎麼花,沒有節制也沒有章程,真的太舒服了。

但清代不一樣,滿洲人是少數民族,人少少的,灑在漢人中如同胡椒面進菜鍋,有這一味但看不出眉目來。這是被孔子指為「夷狄」的民族,蒙古人不敬孔,大元廣闊無倫的國土不久便分崩離析。滿洲人聰明:得罪不起孔老夫子,禮尊到極致,有些事繞著走:你說我夷狄就夷狄。「舜,東夷之人;文王,西夷之人。」也是夷狄,照樣是「聖明法統」,有這麼個權威的理論依據,那地位也就上去了。小心聰明,愛學習動腦子這些特點幫了這個民族。朝鮮當時是中國的外番,出了問題向中央機樞要匯報的,前明時常常動輒遭到痛斥,罵得人難堪,到了清代,朝廷倍加撫慰,還時不時地和中央政府鬧點小彆扭,恐怕雙方深層次的心理都有個「彼此彼此,都是夷狄」的心思,一方不服氣,一方賠笑臉爭取平安相處。因此縱觀,清代皇帝整體來說辦事還算經心。我和朋友聊天說「清代帝王怕老婆的沒有,怕媽(母親)的有」。他們學習漢族的「傳統」堅持超過了漢民族。

雍正皇帝就是這些個有為皇帝裡頭的一個典型。他的難處在於,康熙的名頭和成績太大了,留下了一個極大、問題極多、外表卻異常平穩繁榮的攤子。當過官的都知道,這是最叫人頭痛的事,如果新到任的是個爛糟污的單位,雷厲風行三下五去二整頓,很快成效就顯出來了,上級看得見,同級佩服眼紅,下級得到「公正」自然賓服,威信立馬提升。如果這單位隱憂很多,原先便是「先進」,辛苦累死沒人見,「不出政績」,這就痛苦。見無人告訴,他在這樣的形式下抓出了問題的要害,從「刷新吏治,振數百年之頹風」人手,實實在在作出了一些成功的整頓建樹,留下了許多令人沉思的歷史軌跡。今天查看這些軌跡,有的印痕仍是清晰的。

有人說雍正皇帝是我二月河給他翻了案。事實上我可沒有偌大的能耐,我是運用了許多史學家已是「成品」的結論運作我的藝術,決非發明者,如果說運用小說、文學形式體現此中學說,我還算能接受。余傑說我歌頌流氓,我不聽,也不受。雍正的「維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懸在乾清宮,他這個心態固然是中國傳統,但我想用我這支弱小的筆,靈動地告訴讀者朋友:絕對不可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