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巔峰追光者 > 4.2 懸崖邊拍攝銀河 >

4.2 懸崖邊拍攝銀河

在懸崖邊拍攝銀河可以說是這次加裡波第之旅的高潮,這不僅僅是因為那令人膽戰心驚的信號燈,還有四周峭壁的恐嚇、絢爛的色彩,以及新月的夜空。更重要的是,從攝影的角度來講,這幅作品包含了很多複雜的技術與審美。接下來,我們就從前期到後期分析一下它的產生。

4.2.1 前期拍攝

「加裡波第上空的夜」這個名字出現在我的腦海裡應該說是先於這次旅行,或者說整個的這次和丹尼的行程都是圍繞著這個主題進行的,所以說這幅作品是提前預想好的,每一步怎麼走,人坐在哪裡,帳篷搭在何處都頗有講究。這樣一種拍攝手法在較成熟的攝影師中頗為流行,也就是有的放矢地去創作,通常情況下,創作系列作品是需要這樣一個計劃的,比如我的頭燈夜空系列,到世界各地去仰望星空,多少次30秒不動,多少節電池消耗在頭燈上,多少次和當地野生動物鬥智鬥勇,但這樣的創作方式也是幸福的,它讓一個攝影師有目的、有追求,也有成就感。單從這幅圖片的產生來說,我提前三個月籌劃,計算整個省立公園裡的最佳拍攝角度,將按月份和時間預判銀河出現位置的APP下載到手機上,然後揣摩出這樣一個點,夏天衝著東南方向,溫哥華微弱的城市光污染還可以給夜空上色,一切恰到好處,不偏不倚。

有了這麼一個地點的選擇,我就可以具體安排行程,之前和丹尼通過電話,雙方皆同意在這個點露營,所以找一個好夥伴很重要,體力、時間、能力都要可以勝任這麼一次旅行,其次就是裝備的選擇。攝影器材方面,我只帶了一個鏡頭,那就是超廣角Nikon 14-24mm f/2.8,這也是我在很多冒險攝影之旅中必帶的一個鏡頭,或者說為了輕便,很多時候是我唯一帶的鏡頭。之所以選它,主要考慮到我的很多跋涉之旅都是登高,而從上向下拍攝時大廣角是最好的選擇,而長焦、中焦和微距這些鏡頭則無法達到相同的效果。三腳架我攜帶的是最輕便的捷信1542T,這款旅行者三腳架無論是從重量和穩定性來講都可以勝任單程15~20千米左右的徒步之旅。另外就是快門線、額外的2節電池、擦鏡頭布,除此之外再無他物,很多攝影人喜歡使用的濾鏡我則完全摒棄,這不僅僅是出於空間的考慮,更重要的是我所使用的攝影后期技巧可以完全替代濾鏡的作用,這在下一節的後期處理篇會著重講解。戶外裝備方面,由於這是一次拔高1 500米,單程15千米的高強度遠足,所以我盡量控制重量,背包70升,帳篷是最輕的四季帳(考慮到山頂風大,我背了四季帳),橘紅色便於夜晚拍攝。睡袋是羽絨木乃伊式的,也是市場上能買到的最輕的裝備之一,抗寒-7℃。除此之外,考慮到露營之旅長達4天,我還帶有煤氣爐、氣罐、淨水器、方便食品以及少量的換洗衣服。

拍攝銀河需要密切關注天氣以及月亮的圓缺,所以在本次出發之前,我在家查好了天氣預報,並且核實了新月的日期。在溫哥華附近的加裡波第省立公園夏天多為乾燥無雲的氣候,所以我並不擔心晴朗的夜空,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新月前後三天是最佳拍攝時機。

