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第十一章 一座島嶼,兩個民族,兩種歷史:多米尼加共和國和海地 >

第十一章 一座島嶼,兩個民族,兩種歷史:多米尼加共和國和海地

差異

對於任何想瞭解現代世界問題的人而言,研究位於多米尼加共和國和海地之間長達120英里的國界線是一個極富戲劇性的挑戰。這兩個國家盤踞於佛羅里達東南部加勒比海巨大的伊斯帕尼奧拉島上,並將該島一分為二(參見地圖8)。從飛機往下俯瞰,好似用刀切出一條鋸齒鋒利的分界線。線的東邊風景濃郁(多米尼加共和國),西邊則呈淺褐色(海地)。如果站在國界線上,向東眺望是松樹林,轉身往西,看到的則是寸草不生。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體現出這兩個國家的明顯差異。起初,島嶼兩邊都被大面積的森林所覆蓋。最早到訪的歐洲人對伊斯帕尼奧拉島最深刻的印象便是鬱鬱蒼蒼的森林中良材濟濟。如今,兩個國家都對森林進行了砍伐,而海地砍掉得多些(參見圖23、圖24),只剩下七片森林,其中只有兩片作為國家公園進行保護,但仍難逃非法砍伐的厄運。今日,多米尼加共和國的森林覆蓋率為28%;而海地卻只有1%。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在多米尼加共和國最大的兩個城市聖多明各和聖地亞哥之間竟然有一大片林地。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國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濫伐森林的後果是木材等建築材料減少,土壤侵蝕,養分流失,河流淤積加重,水力發電的潛能和降雨量減少。所有這些問題在海地都比多米尼加共和國更為嚴重。然而在海地,比上述情況更緊迫的問題是毀林造成了主要生活燃料——木炭的短缺。

這兩個國家森林覆蓋率的差異體現出彼此經濟力量的差異。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國都是貧窮的國家,與其他曾是歐洲殖民地的熱帶國家有著同樣的缺陷:政府腐敗或軟弱無能、公共健康危機嚴重,以及農業生產率低於溫帶地區。儘管如此,海地的問題比多米尼加共和國更為嚴重。海地不僅居新大陸貧窮之首,也是除非洲以外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長期腐敗的政府對公共服務所做甚少,水電設施、污水處理、醫療和教育服務時斷時續,差強人意。海地又是新大陸人口最密集的國家,國土面積不到伊斯帕尼奧拉島的三分之一,卻有將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大約1000萬),人口平均密度接近每平方英里1000人。大多數海地人都是自給自足的農民,該國的市場經濟乏善可陳,主要出口糖和咖啡。在自由貿易區有20000名廉價勞工在縫製衣服或生產其他出口商品,沿海幾個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則供外國遊客度假休閒。海地的毒品走私活動甚為猖獗,從哥倫比亞運往美國的毒品都在這裡中轉(這就是為什麼海地有時被稱為「毒品國家」)。海地貧富兩極分化非常嚴重,在農村或首都太子港的貧民區裡生活著大量的窮人,而住在離太子港市中心半小時車程的佩蒂翁維爾的一小簇有錢人卻可以到涼爽宜人的山區享受昂貴的法國美酒佳餚。海地的人口增長率、艾滋病感染率、肺結核和瘧疾等疾病的得病率都位居新大陸第一。所有來海地的遊客都會自問這個國家有沒有希望,而答案通常是「沒有」。

多米尼加共和國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雖然與海地有著相同的問題,但發展較好,問題也相對較少。多米尼加共和國的人均收入是海地的5倍,人口增長率和人口密度也比海地低。在過去38年中,多米尼加共和國至少在名義上是個沒有發生過軍事政變的民主國家,雖然1978年以來舉行過幾次總統選舉,致使現任下台,其競爭對手執掌政權,其間還伴有其他人的欺詐和恐嚇行為。隨著經濟的興盛繁榮,賺取外匯的產業主要有鐵礦和鎳礦,以及近期開發的銅礦和以前的鋁土礦;工業自由貿易區裡有200000名工人在生產製作運往海外的商品;農業出口主要包括咖啡、可可、煙草、雪茄、鮮花和酪梨(多米尼加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三大酪梨出口國)。另外,該國的電信和旅遊業的發展勢頭良好,應用水力發電的水壩有幾十座。美國的體育迷都知道,多米尼加共和國還是培養和輸出棒球運動員的地方。(我懷著狂喜的心情寫下本章的第一稿,因為剛看到偉大的多米尼加投手佩德羅·馬丁內斯為我最喜歡的波士頓紅襪隊效力,在2003年美國聯盟冠軍賽最後一場比賽中大快人心地擊敗了紐約揚基隊。)其他那些名揚美國的多米尼加棒球手還有阿婁兄弟、喬奎因· 安度哈爾、喬治·貝爾、亞德裡恩·貝爾卻、黎科·卡提、馬裡阿諾·鄧肯、托尼·費爾南德斯、佩德羅·葛雷諾、胡安·馬裡查爾、何塞·歐夫曼,托尼·佩納、阿萊克斯·羅德裡格斯、胡安·塞繆爾、奧西·維吉爾,當然還有「全壘打王」薩米·索莎。如果你行駛在多米尼加的公路上,時不時就會看到有路牌指示最近的棒球場,因為這已是一項本土化的運動。

海地與多米尼加共和國之間的差異還體現在國家公園上。海地的國家公園面積小,只有4座,還面臨農民潛進來盜樹制炭的威脅。相比之下,多米尼加共和國的自然保護系統是美洲最完整也是最大的,74個公園和保護區佔據了國土面積的32%,涵蓋所有重要的棲息地類型。儘管這一系統也有經費短缺等不少問題,但對一個還有很多重要方面亟待解決的窮國而言,實屬可貴。這個保護系統的背後是當地積極的自然資源保護運動和許多非政府組織,而非來自外國顧問的敦促。

儘管這兩個國家在森林覆蓋率、經濟發展和自然保護系統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它們共處於同一座島嶼,都有淪為歐洲殖民地的歷史,也被美國人佔領過。天主教在這兩個國家均占主導地位,也有巫教神廟的信奉者(在海地尤其多)。他們都有非洲人和歐洲人的混合血統(海地的非洲後裔相對多些)。在歷史上,有三個時期它們曾合為一個單一的殖民地或國家。

除了上述這些相似點,它們之間的差異正變得更加顯著。海地曾經比它的鄰居富足強大,在19世紀數次發動攻擊多米尼加共和國,並將其吞併統治達22年。為何當今這兩個國家的差異如此之巨?為何日漸衰敗的是海地而非多米尼加共和國?儘管島嶼兩邊的確有一些環境差別,從而造成結果的不同,但這只是很小一部分原因。大部分是由於兩國的歷史、態度、自我認同、制度以及近代的政府領導人。對於那些將環境歷史嘲諷為「環境決定論」的人,多米尼加共和國與海地差異可以矯正他們的看法。是的,環境問題確實會影響人類社會,但社會的回應也能產生不同的結果。因此,領導人的行動與否將影響社會的命運。

本章將追溯考查多米尼加共和國與海地不同的政治和經濟的歷史軌跡,直至當今的差異,以及隱藏在兩種不同軌跡背後的原因。接著我會探討多米尼加環境政策的發展,一種「由下至上」與「由上至下」行動的綜合體。本章最後將檢視兩國環境問題的現狀、未來和希望,以及對彼此和世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