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對一些論調的反駁 >

對一些論調的反駁

大多數環境問題的具體細節尚未有定論,值得深入探討。此外,生活中也經常能聽到許多輕視環境問題重要性的論調。在我看來,這些反對意見的理由還不夠充分,大都是以偏概全,以下就是最常聽見的12種論調:

「環境問題和經濟發展無法同時兼顧」。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關心環境是一件奢侈的事,解決環境問題必然產生淨資本,如果讓環境問題任由發展的話,就可以省一大筆錢。實際上,真相並非如此。收拾環境問題這一爛攤子,不管是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都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清理或是避免環境雜亂,可在長期內省下一大筆錢,甚至在短期內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能像愛護自己的身體那樣,關心身邊週遭的環境,避免疾病上身,那麼肯定好過生病後再來治療。此外,為了解決對農業造成損失的雜草和害蟲,以及水葫蘆和斑馬貽貝,政府每年要投入大量資金。還有塞車引起的時間浪費、環境裡的有毒物質使居民生病或死亡、清理有毒化學物質所需的費用、魚類因儲量大減而造成魚價上漲、農地的價值因土壤侵蝕或鹽鹼化而受損等。為此,每年可能這裡要花費幾億美元,那裡又要幾十億或幾百億美元,而相關的環境問題加起來多達數百個。例如,在美國,「一個統計學意義上的生命」的價值(即一個普通的美國人在受完社會對他的撫養和教育投資後,還沒來得及為國家經濟作貢獻就死亡)通常為500萬美元。而美國每年死於空氣污染的人數,最保守的統計數字為13萬人,也就是說每年因空氣污染造成的死亡給美國社會帶來的損失為65億美元。因此美國於1970年頒布《空氣清潔法》,雖然實施清潔措施的費用不低,但此舉挽救了許多生命,也降低了醫療花費,預計省下來的醫療費用每年高達一兆美元。

「科學技術會解決我們的問題」。認同於這句話的人是基於科學技術過去的成就,因為它解決的問題多於其自身帶來的問題,所以對它充滿信心。人們認為科技馬上就能解決現有的問題,而且不會再製造出新的問題。他們還認為當前正在討論中的新科技能成功,而且很快就會奏效。我曾和美國兩個家喻戶曉的企業界及金融界人士做過長談,他們滔滔不絕地向我描述即將出現的新科技和金融工具,並自信地預測這些與過去截然不同這些工具能夠解決環境問題。

然而實際經驗往往與這些設想相反。有些夢寐以求的新科技成功了,有些則失敗了。成功的科技通常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來開發和進入大眾的生活,如煤氣灶、電燈、汽車、飛機、電視和電腦等。不管新科技能否為我們解決問題,它經常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新問題。用科技來解決環境問題的代價要比從一開始避免問題發生來得大。舉例來說,嚴重的油洩露事件造成的損失和清理費用多達幾十億美元,但如果通過安全措施把油洩露事件的發生概率降到最低,那麼就能省下大筆費用。

更重要的是,科技的進步只是增強我們的能力,結果可能變得更好,也可能更壞。我們目前所有的問題都是科技無意帶來的負面影響。20世紀科技突飛猛進,而它帶來新問題的速度遠遠快於解決舊問題的速度,這就是我們今天之所以會面臨這種困境的原因。有誰會相信在2006年1月1日科技將解決所有的舊問題,同時不再製造出無法預料的新問題呢?

關於新科技所帶來的無法預見的有害作用的例子成千上萬,這裡舉兩個就足以說明問題:一個是CFCs(氟利昂),另一個是汽車。以前冰箱和空調的製冷劑裡含有有毒物質(就像氨),如果有毒物質在晚上所有人都熟睡時發生外洩,可能會造成死亡。因此,新的製冷劑CFCs(氟利昂)問世時,被譽為是科技的偉大進步。它無臭無毒,在大氣中性能穩定,因此當時沒有人發現、也沒有人想到它有什麼不良的副作用。這種神奇的物質很快就在世界範圍內風行開來,用於冰箱和空調的製冷劑、發泡劑、溶媒和噴霧罐的推進劑。1974年,科學家發現進入平流層中的氟利昂,在紫外線輻射的作用下,分解出氯原子,對臭氧層造成破壞,出現臭氧空洞,從而造成使得更多的紫外線進入地球,傷害我們人類和其他生物。這一發現遭到獲益企業們的竭力否認,不僅因為氟利昂產業擁有2000億美元的價值,而且該項科學研究過於複雜,存疑尚多,因此足足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將氟利昂淘汰。其中杜邦公司(最大的氟利昂製造商)直到1988年才停止生產氟利昂;1992年,所有的工業國同意在1995年以前全面停止製造氟利昂。然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目前還在生產氟利昂。不幸的是,目前滯留在大氣中的氟利昂的數量非常多,而消散的速度又很慢,即使所有的氟利昂產品都停止生產後,它們還是會繼續存在幾十年。

