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跟著動物去旅行 > 麋鹿之歌 >

麋鹿之歌

中國內地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很值得稱道的是瀕危物種在野外的種群恢復,朱鹮是鳥類的代表,麋鹿則是獸類的佼佼者。

麋鹿起源於距今200多萬年前,但在距今約3000年的商周時期以後卻迅速衰落,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最後絕跡。

多數麋鹿專家認為,麋鹿絕跡的重要原因是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大量獵捕,造成了麋鹿種群災難性的減少。同時,各地許多沼澤或近海低窪荒地被開墾成為農田,使只適於在沼澤地帶棲息的麋鹿沒有了容身之所,成為平原地區生態災難的犧牲者。

野生麋鹿的最後棲息地是長江口附近沿海地區,它們十分喜愛溫暖濕潤的沼澤水域,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位於長江入海口以北的南黃海濕地。

一種叫“長角血蜱”的寄生蟲威脅麋鹿種群健康,每年初春保護區都會放火滅蜱。

半散養區是麋鹿重回大自然前的熱身場所。

入冬後的天氣說變就變,可對於觀察獸類和在長江中下游越冬的水鳥來說,卻是極好的時節。鄱陽湖、升金湖和鹽城、連雲港四地的天氣預報隨時都在更新,任何一地對我來說都有足夠的吸引力。

於是,每到週五,我和死黨們都是查了幾地的天氣預報才確定目的地。

趕到保護區時,天已黑了,一邊吃飯一邊談定次日安排:早6點起床,拍過半野化麋鹿後吃早飯。

去住地的路上,星光穿透沒有邊際的夜,我們料想第二天一定是好天。這次賭贏了。

極樂鳥不是鳥,是“鳥人”,觀鳥愛好者們很樂意互相這麼稱呼。天剛濛濛亮,他拍著麋鹿已經捨不得移步了,眼看著太陽升起,還未到最理想的拍攝點。我一再催促,終於又向半散養區深處進軍,經過水塘附近時,一個大黑影從頭頂飛過,鶚!

我連拍數張,才發現沒有曝光補償。鶚也很給面子,兜了一圈兒,又從頭頂飛過,還不屑地低頭觀察我們這些不速之客。

麋鹿們從大麥草中鑽了出來,站在遠處的小路上,氣定神閒地看著我們,一隻黃鼠狼從它們腳下嗖地溜過,那景象真是滑稽。

對食物豐裕的食草動物來說,冬季的毛色著實好看,濃密而有光澤,一些雄鹿的大角還沒有脫落的話,入鏡是最美的。若是到了春天,換毛時麋鹿身上會變得“千瘡百孔”,就不那麼討人愛。

離開半散養區,我們沿著海堤公路走,想碰碰運氣。

這張照片用彩色負片拍攝,我掛在客廳中格外珍視。大豐是我遠行的起點,更重要的是,我內心深處對這裡的野外工作人員充滿敬意。

川東閘是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就在海堤公路邊,工作人員每天都要騎摩托車到這裡觀察自1998年起陸續野外放生的幾批麋鹿。

據說天氣晴好時,大約每兩天就能觀察到一次野生麋鹿,因此看到麋鹿的幾率還是挺大的。隆冬時節,夜裡的溫度在零下5攝氏度左右,它們白天的活動會頻繁些,如果運氣好,還能看到麋鹿在沒有大麥草的光灘上曬太陽取暖。川東閘大麥草高1米多,成年麋鹿身高約1.3米,往往只能看到頭部,運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三四十隻。

風從海上來,眼前只有兩色:天的藍、草的黃。穿過一大片鹽蒿,走上常有麋鹿出沒的光灘,低窪處的水剛剛乾涸,泥地裡留下了很多野生動物的腳印。

"你看這麋鹿的蹄印還是新鮮的,有昨天的,有前兩天的,也許是水源沒了,它們又找到新的覓食地,大概有四五頭。"保護區技術員解生彬帶著我識別起動物的留痕——這些洞眼都是招潮蟹留下的,漲潮時,每隻蟹都會切一小圓塊泥帶回自己的洞穴。它們鑽進洞中,放下泥塊當蓋子蓋住洞。氣泡被密封在洞裡,蟹就呼吸其中的空氣。水退前丹頂鶴也來過,你看有這麼深的趾印,應該有成年丹頂鶴,這裡有它們愛吃的小型貝類。我用手指比畫了一下,趾印比中指還長些。你看牙獐的蹄印就比較尖了,還留下了糞便。

我們在川東閘守候了一下午,未果。正準備返程時,小解在路基的坡面上發現了麋鹿的腳印,他又發現了海堤公路對面的水塘,“很可能是前天它們沒有找到水源,夜間在沒有人活動時穿過了公路取水。沒有更新的腳印說明它們找到新的、更安全的水源了。”小解說。