當夜,我在太陽剛剛落下以後搭好了帳篷,由於懸崖邊地形險峻,這樣做可以避免黑夜搭帳篷造成的危險和不便,還有就是在天稍亮時完成這個工作可以更好地構圖,不過這段暮光持續時間較短,也就是半個小時左右,所以我抓緊時間拍攝前景。對於這幅作品的拍攝,我是如此考慮的,在日落前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完成前景、水面、遠山的初步拍攝,這時的曝光容易控制,光比也最小。但是由於帳篷打燈看起來會比較暗淡(天不夠黑的緣故),人的頭燈也看不清,所以對於這兩個重要元素的拍攝需要等到再黑一點,另外天空銀河的拍攝也要等待夜幕完全降臨。在這裡前景、中景、遠景的拍攝中,我嘗試了各種不同的曝光,ISO 200、快門速度5秒、光圈4.5,對焦在帳篷上,這樣前景的土地、遠處的山和湖都基本清晰,當然,我也嘗試了2.5秒的快門速度,使得整個場景稍暗,更有利於後期合併。一般來講,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進行最初的前景拍攝時,我都會先選擇光圈8、ISO 400的組合,不過最終定調子需要根據當時的光線變化。

以下這張圖就是我在暮光下拍攝的前期曝光。

在這之後,我就可以稍微等一下,天色變暗後,開始帳篷和人物的拍攝。在等待期間,我會多拍幾張不同曝光的照片,以備後期合併時使用。

進入實際拍攝帳篷和頭燈的時間段,我開始在帳篷裡放燈,而燈放的位置也頗有講究,尤其是像頭燈這種比較集束的光源,一定要保證照射方向衝著拍攝相反的方向,用散射出來的一點亮度來使整個場景均勻,而如果頭燈正對鏡頭,就會出現高光點或者嚴重過曝。下圖就是照亮帳篷後的拍攝效果。

從上圖大家可以看到,帳篷裡的燈光是均勻分佈的,沒有出現任何高光點,而這也是我追求的效果,但前景地面和遠山有些低曝,不過由於我之前拍攝了這個區域的素材,所以這裡只要保證帳篷合理曝光就行。在這裡,我仍然保持了200的ISO,但是由於天色更暗,所以快門我用到了20秒,同時光圈我稍微有所改變,從4.5變成了4,並且機位保持不變。這裡光圈進行了微調,由於差距只有0.5,所以並不妨礙後期合併。

接下來就是頭燈和人物的拍攝,由於之前故事中敘述的插曲,這一段拍攝格外短暫,但畢竟各個步驟已經提前設計好,所以基本上一次就拍成,下圖便是頭燈配上帳篷的效果。

在這幅圖中,帳篷出現了明顯的過曝點,這是因為我要顧及到人身上的光不能太暗,由於帳篷我前期進行了更好曝光的拍攝,所以這個過曝點完全不影響最終效果,這裡我只關心人物和頭燈的情況。人物的所有細節可見,頭燈藍色的光柱完美散開,可以說達到了預期效果。這裡我選用了ISO 400、快門速度30秒、光圈3.2的組合,足可見天色變得更暗,細心的讀者應該還可以看到微微可見的銀河已從天邊升起。

接著就是最後一步,銀河的拍攝了,這個步驟其實相對來講反而簡單,只要銀河拍得清晰,其他元素完全不用考慮。

從攝影的角度來講,拍銀河是一個技術活,只要計算好光圈、快門和ISO的組合就不會空手而歸。而這裡快門尤其重要,因為快門太慢的話,星星就會出現軌跡,使得銀河整體變得模糊,一般的計算公式是500/焦距,這個公式算出來的結果將是該鏡頭所能使用的最慢快門速度,我使用的剛好是廣角的14mm端,那麼500/14 = 35.7,也就是說我能夠使用的最慢快門是36秒。在這個限制下,我需要盡可能地放大光圈和調高ISO,進而得到最多的曝光。所以我把光圈放到了2.8,ISO 1 600,並且由於這次光圈變化較大,所以我把焦點也從前景移到了無窮遠,為的是讓天空的銀河可以清晰出現,但由此也會帶來景物稍微變化的弊端,為後期合併帶來難度。

