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巔峰追光者 > 4.3 黑牙山上帝之眼 >

4.3 黑牙山上帝之眼

這幅《黑牙山上帝之眼》是我為本章選擇的主圖,之所以選擇它,是因為我覺得這幅作品代表了整個旅行的高潮,同時它的畫面感也最強、最唯美。那麼我究竟是怎樣拍攝到這樣一幅作品,以及設置了怎樣的參數呢?這一節我將從前期到後期詳細道來。

4.3.1 前期拍攝

如果說上一節中的《加裡波第上空的夜》是我有計劃、有目的地完成的作品,這一幅《黑牙山上帝之眼》就是妙手偶得之,或者說意料之外的創作。當時我正和丹尼在半山腰行走,太陽逐漸西沉,光線也逐漸變得金黃起來,當時我心裡面是做好了隨時拍攝準備的,因為天上雲較多,這種金色的光線隨時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果然,當一片雲飄過,遮擋住太陽的去路,斑斑駁駁的光影頓時出現在黑牙山下方的一處池塘上,而紅色的火山石土壤此時更顯出耀眼的朱紅色,我將挎在腰間的相機舉起,放下背包,一溜煙朝開闊地奔去。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無論是怎樣艱難的跋涉,相機放在觸手可及的位置是多麼重要。除此之外,我沒有使用三腳架,這也是當時轉瞬即逝光線下做出的下策,因為一般來講,風光攝影沒有三腳架就等於跑步運動員失去雙腿一樣。不過拍到總比拍不到強,所以我到了開闊地,完全用手持按下了快門。我之所以敢這樣做,一是由於當時光線不算太暗,我可以使用較高速的快門,二是我相信自己強大的後期技法可以彌補這種瞬間的抖動,完成曝光合併。

這幅作品的拍攝,我使用了BKT,也就是自動包圍曝光,1擋作為步進,以0的補償作為中心,三張一組,快門模式放在了高速連拍。這樣我可以盡量保證覆蓋當時的曝光區間,當然,如果是更大的光比,如太陽處在更低的角度,則需要5張甚至7張。那麼每張之間的少許移動該怎樣解決呢?這個也不難,Photoshop的自動對齊功能可以修復小的位移,再加上快門速度較高,所以每張圖片並沒有虛。

從構圖的角度來講,這幅作品收進來的元素頗多,但是點睛之筆的湖基本出現在了黃金分割點處,給它做背景的黑牙山稍微向左傾斜,形成錯落的搭配,而左上角的雲朵則非常完美地平衡掉了山湖的走勢和位置。其他的元素,如紅土壤、碎石,以及遠處的樹都起輔助和襯托作用。其實拍攝這種大場面,構圖的重要性不在於收進多少元素,而是如何擺放這些元素,這可以通過前期移動位置來完成,也可以通過後期裁剪來完成。構圖分析如下圖所示。

參數設置方面,由於是包圍曝光,所以我只需要給一個光圈、一個ISO就行,快門讓相機自動選擇,當然,它選出的速度必須是我能接受的最低手持速度之上。這個最低手持速度,是需要通過1/焦距這個公式計算出來的。我的廣角端是14mm,那麼快門速度就不能低於1/14秒。最終的光圈我選擇了9,ISO 400,而快門速度分別為1/125秒、1/250秒和1/1 000秒,拍攝的三張效果分別如下圖所示。

從整體上來說,這幅作品的看點是用光,無論是扮演「上帝之眼」的小湖,還是黑牙山和遠處的雲朵,陽光都錯落有致地照射著它們,使得小湖被鑲上了金邊,山上有明有暗,紅色的土壤被勾勒出了線條,以及天邊過曝處金色的調子,可以說大自然給了我最精彩的一瞬間,而我也慶幸自己有眼力和技術將它捕捉下來。

4.3.2 後期處理

對於這幅圖的後期處理,重點在於曝光合併以及光影效果的加強,那麼我們先來看一下曝光合併的部分。首先,我把這三幅圖導入Lightroom中,單擊鼠標右鍵,在彈出的菜單中選擇「在Photoshop中作為圖層打開」,並從暗到亮排列,如下圖所示。

然後我就需要解決前期拍攝中手持造成的圖像偏差,Photoshop中自帶的自動對齊圖層功能就可以勝任,首先按住Ctrl鍵依次單擊各個圖層或者按住Shift鍵選擇第一和第三個圖層,這樣三個圖層就都被選中了,然後進入編輯菜單,找到「自動對齊圖層」,如下圖所示。

點選「自動」單選按鈕,並單擊「確定」按鈕,三個圖層就自動對齊了,如下圖所示。

對齊之後,圖像會顯示出一個白邊,這表明三個圖層有相對位移,曝光合併之後重新裁剪就可以了。

對於曝光合併,可以採用《狂人攝影日記》中介紹的亮度蒙版,但是這裡由於光比沒有達到非常大的程度,所以我選擇使用手動曝光合併,如下圖所示。

第一步的操作讓前兩層有效地合併在了一起,而只保留了左邊過曝的部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曝光已經可以接受了,無須第三層的參與,因為其他暗部也都能清楚地看到細節,但這裡我使用第三層進行了一些藝術加工,也就是讓土壤上面發亮的部分更亮一些,並且使得山和湖面也都相應更亮,如下圖所示。

我們可以看到,同上一張圖比,合併操作使得湖面、湖岸的金邊、山左側的金光都更亮了一點。

接下來根據習慣,去除髒點、拉直地平線、重新裁剪,不僅僅是去掉白邊,也讓構圖更完整,如下圖所示。

然後我做一個整體的對比度調節,同樣還是使用圖層蒙版將高光和陰影處遮蓋,如下圖所示。

接下來的調節是藝術加工,所以我首先做判斷。雲朵上方的光束顯然要加強,雲本身的形態要加強,從雲中射出的金光需要更加溫暖,遠方過曝的部分要加暖加柔,山上的線條要加強對比度,環繞湖的金光要加暖,山體亮的部分要加暖,土壤要加紅色、增加細節,前景的石頭要增強細節。有了這樣的一個修圖方向之後,我就按從上向下的順序操作,第一步是處理雲朵,如下圖所示。

這裡我通過Nik Collection的Colour Efex 4添加了一個顏色對比度的濾鏡,這個濾鏡的效果會使雲彩的細節更突出。將整幅圖需要增加顏色對比度的地方都加上濾鏡效果,包括山上的線條、前景土壤的紋理,以及底端的石頭。接下來我需要讓雲朵變得更暖,而這種暖調子同樣適用於山的亮部和湖岸,於是我使用色彩平衡,將高光處加一點黃色和紅色,如下圖所示。

這樣天空就只剩下上方的光線需要加強,這裡我選擇Colour Efex4中的細節提取器,並使用圖層蒙版遮擋住其他不需要加強的部分,如下圖所示。

對山體亮的部分進行加柔,可以通過使用Colour Efex 4中的Classic Soft Focus來完成,配上圖層蒙版,只對過曝處進行加柔,如下圖所示。

接下來是土壤加紅,這裡選擇了紅色的照片濾鏡,如下圖所示。

至此,局部調整完畢,整體還需要增加飽和度和銳度,飽和度蒙版在這裡是不二選擇。

然後就是整體銳度調節,這裡還是使用智能銳化配合明度的融合方式,如下圖所示。

經過這一系列後期處理,這幅《黑牙山上帝之眼》就成功問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