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京都古書店風景 > 往事未遠:朋友書店 >

往事未遠:朋友書店

剛到京都時,賃居於吉田山東側、銀閣寺道旁的小木樓,離學校很近。下雨天不騎車,步行穿過山中,經神樂岡町的小道,在今出川通旁的地藏菩薩跟前拐彎,從學校東面側門進去。比平常騎自行車沿今出川通走的那段要起伏有趣,山道兩邊多民宅、花圃,十分寧靜。據說王國維曾住在神樂岡町八番地某處。1900年年底,二十四歲的王國維曾到日本東京物理學校學習數理。1911年辛亥革命後,羅振玉與王國維又攜家眷僑居日本達五年之久。王國維在《丙辰日記》中道:「自辛亥十月寓居京都,至是已五度歲,實計在京都已四歲余。此四年中生活,在一生中最為簡單,惟學問則變化滋甚。」1913年3月26日王國維致繆荃孫書信有云:「半月以後,移居吉田町神樂岡八番地,背吉田山,面如意岳,而與羅、董二公新居極近,地亦幽勝,惟去市略遠耳。」 據師長前輩口耳相傳,神樂岡八番地的舊居今已不存,被一座新宅院取代,住著一戶金姓韓國人家。同志社大學的錢鷗先生曾道:「有一次,我帶北大的陳平原夫婦去看王國維的故居,這家的太太從屋內的屏幕看到我們一直在房子外指指點點,就跑出來問我們。我就告訴她是這樣一回事,她聽了顯得很驚訝也很高興,帶我們進屋內參觀。」

神樂岡八番地當年「去市略遠」,如今雖走幾步即有超市、便利店,然而仍極幽靜。半山腰有一家門面朝大文字山的朋友書店,專售東洋學相關書籍。剛來時見到倉庫門口堆滿的中國圖書公司的紙箱,很覺親切。店門很窄,內有書室兩間。外間靠牆兩排大書架,中間一排,角落散置數處小書架,多為文史類書籍,亦多京大人文研究所的學報和這家書店自己出版的影印本、學者論著。內間多小說、戲曲、方志、詩詞,搜羅之廣不遜國內舊書店。但中國大陸圖書因是進口,價格自然也高,多為原價的兩三倍,甚至更昂。櫃檯裡是一間辦公室,三兩位工作人員埋頭理書,見有人來,會默默出來為你開燈,又悄聲回去。室內堆滿書籍,書架間僅容一身挪轉。牆邊有折疊梯,可自取。店裡客人很少,非常靜。我常常只看不買,覺得不好意思時也買過幾本圖書目錄。還有平樂寺書店出版的掌中版《東方年表》,大谷大學的籐島達朗、野上俊靜編,到2007年已是三十六次印刷,店裡標價四折。

某個下雪的夜裡,放學回家。本已走過一段,卻又被店裡柔光照拂的書牆吸引,轉身過去。角落裡有些書本久無人光顧,覆了薄薄塵灰,不知它們幾時到此,又與我相遇,心裡一動。那兩本價格並不低的《國朝宮史》和《國朝宮史續編》就是在這恍惚間買下。

每年11月京大的東洋史研究會,朋友書店都會在會場擺書攤。有大量中日兩國出版的經典圖書,折扣雖然不多,但琳琅滿目,氛圍極好。有些國內出版的文史圖書,印數不多,也較冷門,這裡卻能第一時間見到。曾向店家讚歎進書速度,主人土江洋宇淡然笑道:「這是自然。我們店跟中華書局有來往,每次都是從北京那邊直接進貨。不謙虛地說,書局的書,我們這裡的搜羅速度也不比大陸一般舊書店差……」

這位土江先生是朋友書店的第二代主人。創業者——他的父親土江澄男先生畢業於京大法學部,最早在大安文化貿易公司工作,對中國圖書、中國出版業很感興趣。大安公司今雖已不存,卻在中日出版交流史上留下過重要痕跡。1951年,大安書店創業,主營中國書刊,通過中國的國際書店進口圖書。1955年,大安文化貿易有限公司成立。大安公司不少人與日中友好協會、日本共產黨關係甚密,也不乏對「文革」抱有支持態度者。上世紀60年代,大安引進不少與「文革」有關的報刊書籍,也出版了一些日本學者支持「文革」的論著。當時在日本經銷中國圖書,是風險很高的生意。據何明星《新中國書刊海外發行傳播60年》一書記載,大安書店經理小林實彌曾因向中國出口書刊,被日本警方拘留。日中友好協會事務局長小則正元也曾因發行中國出版的《人民日報》,被日本當局以「宣傳赤化」為由,判處五年苦役。日中友好協會向大安施加壓力,命他們停止進口、銷售中國書籍。1969年,大安宣佈倒閉,而大安出身的很多職員卻將中國圖書帶到各處。土江澄男在京都開創朋友書店,小林實彌等人在東京開創燎原書店,原大安職員關敏昌在東京開設滿江紅書店。現在燎原書店仍是東京中國學的重要坐標,雖然店主稱經營艱難,不如從前。