下圖就是我拍攝的銀河。

該圖中出現的銀河實際上並不清晰,這主要是因為遠方的溫哥華的城市光污染,以及我沒有將ISO放到更大的緣故。但是從信息的完整度來講,我覺得已經足夠,通過後期的調節,完全可以讓它變得更精細可見,而且這裡天空整體的藍調子和遠方的紅色都處於一個最溫柔的時間段。

有了以上的四幅照片,最終成品的輪廓已經大體勾勒出來,剩下的就是後期合併與加強的工作。我當時也是將每張圖片在相機的液晶顯示屏上過了一遍後,腦中已經有這個整體的畫面,於是當夜的拍攝結束。所以說經常在野外拍攝,尤其是夜景創作,需要攝影師有很好的組合畫面的想像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前期為後期服務,後期指導前期的現代數碼攝影手段和意識。

4.2.2 後期處理

對於星空的後期處理,我在《狂人攝影日記》中有過介紹,但是當時的合併情況較簡單,拍攝元素較少,這一次加裡波第的夜空則不同,各個元素都要考慮到,同時還有遠處光污染的單獨處理,所以我在這裡想花更多筆墨來介紹複雜夜景的後期處理過程。

首先,我們把以上提到的四張圖片導入Lightroom中,如下圖所示。

按照一般的原則,我會將每幅參與曝光合併的照片同步一下白平衡,但是這裡由於每幅圖片的冷暖調子不同,所以我不再做這樣一個同步操作,而是直接導入Photoshop來調節顏色、對比度、銳度和降噪。

在Lightroom中單擊鼠標右鍵,選擇「在Photoshop中作為圖層打開」,如下圖所示。

這樣在Photoshop中四幅圖片就出現在了圖層的控制面板中,選擇一張圖片作為基礎圖層,也就是我需要的元素最多的那幅照片。從現有的四幅圖中判斷,我選擇了有帳篷和人物的照片,因為該圖中想保留的景物最多,同時它的顏色也較為真實。基於此,我將這幅圖片移到最上面,依次排在下面的是星空、打燈的帳篷和最早拍攝的前景,如下圖所示。

這樣排列好之後,我們可以對前兩層開始合併了。學習過我的視頻教程和《狂人攝影日記》的讀者可能會問,這裡還需要對齊圖層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一般的曝光合併,各個圖層景物都是一模一樣的,只有亮度不同,但是這裡卻有帳篷、人物、銀河,以及打燈、滅燈等的變化,Photoshop的自動對齊圖層已經不適用了,而這裡所有元素的合併都需要手動來把握,所以難度也比普通的曝光合併要大。

將前兩層合併,也就是基礎圖層和星空圖層的合併,這裡面一個主要的細節就是天空的顏色,基礎圖層裡天空的顏色是偏藍的,而銀河的一層天空已經變得較暖,為此,我們需要給銀河圖層添加一個冷卻濾鏡,並將它轉變為一個剪切蒙版,這樣該蒙版的作用就只加載在銀河圖層上,而不會影響其他幾層。之後,可以給當前的基礎圖層添加一個白色的蒙版,並將筆刷的顏色變為黑色,不透明度和流量為30%,開始塗刷,如下圖所示。

筆刷的力度要小,刷的區域只限天空,同時要盡量保持基礎圖層的冷色天空的面積,刷完之後的效果如下圖所示。

至此,天空的合併部分就結束了,銀河清楚地出現在了基礎圖層裡。

接下來我要處理的是帳篷過曝的部分,因為帳篷的其他部位實際上曝光較好,唯獨這一點需要和下面的圖層合併,所以我簡單地給當前圖層添加一個白色的蒙版,然後刷出帳篷頂端的一點。

