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為什麼會發生 >

為什麼會發生

盧旺達人對屠殺的看法讓我非常吃驚,我原以為人們很難認識到人口壓力與屠殺之間的直接關係。我一貫認為,人口壓力、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和乾旱是終極因素,好比火藥桶的火藥,慢慢地將人們推入走投無路的地步。而近因則是導火索。在盧旺達的大部分地區,導火索是政客們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所激起的種族仇恨。(我之所以說「大多數地區」是因為在卡那馬那樣的單種族地區也爆發了大規模的胡圖族人自相殘殺事件。)正如一位研究東非的法國學者傑勒德·普呂尼耶所說的,「屠殺的決定當然是政客們出於政治原因下達的,但為何普通農民會將其實行得如此徹底?對此至少部分因素是他們感到人口太多土地太少,所以唯有減少人數,才能使倖存者們擁有多一點的土地」。

普呂尼耶、安德烈和普雷特所看到的人口壓力與盧旺達屠殺背後的關聯並非沒有受到質疑。部分反對意見認為這種觀點過於簡單,並將其譏諷為「生態決定論」。例如,大屠殺爆發後的第10天,美國報紙上的一篇文章就將盧旺達人口密度與大屠殺聯繫起來,「像盧旺達這類屠殺是一種固有的地方疾病,甚至對我們生存的世界而言也是如此」。這一過於簡單化的宿命式結論自然激起一些反對意見,也使相對複雜的普呂尼耶、安德烈和普雷特的觀點受到衝擊。這裡,我將陳述三個引發盧旺達屠殺的因素。

首先,對種族屠殺起因的任何「解釋」都可能被誤會為「辯解」,但是不管我們對大屠殺起因是作過於簡單化的單因素解釋,還是找到極度複雜的73個因素,都不能改變大屠殺劊子手和其他惡魔行為行使人的個人責任。在探討罪惡本源時,人們經常陷入一個誤區:因為混淆了解釋與辯解之間的差別,所以對任何解釋都採取反彈的態度。但是,瞭解盧旺達屠殺的根源對我們而言至關重要——不是為劊子手們開脫罪行,而是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知識降低在盧旺達和其他地區再次發生暴行的危險。同樣,有些人選擇窮其畢生精力來瞭解納粹大屠殺的根源,或研究連環殺手和強姦犯的心理。他們做出這一選擇並不是為了減輕希特勒、連環殺手和強姦犯的責任,而是為了瞭解這些惡行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又如何才能避免其再次發生。

其次,認為人口壓力是造成盧旺達屠殺惟一原因這個看法太過簡單是有道理的,因為還有其他因素存在。在本章中,我已經介紹過幾個自認為很重要的看法,而研究盧旺達的專家們對這一主題也多有著書立文,讀者們可以參看附於本書最後的補充閱讀。在此我做一個簡短的複述,先後次序與其重要程度無關,那些其他因素包括:在盧旺達歷史上圖西族人統治過胡圖族人,布隆迪曾發生過大規模的圖西族殺戮胡圖族事件;盧旺達也有過幾起小規模的圖西族人入侵事件;盧旺達經濟危機,同時又因乾旱和世界因素(特別是咖啡價格下跌和世界銀行的緊縮措施)加劇惡化,成千上萬走投無路的盧旺達青年淪為難民流離失所,因此被召入伍;盧旺達敵對政治集團之間競爭白熱化,政客們不惜一切代價奪回權力。除此之外,人口壓力也是其中一個因素。

最後,我們不應該錯誤地認為由於人口壓力引發了盧旺達的種族屠殺,所以人口壓力也會自動地在全世界範圍內引發種族屠殺事件。對那些認為馬爾薩斯人口壓力和種族屠殺之間不存在必要關聯的觀點,我會說:「當然!」許多人口稠密的國家並沒有發生大屠殺,孟加拉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自1971年大屠殺以後再沒有發生過類似的大規模殺戮),另外荷蘭和多種族的比利時也是如此,這些國家的人口密度都比盧旺達高。反之,種族屠殺可能由其他因素引發,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發起的對猶太人和吉普賽人的種族滅絕,或是1970年代的柬埔寨大屠殺,後者的人口密度不過是盧旺達的六分之一。

但是,我認為人口壓力是盧旺達種族屠殺幕後的一個重要因素。馬爾薩斯的最壞情境可能會出現,而盧旺達就是這樣一個不幸的案例。人口過剩、環境影響和氣候變更所產生的一系列嚴重問題並不會永久地持續下去:如果我們不能成功地通過我們自己的行動來解決這些問題,那麼或早或晚,這些問題會自行找到一個疏解方式。在盧旺達崩潰案例中,我們可以在糟糕的後果裡看到那些臉孔和動機,我猜在本書第二部分討論過的復活節島、芒阿雷瓦和馬雅的崩潰中,雖然我們無法看到那些臉孔,但動機應該是類似的。如果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一動機可能會在盧旺達那樣的國家再次出現,甚至也可能在盧旺達重演。在當地,目前人口仍以3%的速度增長,女性在15歲就生頭胎,每個家庭平均有5至8個孩子,所以遊客們通常會覺得被孩子的海洋包圍。

「馬爾薩斯危機」這一術語冷淡且抽像,無法展現幾百萬盧旺達人曾經遭受過的恐怖、野蠻和麻木的細節。最後讓一位觀察家和一位倖存者的幾句話來結束本章。這位觀察家即普呂尼耶,他說:「所有這些將要被殺死的人都擁有土地和奶牛,而這些人死後,總會有人得到地和牛。在一個貧窮和人口增長過剩的國家,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誘因。」

普呂尼耶採訪的倖存者是一個圖西族的教師,他死裡逃生的原因僅僅由於劊子手屠殺他妻子和5個孩子中的4個時,他正好不在家:

「那些不得不讓孩子赤腳上學的人殺死了那些買得起鞋子的人。」

————————————————————

注 釋:
1.托馬斯·馬爾薩斯(1766—1834),英國經濟學家,人口理論的創立者,著有《人口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等書。——譯者

2.即饑荒、戰爭、疾病等因素。——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