土江澄男在1988年紀念中國國際書店成立四十週年的文章中提到當時日本暢銷中文書的目錄: 

1958年,我很幸運能在與國際書店有貿易關係的大安公司京都分社找到了工作,從此我與國際書店的關係更密切。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經濟成就開始在出版界反映出來,這期間發行了幾百種古籍,相繼出版的有:《百衲本二十四史》《水經註疏》《說文解字六書疏證》《國語》《戰國策》《資治通鑒》《李太白全集》《杜工部全集》《論語正義》《孟子正義》《四書集注》《十三經註疏》《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陔餘叢考》《二十四史考異》《少室山房筆叢》《蛾術編》等等。這個時期還公佈了古籍出版十二年計劃,其內容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展示出版文化的遠大前景。

朋友書店初在宇治,不久遷到神樂岡町。那是1973年,當時洋宇先生才小學二年級。雖地處幽僻,但離京大很近,很快成為文史專業師生日常光顧的地方。後來在北白川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南側又開了家分店,彼處以考古、辭典等大開本書籍見長,亦多古籍。土江父子做生意很有些老派人的作風,店裡到了什麼新書,會通知老主顧。哪位老師哪個研究所感興趣,他們會將書親自送上門。90年代初期戴燕在京大時曾見此景:「隔一兩天就會見朋友書店的人到研究室來送書,送書人面目清秀、西裝筆挺,肩上扛重重的一隻大紙箱,挨個敲門。起初我想不到這便是老土江的兒子。後來熟一點,知道他的任務是出外勤,每天開車去學校、研究所或人們家裡送書。」(《在京都賣中文書》,見《買書瑣記》,三聯書店2005年版)

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南側的分店

土江澄男與京大眾學者交誼頗厚。吉川幸次郎過世後,他寫過一篇追憶文章,錄之如下:

四五天前,貝塚茂樹先生到店裡來,從他那裡聽說了一個壞消息。四月八日凌晨,吉川幸次郎先生遽然辭世。前夜驟雨乍停,藍天雖有太陽,卻是薄寒天氣。我們住的銀閣寺、哲學之道、北白川一帶的櫻花開得極好,也正是這樣的日子。
回想起來商人(中國書籍進口生意)與客人之間二十餘年的情分,實在不是一言兩語可以說盡。
首先想起來的,是京都大學文學部二樓的研究室。被銳利的目光凝視,對方用低沉的威嚴的聲音緩緩說著事情。內容雖已忘記,那種很緊張、脊背冒冷汗的感覺卻記憶猶新。後來先生退休,住在離銀閣寺很近的地方,離我們店也很近。這七年裡,時常到店裡來。我也到先生府上拜訪過。脊背冒冷汗的緊張感雖然沒有了,但因為不開玩笑也不閒聊,所以那種揮之不去的緊張感仍然能夠記得。
前年春天,先生感冒,臥病數日。我登門問候。不久恢復後,先生緩步來到店裡,右手慢悠悠拿出一隻紙包,道:「謝謝你來看我,我太太跟我說了。這個給你孩子吃吧。好像挺容易化的,請放到冰箱裡吧。」那是白川通的法國點心店「Dong Co」家的冰激凌蛋糕。先生回去後,我心裡雖然很過意不去。但先生無微不至的關心,令我很開心。
我們這樣做賣書生意的,和相當多的大學老師有來往。其中也有對我們冷眼相待的。而吉川先生卻始終如一,平等相待,言辭亦極親切。且很多老師退休後購書數量明顯降低,而吉川先生卻連報紙雜誌都要親自過目。對中國的新刊出版動向也很留心。訂購的書送遲了,也僅是委婉地提一句而已。
從書商角度來看,先生確實是傑出的研究者。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位先生在守夜時道:「感覺一個時代結束了。」
當晚,我感覺寂寞,飲酒到深夜。四月九日乃先生私葬之期。終日霖雨不停。〔1〕

吉川幸次郎(1904-1980)是日本著名中國文學研究者,一生著述、翻譯極豐,京都大學文學部至今仍有研究班整理其遺稿。他少年時結識亦師亦友的青木正兒,對其一生興趣所向影響深刻。十九歲高中畢業的春天,遊歷中國江南,對中國文化更為傾慕。在京大文學部讀書時,跟從狩野直喜、鈴木虎雄學習考證學、漢語、中國古典文學。1928年到1931年間留學北京,回日本後到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工作——即今天的人文科學研究所,兼任京大文學部講師。為徹底融入中國,當時他與前輩倉石武四郎同穿長衫馬褂,同說漢語,同用漢文寫論文。他1932年結婚,終生居住在京都左京區,寫過不少回憶之作,如《白川記》《田中記》《白川廬懷舊》,情味深切。1979年任中國文學研究者訪華團團長,在中國訪問三周。次年4月8日病逝,葬於京都東山區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的大谷本廟。他弟子眾多,竹內實、清水茂、高橋和巳、筧文生、筧久美子、興膳宏……惠風桃李,綿延不絕。哲嗣吉川忠夫先生繼承家學,出身京大,專業是中國中世思想史,2009年起任日本東方學會會長。