另一個例子是汽車。1940年代,當我還是個孩子時,記得班上有些年長的老師會講起20世紀初的情景,那時汽車漸漸取代馬車和電車,美國大城市裡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市容變得乾淨和安靜,街上不再充斥著馬糞和馬尿的味道,無休止的馬蹄聲也少了很多。在汽車和公交車問世百年後的今天,想到居然有人會稱讚汽車沒有污染和安靜,實在讓我們大吃一驚。不過沒有人會提議回到馬車時代,此外汽車也不像氟利昂,可以馬上被淘汰。

「如果耗盡了一種資源,總是可以找到替代品用以滿足同樣的需求」。樂觀主義者們在表達上述言論時,無視沒有預見的困難,也不知道這種更替通常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尚未成熟的新技術被反覆吹捧,承諾它將解決主要的環境問題。汽車就是一例。目前大家都對氫能車和燃料電池寄予厚望,希望這些新生的技術能夠突破汽車運輸的困境。然而,我們沒有跟蹤記錄可以證明氫能車能夠解決化石燃料的問題。有些在過去也曾被標榜為「突破性」的汽車科技如今有了跟蹤記錄可以查詢,如旋轉引擎和最近的電能車,都引發出許多討論,甚至已進入銷售階段,卻因無法預見的問題最終銷聲匿跡。

汽車產業界最近開發出的節能型油電混合車,雖然銷售大增,但並不意味著上文提及的氫能車正在逐步取代原來使用化石燃料的汽車。因為汽車產業界同時也在開發油耗高的SUV休旅車。從整體來看,我們汽車的燃料消耗量和尾氣排放量呈上升趨勢,而非下降。沒有人能夠確保科技在產生對環境友好的效應和產品(如油電混合車)的同時,避免生成對環境不良的效應和產品(如SUV休旅車)。

人們對科技抱有的另一個希望是改用可再生的能源(如風能和太陽能),以解決能源危機。目前的科學技術確實可以做到這一點。現在很多加利福尼亞人都用太陽能加溫他們的游泳池,而丹麥六分之一的能源來自風力發電機。然而,風能或太陽能只能在多風或陽光充足的地區使用,本身帶有局限性。此外,近代科技史顯示那些主要能源的轉變,像照明,從蠟燭、油燈、煤氣燈到電燈;或是能源,從木頭、煤炭到石油,往往需要幾十年的時間。這是因為改變的不只是能源本身,很多設備以及和原科技相關的次級技術也必須跟著改變。除化石燃料以外,其他能源確實也可以用於汽車運輸和能源工業,但這是長遠的目標。要等到新科技廣泛使用,至少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在此之間,我們還是得解決燃料和能源的問題。目前,很多人都過於關注政客和企業界所鼓吹、承諾的氫能車和風力發電等未來的新科技,反而忽略了當務之急。事實上,我們應該現在就開始減少汽車使用和汽油消耗,減少利用化石燃料來發電。

「根本沒有世界糧食短缺這一問題。實際上糧食綽綽有餘,只要解決運輸問題,將其按需分配就可以了」。(同樣的說法也可用在能源上。)或者說:「綠色革命使得稻米等作物出現高產量的品種,還有轉基因作物,這解決了世界糧食問題。」這一觀點指出兩件事情:首先,第一世界居民人均糧食消耗量大於第三世界居民;其次,像美國等第一世界國家生產的糧食除了滿足自需外,還有餘糧。如果全世界的糧食可以均分,或是第一世界的餘糧出口到第三世界,這樣做能否緩和第三世界的飢餓問題呢?