初春,麋鹿正在脫毛,新的鹿角是年齡與力量的標誌。牛背鷺則是麋鹿躲避蚊蟲的幫手。

黑翅長腳鷸。

原來,在冬季的白天,麋鹿最近也要在距離海堤公路200米以外的地方活動,春夏季路基附近的草很嫩,就在50米開外覓食,但它們對人還是很警覺。

麋鹿一度在野外絕跡,因何重現黃海之濱?這得回到1986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從英國倫敦動物學會七家動物園和公園挑選了39頭麋鹿贈送給大豐,麋鹿的再引入從此開啟,我從麋鹿專家丁玉華那裡得知了不少故事——

二十多年前國內幾乎沒有養護麋鹿的資料,起初為這39頭麋鹿分別準備了棚捨,但它們情緒煩躁,不吃不喝。工作人員思來想去才意識到麋鹿是群居動物,不能彼此分開。

要讓它們重新適應自然,得有個過程,保護區圈出了足夠大的林地和沼澤,讓麋鹿在半散養的環境下過渡。冬季可食食物很少的時候,它們能夠找到吃的,結冰時能找到水源,遇到寒流刮西北風時,麋鹿頭對著西北風,風都順著毛刮過去,保溫效果就很好,如果背對著風,毛被刮起,皮膚就暴露在寒流中了。

到了1998年,大豐麋鹿總數達到354只,恢復野生種群、進行野外放歸的條件已經成熟。11月5日,保護區挑選了8頭麋鹿進行試驗,這是一百多年來麋鹿第一次走出圍欄,回到野外。

一隻較強壯的公鹿帶著的無線電頸圈源源不斷地發回信號,工作人員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遙感跟蹤,確定它們的活動範圍。

經過一冬一春的考驗,1999年3月上旬,其中一頭母鹿在野外產了第一頭母鹿崽。但母鹿懷孕時還是在半散養區,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野生,母鹿性成熟要2年,2001年它性成熟後發情交配,2003年3月3日在野外又成功分娩,這才是真正的“野種”。

這一天,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沒有野生麋鹿的歷史。

自1998年麋鹿首批野外放生後,保護區研究人員每天都要在野外觀測,如果連續三天在外圍看不到麋鹿,他們就要結伴進入灘涂深處,在大麥草、蘆葦中步行尋找野生麋鹿的蹤跡,“順利的話兩小時左右看到麋鹿就能出來了,入冬以來最長的一次找了7個小時。”研究人員說。

小解早已習慣了這苦差事,沒有任何代步工具,為了防止陷入沼澤,每次尋找麋鹿都要兩人以上同行,帶枴杖、穿膠鞋,還得攜帶乾糧以備不測,“我們還得帶著鐮刀割下蘆葦、大麥草,一邊在沼澤裡鋪路一邊走,一不小心陷進去就要拉半天,最後帶著一身泥巴回家。”

但小解更願意向我描述野外觀察的樂趣:夏天水鳥多,在麋鹿中穿來穿去;每年11月前後最美,滿地火紅,是鹽蒿的色彩。

母鹿分娩前,總會找一處安靜的庇護所待產。

鹿角年年落而復生,象徵著生命力的旺盛。

生物詞典

麋鹿是我國特有物種,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又稱“四不像”。因人類不斷殺戮和擠佔其棲息地,麋鹿曾在中國本土滅絕。當英國鹿科愛好者貝福特公爵於20世紀初,將散落於各國的殘存麋鹿收集起來時,全球只剩18頭了。經過人類約一個世紀的努力,這個即將滅絕的物種又恢復到了近4000頭。我國的麋鹿主要分佈在北京大興南海子麋鹿苑、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拍攝寶典

在保護區的麋鹿半散養區,有機會拍到很近的麋鹿,光線和環境就顯得更為重要。注意觀察麋鹿的行為,比如幼崽間的打鬧、公鹿之間的較量……都是極為有趣的場面。

剛出生的幼崽,會被誤以為“梅花鹿”。

散養區中的母鹿。

灰頭麥雞。

攻略

前往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華麋鹿園可觀賞半散養的麋鹿,景區收取門票,票價隨淡旺季調整。旅遊配套設施完善,為觀賞麋鹿和鳥類提供了保障。海堤公路川東閘一帶有野生麋鹿出沒,隨著種群不斷擴大,遇見率逐年提高。

官網 www.chinamlw.org

電話 0515-83391912

駕車沿海高速、寧靖鹽高速等均可間接到達,可訪問保護區官網“景區服務頻道”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