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第十五章 大企業與生態環境:不同條件,不同結局 >

第十五章 大企業與生態環境:不同條件,不同結局

開採資源

所有的現代社會都依賴於開採自然資源,其中包括不可再生的資源(如石油與金屬)和可再生的資源(如森林與魚類)。我們的能源大都來自石油、天然氣和煤。幾乎所有的工具、容器、機械、車輛等交通運輸工具和建築物都是以金屬、木材、石化塑料等合成材料製成的。書寫和印刷用的紙張取材於樹木。人類主要的野生食物是魚等水產品。世界上幾十個國家的經濟都嚴重依賴於開採業。以我多次做過田野調查的三個國家為例,印度尼西亞的首要經濟支柱是伐木業,其次為礦產業;所羅門群島是伐木業和漁業;而巴布亞新幾內亞最重要的是石油開採業,其次為天然氣,之後才是礦產業(其比重在不斷增加)。由此可見,現代社會對自然資源的開採不遺餘力,惟一的問題只是在於開採的地點、數量和方式。

這種資源開採項目通常需要先期投入大筆資金,大都只有大企業才有這般實力。因此環保人士與大企業之間的爭論猶如家常便飯,常常鬧得水火不相容。環保人士指責企業破壞環境,危害生命,總是把公司利益置於公共利益之上。事實上,這類事情的確常常發生。反之,大企業指責環保人士對商業現實不聞不問,無視當地居民和應屆政府對就業機會和繁榮發展的渴求,把鳥類的福利看得比人類還重,而且閉口不提企業在保護環境方面做出的努力。是的,這些控訴有時確實存在。

在本章,我將證明大企業、環保人士和社會三方面的利益有時非常一致,猶如一個整體。雖然從許多例子看來,企業與社會之間存在利益衝突:如果企業賺錢的話(至少是短期內),整個社會可能會受到傷害。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一家企業的行為只是一個團體(即這家企業)內部分人士的理性行為,社會卻必須為這個錯誤的決策付出慘痛的代價,就像上一章討論的那樣。本章將根據我的第一手經驗,以四種開採業為例,探討不同公司都採取自認為有利可圖的做法,但為何有的對環境造成了傷害,有的卻沒有。我的動機很實際,希望能夠改變那些正在破壞環境的企業,並指出哪些改變最有成效。下文將探討的四種開採業為石油業、礦產業(包括金屬礦和煤礦的開採)、伐木業以及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