在上述觀點中,前半部分就明顯有誤。第一世界居民不會為了讓第三世界居民免受飢餓之苦,而少吃一些。後半部分的錯誤在於第一世界國家只願意偶爾捐助一些糧食,以緩解某些第三世界國家因乾旱和戰爭所造成的饑荒。第一世界國家居民並不願意長期擔負(通過稅收支持外援和農業補助)第三世界國家數十億人的糧食問題。因為如果這樣做以後,第三世界國家又沒有採取有效的計劃生育政策,最後必然出現馬爾薩斯困境,即人口增長的幅度超過糧食增加的速度。這就是當前美國政府反對長期援助第三世界國家的原因,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綠色革命在寄托了幾十年的希望和注入大量資金的情況下研發出高產的作物品種,但仍無法徹底地解決全世界的飢餓問題。也就是說轉基因糧食不能解決世界糧食問題。此外,目前生產的轉基因作物主要只有4種(黃豆、玉米、菜籽油和棉花),它們並不直接供人類食用,而是用作動物飼料、油和服裝等。其主要生產國為6個溫帶國家或地區。之所以不為人類食用是因為消費者極力反對食用轉基因產品。殘酷的事實是研發轉基因作物的公司為了獲利,將產品賣給富裕溫帶國家的有錢農民,而不是賣給發展中熱帶國家的貧窮農民。因此,這些公司沒有很大的興趣為第三世界農民研發轉基因的樹薯、谷子和高粱等。

「從人類的壽命、健康和財富(按經濟學家的術語就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等一般指標來看,過去幾十年來,人類的情況正在變得越來越好」。或者是:「看看你周圍:草地青蔥碧綠,超市裡的食物琳琅滿目,乾淨的水從自來水龍頭裡流出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人類即將崩潰。」對於富裕的第一世界居民而言,生活確實在變得越來越好,而第三世界的居民,由於公共衛生的改善,平均壽命有所延長。但光從壽命來看還是遠遠不夠:占世界總人口80%的第三世界居民足足有幾十億人,他們仍然過著貧窮的生活,在飢餓線上掙扎。即使在美國,無法承擔醫療費用的窮人也越來越多。為了改善這類現狀而提出的種種方案(如由政府支付所有醫療保險費用),都因政治原因被駁回。

此外,每個人都知道,銀行賬戶裡數額的多少並不代表經濟狀況好壞,還要看現金流的方向。當你看著銀行對賬單,上面雖然有5000美元的餘額,但你可能還是悶悶不樂,因為在過去的幾年中,你的賬戶每個月都要淨流出200美元,按照這種速度發展下去,再過兩年零一個月你就得申報破產。同樣的原理也可用在國家經濟、環境和人口趨勢上。當前第一世界享受的繁榮就是在消耗存在銀行裡的環境資本的基礎之上(這種資本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如魚類儲存量、表土和森林等)。消耗資本並不等同於賺錢。因此,我們不能沉迷於現狀,特別是當前的一切屬於非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從馬雅、阿納薩茲印第安部落和復活節島等過去社會的崩潰以及近年來前蘇聯解體的例子中,我們學到了非常重要的一課:當一個社會的人口、財富和國力達到頂峰以後,往往在一二十年內會迅速衰敗下來。社會的發展軌跡和人的一生不同,後者會有一段很長的衰老期。原因很簡單:在人口、財富、消耗的資源和產生的廢物都達到頂點後,意味著對環境造成的衝擊也就最大,超過環境所能承受的極限。因此人類社會在達到頂峰後,就開始走下坡路。

「那些環保主義者的悲觀論調在過去有多少次都被證明是錯誤的,為什麼這次還要相信他們呢」?是的,有些環保主義者的預言最後證明是錯誤的。反對人士最愛提起的例子就是保羅·埃裡克、約翰·哈特和約翰·侯德倫在1980年所提出的5種金屬價格上漲這一預言實際上並沒有發生。還有羅馬俱樂部在1972年所作的預測2也沒有兌現。但是選擇性地例舉環保主義者的錯誤預言,而無視他們的正確預言,或是閉口不提反環保主義者的錯誤預言,這都是不正確的。事實上,反環保主義者的預言也存在大量錯誤,如過度樂觀地預言綠色革命能夠解決全世界的飢餓問題,經濟學家朱利安·西蒙預言地球足夠養得活全世界的人口,即使人口再增長70億年也不成問題。西蒙還預言道「銅可以通過其他元素製造出來」,因此不必擔心銅短缺的問題。對於西蒙的第一個預言,人口增長若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再過774年,每平方碼的土地上就會有10個人;不到2000年的時間,人類質量大概會和地球的質量等同;在6000年內,人類的質量將與宇宙質量相當,遠遠等不到西蒙所說的70億年以後。至於他的第二個預言,我們在化學課學過銅是一種化學元素,根據定義不可能通過其他化學元素製造出來。因此,我的看法是那些悲觀的預言雖然並不準確(如埃裡克、哈特和侯德倫等人預言的金屬價格,或是羅馬俱樂部對未來糧食供應的看法),但是比起西蒙的兩個預言,還是要實際一些。

