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味言道:寫盡天下美食,寫盡人間世情 > 大餅油條粢飯湯團面衣餅南瓜糰子蟹殼黃等等 >

大餅油條粢飯湯團面衣餅南瓜糰子蟹殼黃等等

大餅、油條、粢飯,作早飯的,也就不能說是點心。點心一般是下午三四點鐘時的吃食,就是填填饑,不是吃吃飽。還有「夜點心」的說法。蘇州人下午不吃大餅、油條、粢飯,大餅油條或許還能吃到,早晨大餅店賣剩,下午搭漿繼續賣。粢飯就見不到了,粢飯只在早晨供應。粢飯就是糯米飯,買的時候按斤論兩,用秤秤過,一兩,二兩,三兩。很少見到有人一吃吃四兩的,因為糯米飯頂胃。賣粢飯的手裡抓著塊紗布,是捏粢飯團用的。粢飯團裡包一根還是兩根油條,這由吃的人自己拿主意,賣粢飯的把油條一波三折,灑勺白糖,包緊在粢飯裡。還有一種薄餅包油條,也只在早晨吃,薄餅裡側刷上辣火醬(紅辣椒醬),包一根還是兩根油條,這也由吃的人自己拿主意。這種薄餅包油條的吃食,名字恐怖,甚至噁心,叫「荷葉包死人」。「荷葉」指薄餅,「死人」指油條。如叫「小死人」時候,也包括薄餅——「荷葉包死人」簡稱。在蘇州,常會聽到這樣對話:

「早上吃個啥末事?」

「小死人。」

這個吃食,就這個綽號,居然沒有正式名字。

精緻、膽小、優雅、謹慎的蘇州人,這時候個個像惡鬼或者鍾馗似的,倒也難得。

早晨吃的湯團,下午也有供應。湯團分甜鹹兩種。甜的有芝麻豆沙之類,鹹的是肉餡。

粢飯除了包油條,還有粢飯糕(油炸的)、粢飯團(蒸的,只有肉餡這一種)。

麻團,小甜心。

面衣餅。面衣餅裡放一隻雞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算是有錢人家的吃食。大餅店早晨賣大餅油條,下午兩點鐘後供應面衣餅、蟹殼黃、生煎饅頭。

南瓜糰子。南瓜糰子的顏色是金黃的,那幾天的糕團店,像爬滿南瓜籐結滿小南瓜的豬圈屋頂。為什麼是豬圈屋頂?因為江南農村往往把南瓜種在豬圈邊,南瓜籐會爬,爬到豬圈的屋頂上去結南瓜。

糕團常常與時令有關,只有青糰子大家最當一回事,青糰子清明上市,都要排隊買,吃青糰子是懷念祖先的儀式,暗地裡還提醒著宗法社會裡的宗法。其實時過境遷,都是湊湊熱鬧。

我寫過一篇散文(《四季歌》),寫到「青糰子」,現在把這部分重寫一邊:

青糰子剛出蒸籠,熱氣騰騰,冒著白嫩的泡泡。「噗噗」,泡泡在鮮綠裡慢吞吞地鼓圓,一下子拔尖,突然,爆了。如果盯著一個泡泡看,看到它爆,就會覺得泡泡的聲音很響。

青糰子並不青,它鮮綠,用麥汁和面而成,餡是豆沙脂油。

不用色素,但要點石灰,青糰子蒸後還能鮮綠,完全在於糕團師傅點石灰時的分寸。掌握這分寸的據我所知也只兩三家,他們有祖傳秘訣。

最後,說說糕團師傅。我住祖母那裡的時候,巷裡有一個糕團師傅,我從沒見過他做糕團,只看他挖防空洞,他力大無窮,能把挖到的一塊界石舉過頭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