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隨性隨緣 > 從取才到用才 >

從取才到用才

前不久給《人民日報》「學人論談」寫了一篇短文,題名叫《從成才的「軟」和「硬」說起》。那只是一篇千字文,涉及的層面當然極有限,單單是說了成才的兩個管道。

其實就這話題,可以說一火車的話。一般而論,「成才」二字不是自家說了算,是需要社會承認的。承認到何種程度,你就在這範圍裡立定了腳跟。我們國家設立了「自學成才獎」,從中央到省、市、縣,各自都有個層面。可以說這四個級別就是四個層次,用心可謂良苦。但是,作為社會主體對才的知與認與任,還是照資格來事。

成才是一回事,選才用才又是另一碼事,這就是我們的現狀。

說起選才用才的法子,真是難為了我們的社會。就中國而言,較早期的春秋戰國時,是貴族的一個小圈子的事,選是貴族選的,選的當然也是「自家人」——最放心,也最需要(當然是他家族的)的還是自己的孩子——這種沉悶的局面維持了幾百年,慢慢地不成了。因為列國的紛爭,各個國家需要人才,也就是說引進了「競爭機制」。這一引進不是誰、哪一國的郡主情願不情願的事,而是它在中國能否生存、能否稱霸的事,是整個華夏民族的需要。於是,在機制的導向下,庶民階層的人才就參與了社會政治。你可以看看《東周列國志》那裡頭縱橫捭闔活躍在社會最高層的精英人才,可以說光知道吃喝玩樂的紈褲哥兒幾乎是沒有。這種生動活潑的局面在學術上更是體現得充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哲學思想景觀,也是和人才輩出同步進行的。

這樣的局面被秦始皇以極快的速度撲滅了。很簡單,這位「祖龍」不需要這些玩意,他只要他的王朝一代又一代地「統」下去。車同軌書同文度量衡的統一那是進步,撲滅學術的百家爭鳴毫無疑問是歷史的反動。他定下的這個規矩無論善惡,一股腦兒地為後世帝王全盤接受,毫不猶豫地堅持了兩千多年。漢取才用九品官人法,實際上是改良了士族的特權。不是那麼絕對的聚才「定位」了,庶人中、自由民中有特殊才幹的,也還有些引進——「引進」也只是做官,做官便是「一切」——官本位的基本制度把人才死死地卡在一個極狹隘的空間裡,也把人才的發展趨嚮導進一個極窄的小胡同裡——就這麼一點引進,也還是導演出三國紛爭時那樣鮮活靈動的政治社會大劇目。

唐代的科學制度,從本質的意義上看,它是徹底取消了貴族人士(成才)的特權。貧富窮通都不論,都請來考試。考卷面前人人平等,這當然是一大進步,然而也就是進了一步,再就是坐滑梯,一直溜下去,溜到二十世紀,老掉牙了還在溜。我們給似乎與生俱來的文化上的惰性——一拖就是幾百年,一千年,兩千年都不肯更張——有藥抑或無藥可醫,我不知道,反正現在還在坐滑梯。「A+A+A+X」其實仍舊是應試,「X」是什麼?還是變了變味道的應試。「素質」是什麼?用什麼標準來度量?考官怕也是懵懂。「辦事」,請拿出「本本」、「文件」。用人?對不起,也請你「拿本本來」。官場如斯,商場如斯,企業如斯——博士,請!碩士,可以考慮。本科、專科……各種本本把用人單位套牢,我們的企業家連《子夜》裡的吳蓀甫都不如,有一個屠維岳在跟前,幾個「家」能用出來?

這種成才、用才的人才觀確實是老了。它早就老了。《唐書·裴光廷傳》裡載:「乃為何資格?無賢無不留。」這位姓裴的真算好腦筋,出來了一個無賢無不留。「資格」面前人人平等。他讓後世一千多年的官宦可耗了多少神!

這種資格理論從文化心理上,它是因循與惰性的集中體現,在很短的時間為社會所接受,同時輻射滲透到全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與各個視角深度,成了一種不下於制度的利器。無論考試、晉陞用人、衡量,也無論士農工商兵學,全部起用資格學說,努力是無比強大的「首要考慮」。看看金庸小說裡頭「大師哥」、「小師弟」的次序,到官場裡的大軍機、小軍機,到兵營裡「老兵」與「新兵蛋子」,那是一點也不得錯亂顛倒的。如果透窺了去,資格的背後是「禮」,是中國文化的命根子,是上下左右永遠不可更移的「秩序」。這玩意兒真是太厲害了。

以我的觀察與思維論,資格這一利器的使用,它的生命力的旺盛也是無與倫比的,它的衰落恐怕還真的是「伊于胡底」呢。但是,政治家已經發現它很要命地在變,社會學家也在想辦法,想破資破格的有效辦法,辦法不多,效果不明顯,資格之說有點動搖就是了。

動搖得最明顯的圈子好像是娛樂圈。這裡頭「貓膩」自然還是不少。比如幾大腕人物要捧紅一個角,這種事還有,然而一個終極的限制,還是不可逾越的,那就是觀眾。你再捧,角色必須自身棒,因為考官是民眾,是「廣大的」觀眾與聽眾。這個觀音不好瞞,能不能「紅」起來,關鍵是觀音大士大眾。我看,凡是公開的、明白的競爭,人才想捂都摀不住,凡是評委主持,考官量核的事,有錢人有權人便能操作出花樣來。

我們文化中的劣根是盤根,積的弊是一座山。這種文化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他也就是仰空浩歎罷了。民主是解去盤根錯節的利器,也是挖山的爆破器,好生發揚民主是人才出頭的希望和前提。而思想的清醒與解放,隨著人才的輩出,同樣會迸射出它必有的力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