這之後就是前景地面、遠山,以及湖泊的合併,其實也就是將它們相應地提亮一點,方法同上面的步驟一樣。添加一個白色的蒙版,用黑色的筆刷刷出這幾個區域,如下圖所示。

經過這樣最後一步的合併,這幅《加裡波第上空的夜》中的各個元素都已經到位,輪廓清晰,曝光均衡。我所需要做的下一步就是調整該幅圖的對比度、顏色、噪點以及銳度。

一般來講,曝光合併之後的第一步就是調整對比度,這是因為曝光合併令整幅圖的亮部變暗、暗部變亮,所以對比度產生了下降。不過往往在做這件事情之前,我會檢查該圖片是否有髒點或者合併產生的白邊、地平線是否不直,我稱其為清潔工作。顯然這裡不存在地平線的問題,圖片本身也很乾淨,所以就省略了這一步操作。對於對比度的調節,我使用拉曲線的方式,並在隨它產生的圖層蒙版上刷掉高光和陰影的地方以對這些區域進行保護,如下圖所示。

經過處理,整幅圖對比度提高了,畫面乾淨自然。

之後的操作,應該說是對一幅圖片的藝術加工,或者說是審美取向的問題,所以我往往要在操作之前做一個判斷。對於這張圖,重點是天空的銀河,因為當時拍攝得並不是特別清晰,所以後期加強勢在必行,這裡包括加強對比度和加強細節兩個部分,但是對比度和細節的加強要作用在銀河上面,而不是整個天空,除此之外,天空紅色的部分也需要加強飽和度以增強冷暖對比,同時加一點柔光效果會帶來夢幻的感覺。群山環抱的湖需要變得更藍一點,近處帳篷的橙色要稍微提高一點暖調子,頭燈也可以加強曝光。至於人、地面和遠處的群山,則並沒有太多需要調整的,只需要稍微增強細節就好,最後就是對該幅圖片進行降噪和加銳。

根據以上的判斷,我就可以一步步完成這些修改。第一步,對銀河增強對比度和細節,這裡我使用Photoshop的一個插件Nik Collection→Colour Efex Pro4,下圖就是它的界面。

選擇Tonal Contrast,也就是顏色對比度,效果是作用在整幅圖上的,但是我一會要用蒙版刷掉不想要的區域,只保留銀河。相同的道理,我還要選擇細節提取功能,如下圖所示。

使用蒙版將效果只作用在銀河上面,如下圖所示。

此時銀河的整體面貌已經發生了改變,細節和對比度都達到了理想的程度。

接下來需要增加遠處光污染的暖色調和柔和度,暖色調的增加可以和帳篷一起來做,它們都屬於該幅圖片較亮的部分,所以色彩平衡是非常好的工具。

這樣光污染和帳篷都得到了更暖的色彩。接著我還是使用Colour Efex對天邊和頭燈進行加柔,選擇的工具是Classic Soft Focus,它具有增加亮度的效果,如下圖所示。

由於我只想讓效果作用在天邊和頭燈上,所以我用了一個黑色蒙版先把整體效果遮擋起來,再刷出天邊和頭燈,如下圖所示。

這樣局部調節的部分就只剩下湖面和藍色的天空需要再冷卻一下。我使用了Photoshop自帶的照片濾鏡中的冷卻濾鏡,並配合圖層蒙版,如下圖所示。

局部調整完之後,我使用顏色蒙版提升整體顏色,如下圖所示。

對這幅圖片進行降噪,也是採用先整體降噪,然後用黑色蒙版遮擋,再將想要降噪的部分刷出來的方法。需要降噪的區域都是噪點較多、細節較少的暗部,這裡我使用的降噪軟件是Nik Collection的Dfine2,如下圖所示。

一般來講,夜景都要適當降噪,但是由於我使用了曝光合併的技巧,所以降噪的工作量大大降低了,這是因為很多參與合併的層只使用了ISO 200。

最後一步就是對這幅圖片進行加銳,我使用最基本的智能銳化,並且選擇「明度」的融合方式,如下圖所示。

至此,後期處理部分結束,我將色彩空間設置為sRGB,並把圖片存成JPEG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