基本上,一語定論者對環保主義者的錯誤預言最大的不滿就是誤警。在生活中,我們對火災的誤警通常不會見怪。地方政府撥出經費維持消防隊,哪怕是很少發生火災的小鎮也是如此。很多舉報火警的電話都是誤警,還有許多只是小火災,在消防車趕到之前房主就已將火撲滅。我們可以接受一定次數的誤警,因為火災剛發生時,火勢很難判斷,萬一大火蔓延,將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任何一個理智的人都不會因鎮上幾年沒有發生大火災而提議廢除消防部門,不管該部門是由全職的消防隊員還是由志願者組成。如果房主打完舉報火警電話後,在消防車趕到之前就已將火撲滅,也沒有人會因此怪罪於你。只有當誤警多得離譜時,你才會覺得不對勁。實際上,火災發生的頻率和引起的損失遠大於誤警的頻率和造成的浪費,因此我們能夠容忍某一個比例誤警。如果誤警出現的頻率過低,則表明房主太遲通知消防部門,最後導致房子被大火吞噬。

同理,我們可以理解為何有些環保主義者會給出誤警,如果沒有它們,則意味著我們的環境警告系統過於保守。由於環境問題造成的損失往往高達幾十億美元,因此適度的誤警是合理的。此外,之所以出現誤警通常是由於我們受到警示後,成功有效地解決了問題。例如現在洛杉磯的空氣質量的確不像50年前一些人所預言的那麼糟糕,這完全是因為洛杉磯和加利福尼亞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因此採取了一些措施(如汽車尾氣排放標準、煙霧的合格證明和無鉛汽油),而不是說當初的預言誇大其詞。

「人口危機已經解除。世界人口增長率正在下降,世界人口數量有望趨於平穩,不會變成現在的兩倍」。這個預言不一定成真,但目前看來的確有實現的可能。但我們還是不能因此而鬆懈下來。首先,從很多標準來看,目前人類社會正過著不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其次,正如本章上文所述,我們現在面臨的更大威脅不是人口翻倍問題,而是越來越多的第三世界居民趕超第一世界的生活方式,加劇了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讓人奇怪的是,有些第一世界居民會輕描淡寫地說,世界人口「不過」將增加25億人(最低估計值)而已。事實上,現在有許多人正面臨著營養不良的問題,每日生活費低於3美元。

「這個世界能容下無限的人口。人越多越好,因為更多的人意味著發明出更多的東西,帶來更多的財富」。這種說法備受朱利安·西蒙等人的推崇,特別是很多經濟學家。這種言論並不嚴密,按照目前人口增長速度發展下去,到2779年,每平方碼的土地就有10個人。從國家財富的數據來看,人口多寡與財富消長呈反比。人口總數最多的國家(每個都在1億以上),前10名依次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國、日本、孟加拉國和尼日利亞。而最富有的10個國家按照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次是盧森堡、挪威、美國、瑞士、丹麥、冰島、奧地利、加拿大、愛爾蘭和荷蘭。只有美國同時出現在這份排行榜上。

人口眾多的國家實際上大多為窮國:在這10個國家中8個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8000美元以下,5個國家在3000美元以下;而越富裕的國家人口則越少,10個國家中7個國家的人口總數在9000000以下,兩個國家在500000以下。這兩份排行榜的最大差別在於人口增長率:10個富國的人口增長率都很低(每年還不到1%),而人口最多的10個國家中,8個國家的人口增長率均高於上述10個富國。另外兩個人口大國雖然人口增長率較低,但採取的手段並不讓人感到愉快。中國政府採取計劃生育和墮胎的方式,而俄羅斯是因為嚴重的衛生問題才導致人口數下降。因此,從事實來看,人口越多、人口增長率越高的國家代表的是更多的貧窮,而非富裕。

