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巔峰追光者 > 2.2 前期拍攝的魔法 >

2.2 前期拍攝的魔法

我經常把攝影師比喻為魔術師,因為我們所要呈現給觀眾的是最終的一個畫面,而它的創作過程是隱藏起來的,甚至是讓觀眾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的。無論是膠片還是數碼時代,這都更多地體現在後期製作方面,暗房技術、Photoshop修片可以讓一張原本千瘡百孔的廢片煥發新的青春,但實際上,這種認識只是一種表象,前期拍攝在我看來更像是魔法師創意和佈景的過程,而相機則是最最重要的道具。在這一節,我想講解兩個我自己在戶外拍攝的手段,目的都是營造最佳的畫面,而過程和真實場面往往令人不敢相信。

第一個我要介紹的手段是視錯覺,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或者說是攝影師的障眼法,本來很大的一個東西可以拍得很小,本來很小的一個局部也可以拍得很大,而且物體本身的材質和構成還可以忽略不計,而只是表現一種幾何上、顏色上的美感。這種創作方式被許多成名攝影師所使用,應該說它考驗了一個攝影人的眼力和想像力,尤其是在唯美風光的創作上,更是彰顯魔力。以下的一個例子非常有力地說明了視錯覺帶來的奇妙效果,圖片由旅美著名華人攝影師雲漫老師拍攝,在此我也想對雲漫老師的慷慨贈圖表示感謝。

該地理位置看上去十分恢宏,氣勢不凡,乍一看一定是在某處懸崖峭壁之上,或者驚心動魄的海岸旁拍攝,殊不知該景點只是一個非常小的佈景,且看下圖。

由此看出,一個攝影師的精心設計和發現可以讓很不起眼的小景致變得龐大且具有視覺衝擊力。

除此之外,取景物的局部也可以使本來不起眼的細節變得生動起來,比如以下兩幅圖。

這兩幅圖都是拍攝了一處景物的局部,它們的材質和大小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幾何形體展現的美感,而試想將它們周圍的全景一一收進,那該是怎樣雜亂的一個畫面,局部的美也不再突出和深刻了。

第二個我要介紹的手段是場景設計,或者說舞台效果,這聽起來很像是拍電影或者戲劇,而不再是攝影的範疇了。其實不然,電影或者戲劇只不過是動態的,同樣的手段如果應用在攝影上,就是靜態畫面的佈景,一樣可以採用蒙太奇、舞檯燈光、道具等實現藝術效果。換句話說,我們在野外拍攝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一個導演,如果有其他攝友,他們還可以扮演燈光、服裝和道具等職責。比如以下的一幅作品,是我和學生們在落基山共同創作出來的。

我們當時有8個人,8台相機擺在岩石上相同的位置,一起朝這個方向拍,我和一位同學站過去做演員,帳篷裡放置了一支iPhone 6,微弱的綠色的光線剛好充斥畫面,而帳篷後面我們當時還安排了一位同學給我們兩個演員的身後打光,他當時聽我的號令開始和停止,使得光線強弱適中,而岸上的幾位學員負責實際的相機操作,並且觀察效果,他們的判斷直接決定我們的姿勢以及是否重拍,可以說這是一幅眾人協作完成的攝影作品,它同時也展現了舞台布景在攝影中的妙用。同樣的概念也在下一幅作品中有所體現。

當時我自己作為唯一的演員,構圖也是選擇了最突出人物的角度,頭燈指向天空,有天人交互的意味,而此時我身後的一束車燈則是錦上添花,將遠山打亮,彷彿外星飛船的射燈,頗具科幻色彩,但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所以應該說舞台布景中出現了偶發元素,而往往這些偶發元素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以上的兩點應該說是攝影師所使用的萬千魔法中的一隅,但它們很好地體現了攝影作為一門藝術的存在,也就是人的思想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而不僅僅是機械地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