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花與淚與河流 > 伊斯坦布爾之眼 >

伊斯坦布爾之眼

阿拉·古勒的工作室樓高四層,二樓專門會客。世界各地的攝影家、新聞記者、作家、藝術家,只要來伊斯坦布爾都會到他這兒坐坐,求教有關土耳其的大事小事。受過他款待的攝影家包括布列松、馬克·呂布、伊涅茲·哈斯、約瑟夫·寇德卡、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

逗留伊斯坦布爾期間,我和老伴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古勒的熱情與慷慨。除了安排我們認識當地文化,他還推薦在該國攝影圈相當活躍的安馨·烏贊德斯(Engin Ozendes)女士幫《攝影家》雜誌的《土耳其專號》組稿。更重要的是,沒有他的引薦,我根本造訪不了魂牽夢縈的亞美尼亞。

出生於1928年的古勒先生在他的國家地位崇高、人盡皆知,是土耳其少數具國際知名度的攝影家,為馬格蘭圖片社的成員,被尊稱為「伊斯坦布爾之眼」,早在1962年已是「徠卡大師獎」得主,之後獲頒的榮譽包括土耳其的「世紀攝影師」、「文化藝術大獎」、法國的「國家榮譽勳章」以及美國的「露西終身成就獎」。

諾貝爾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的自傳《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何佩樺翻譯),書中插圖大部分都是古勒的照片。2009年出版的《阿拉·古勒的伊斯坦布爾——40年的照片》(Ara Guler's Istanbul:40 Years of Photographs),書中還有帕慕克寫的介紹文。

古勒自稱「視覺歷史學家」,自始至終擁抱「報道攝影師」這個身份,認為攝影只能反映現實,在藝術追求方面的價值不高。「我攝影作品最重要的元素便是『人的存在』,提供有關『人』的記憶,特別是他們的生活及遭遇。」

房間裡堆滿了書籍、相紙盒以及他從世界各地帶回來的紀念品。有一面牆掛著他拍的世界名人。放眼望去,唯一認不出來的只有畢加索旁邊的那位。

「這是謝爾蓋·帕拉傑諾夫(Sergei Parajanov),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導演之一。人們都以為他是蘇聯人,其實,他的父母都是亞美尼亞族。」

002 阿拉·古勒拍過許多世界名人,畢加索旁邊的那位是蘇聯導演帕拉傑諾夫,而他正是亞美尼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