「關注環境是一件奢侈的事,只有第一世界的有錢雅皮士才能做到。他們沒有責任告訴絕望的第三世界居民應該怎麼做」。持這種觀點的大多是有錢的第一世界雅皮士,對第三世界的情況一無所知。我在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非、秘魯等第三世界國家都做過調研,這些國家的環境和人口問題還在不斷惡化之中。我發現當地居民都知道人口增長、濫伐森林、過度捕撈等問題的危害性,因為他們已經深受其害。例如沒有木材蓋房子、大面積的土壤侵蝕等。我還聽到過他們哀歎自己沒有能力給孩子買衣服和書本,無法供他們上學。而村子後面的那些森林之所以被砍伐是因為腐敗的政府無視當地居民的抗議,堅持下令伐木,還有是因為當地人為生活所迫,不得不簽署伐木協議。我那些生活在第三世界的好朋友,家裡通常有4到8個孩子,他們羨慕第一世界國家那些好的避孕方法,可惜無錢購買避孕產品,而美國政府的外援項目中又拒絕為家庭計劃提供補助資金。

另一種看法大量存在於富裕的第一世界居民之間,只不過他們很少表達出來。他們認為儘管有這麼多環境問題,但那是第三世界居民的事(雖然此態度政治上並不正確),自己的日子還是能過得很好。實際上,有錢人並不能對環境問題免疫。第一世界大公司的行政主管和其他人一樣,也得吃飯、喝水、呼吸和生育後代(或是努力解決不育的問題)。雖然他們喝瓶裝水以克服水質不好的問題,但還是逃不脫食物和空氣污染的天羅地網。人類生活在食物鏈的高端,因此其他生物攜帶的有毒物質在人體累積起來,成為人類不育率高昇的原因之一,從而造成越來越多的人必需求助於人工協助生殖的醫療技術。此外,從我們先前討論的馬雅國王、格陵蘭維京首領和復活節島酋長的例子來看,在長期範圍內,社會一旦崩潰,這些有權有勢之士便無法再保障自身和子孫後代繼續享受窮奢極欲的生活,只不過擁有最後被殺或餓死的好處而已。整個第一世界社會消耗了地球上大部分的資源,對地球環境造成很大的衝擊。我們整體非可持續性地消費意味著即使第三世界不存在或是不追趕第一世界的生活水平,第一世界還是難以長久地維持現狀。

「如果環境問題變得嚴峻,那也是未來的事,在我死之後,所以我不用太在意」。事實上,本章開頭所探討的12種重大的環境問題,按照目前的速度發展下去,會在現在年輕人的有生之年變得非常嚴峻。大多數父母都會在子女身上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為他們的將來鋪路。我們讓子女受教育,為他們提供衣食無憂的生活,立遺囑,買人身保險,就是希望他們能幸福地生活,平安地度過未來50年以上的人生。然而,我們在為自己的子女做這些事的同時,卻又在破壞他們未來50年的生活環境。

我自己也為這種矛盾的行為感到愧疚。我出生於1937年,在我的孩子出世以前,我並沒有特別關注那些會影響到2037年的事件(如全球變暖或熱帶雨林的消失)。2037年在我看來遠得不真實,我肯定自己在此之前就已去世。但是,當我的雙胞胎兒子在1987年出生時,我和妻子也像其他的父母那樣,為他們的教育操心、買保險、立遺囑。當我想到他們在2037年就50歲了,正好是我現在的年紀,不禁心頭一驚,2037 年也不再是不可想像的一年!如果到時候的世界一團混亂,那麼我把所有的財產留給他們又有何用?

二戰結束不久後,我在歐洲呆了5年,結了婚,妻子來自具有日本血統的波蘭家庭。我碰到過一些父母對子女的照顧得無微不至,但對子女未來生活的世界卻漠不關心。我的朋友有來自波蘭、德國、日本、俄國、英國和南斯拉夫等,他們的父母為他們買保險、立遺囑、選擇學校,就像我和妻子近年來為兒子們所做的那樣。有些人很有錢,給子女留下大筆遺產,但二戰的爆發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有很多與我同年的歐洲和日本朋友,因為戰爭成為孤兒,或是和父母分散、家園被炸毀、失去了求學的機會、家裡的財產全數盡毀,還有些人籠罩在戰爭和集中營的陰影之下成長。如果我們不為子女未來的世界多做考慮,恐怕他們將來也會過著同樣悲慘的生活。

最後還剩下兩種常見的論調,一種是:「現代社會與那些消亡的過去社會(如復活節島、馬雅和阿納薩茲印第安部落等)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我們不能把過去的經驗直接套在現代社會上。」還有一種是:「當今世界實際上是由強權政府和大企業所掌控,我區區一人能夠做什麼?」和前十個不堪一擊的論調相比,這兩種論調有可取之處。本章最後將討論前一種論調,而對後一種論調的解答詳見補充閱讀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