土江澄男提到的那家法國點心店創業於1905年,在全國都有分店。京都北白川這家至今仍在,離我住處不遠,烤麵包尤其出名,偶爾也會買來吃。

吉川幸次郎大正九年(1920)九月開始在第三高等學校唸書,租住在北白川追分町一戶農家二層小樓內。那時候,百萬遍東北角還沒有什麼人家。東面北面農田儼然。他日常愛在白川疏水道旁散步,水田蛙聲一片,傍晚可見愛宕山被夕陽染作金色的輪廓與知恩寺巨大的屋頂。等到他留學中國回來,京大農學部已建成,市內電車也開通,風貌大變——如今屋舍密集、車水馬龍的百萬遍,近百年前竟如此荒蕪過。他住在北白川東小倉町人文研究所北面不遠的地方〔2〕,那裡離點心店「Dong Co」(此名來自堂吉訶德,即Don Quixote)不算遠。若從家中去買點心,再步行到神樂岡町的朋友書店,約略五六百米腳程。那時土江澄男也是靜靜坐在裡屋埋頭整理圖書麼?聽到拉門聲響,是吉川先生從懷裡拿出一盒點心?

往事並未遠去,皆有跡可循,亦可懷孺慕之思。

土江澄男與鈴木虎雄也有交情。鈴木先生過世後,藏書大部分移到京大文學部圖書館,個人手稿及友朋書札一直裝箱保存在家中書齋內。後因鈴木先生的孫子需用書齋作學習房間,長子鈴木泰平即決定將父親的手稿信札托付給土江澄男。數年後為整理出版,才將手稿要回。信札仍留土江處,其中有王國維的七封書札。1995年,土江澄男將此寄贈京大文學部博物館。學者錢鷗曾整理此七封佚札,並據此考證王國維客寓的具體地址(見《清華漢學研究》第二輯,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常常穿過吉田山清幽的小道,到朋友書店逛逛,或者去真如堂的廊下默坐一時

土江澄男過世後,其子洋宇繼承家業。生意雖無大差別,本店的出版業亦頗順利,但洋宇先生坦承:「我做這生意只是純粹的繼承父業而已。對中國文史、出版學等等,我並沒什麼特別的興趣,也談不上太多心得。」類似的話常能從舊書店主人口裡聽到。某某書店的夫人繼承亡夫的產業,卻道:「我對書一點都不瞭解,也不喜歡看書。但是丈夫喜歡,我必須守著他的家業。」某某書店主人從岳父那裡繼承產業,也道不愛讀書,只為生意,且家道艱難,著實無味,卻也無法云云。家族繼承製使這些舊書店暫無消亡之危,但前景仍渺茫:接下來還能繼續幾代?自來京都不唯舊書店,還有許多和果子店、和服店、竹器店等等,主人突然辭世,找不到合適的繼承人,只好驟然關門。平安神宮附近有一家口碑很好的拉麵店「一番星」,主人森川良平二十歲出頭即學做拉麵。當了幾年學徒後自己嘗試做,先從手推車路邊攤開始,不久有了自己的鋪面,到今天已過去四十餘年。他家最為稱道的湯頭,在這四十餘年中從未斷過火。他只有兩個女兒,長女已嫁到外地,次女年逾三十仍未婚嫁。他很想招婿,將店號傳下,但次女對此似乎並不以為然。他只好每每長歎,羨慕京都另一家五十餘年歷史的老拉麵店順利找到繼承人。

2011年春天我搬離舊居,遷至北白川附近,漸少去神樂岡町的朋友書店。去年秋來雖忙於論文,然每週仍能堅持安排數日到人文研究所抄書,看窗外橘柚轉黃,經冬不落。常去那家分店,那裡人更少,空間比總店開闊,常令我疑心身在北京,以為出門就是隆福寺或燈市口。黃昏店裡要下班,走出去在隔壁張一元買包茶葉,不要貴的,拎在手裡慢吞吞回家去。平時在學校,吃過中飯,到吉田山散步,走著走著就到店裡。仍捨不得買什麼,站在那裡看,直到飽足方離開,只低聲說句謝謝。

朋友書店

地址:京都市左京區吉田神樂岡町8番地 電話:075-761-1285 傳真:075-761-8150 營業時間:本店9:00~18:00 分店10:00~17:00 節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