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

欲探究蒙大拿等美國西部乾燥地區的用水問題,且讓我們先來看看比特魯谷的兩大水源:一是由山溪、湖泊和比特魯河供水的灌溉渠,用於農業;另一個是來自地下水的井,用於生活用水。比特魯谷較大的幾個城鎮由公立自來水公司供水,其他地區的居民就得依靠私人水井。無論是灌溉用水還是井水,均面臨同一個根本問題:使用者越來越多,水資源卻越來越少。比特魯谷的水利委員文·伍斯利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水源只有一個,而用水的人卻超過兩個,這就會引發問題。不過爭奪有什麼用?又不會帶來更多的水!」

造成水量減少的根本性問題在於氣候變化,蒙大拿的氣候正變得越來越溫暖乾燥。全球變暖在世界不同地方成就了一些贏家,也造成了一些輸家。蒙大拿就是最大的輸家之一。這一地區的降水本來就只夠農業之需,而今乾旱導致蒙大拿東部的大片農地荒蕪不振,情況與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和薩斯喀徹溫省接壤的地區如出一轍。在我夏季度假的蒙大拿西部地區,全球變暖最直觀的後果是只有高山頂端還留有一些白雪。而在夏季,大洞盆地四周的山脈幾乎已沒有雪,這與我在1953年初次造訪時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

全球變暖對蒙大拿或許整個世界而言,最明顯的影響恐怕就是冰河國家公園。雖然世界各地的冰河都在消融,如乞力馬扎羅山、安第斯山、阿爾卑斯山、新幾內亞的高山,以及珠穆朗瑪峰一帶,但蒙大拿的冰河由於容易接近,特別受到氣候學家和遊客的青睞,對它進行仔細研究。19世紀末期,自然學者首次踏上這座冰河國家公園,當時還有150多條冰河。隨著大部分冰河相繼消融,現在只剩35條。按照當前融化的速度來看,到2030年,冰河國家公園內的冰河將不復存在。山頂積雪的減少危及山下的灌溉系統,因為當地居民夏季用水的來源一向依靠於融化的雪水。積雪的減少同時也影響比特魯谷河的地下水層,進而危及水井系統。

比特魯谷的農業和美國西部其他乾燥地區一樣,必須依靠灌溉系統。谷底的年降雨量只有13英吋,若不灌溉的話,就只能長山艾。這正是劉易斯和克拉克於1805年至1806年在此造訪之際所見到的。即便是今日,當你越過位於谷底東側的最後一條灌溉渠之後,躍入眼簾的便是滿目山艾。在谷底西側,積雪融水自高山蜿蜒而下,引入灌溉渠中。這一系統始於19世紀晚期,在1908年至1910年達到頂峰。各灌溉渠或灌溉區的土地擁有者有權使用一定數量的水。

令人遺憾的是,比特魯谷大多數灌溉渠都面臨「過度分配」的問題,即每年分配給個人的用水量幾乎都超過既有水量,特別是在夏天快結束時,積雪融水越來越少。這在我這樣毫無經驗的外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部分原因是由於在計算水量分配時使用的是固定的水量估值,其來自降雨充沛年份的水量數值。而實際上,每年的水量因氣候而異。對此,解決方案是根據當年申請用水權時間的先後來排定用水的優先權。當灌溉渠裡的水量減少時,最晚申請用水權的人最先停水。但這已成為衝突的導火索。最早申請用水權的農地通常在下坡。對於晚申請用水權的上坡農民而言,眼睜睜地看著急需的水從面前流過卻不能汲取,勢必非常難受。如果他們用了水,下坡的鄰居可能會上法院告他們。

土地劃撥則帶來另一個問題:原先一大塊土地都屬於同一個人,他當然可以從自家地裡的灌溉渠取水,但不會傻到用光所有的水去灌溉每一寸土地。如果那一大片土地有160英畝,其後被劃分為40塊4英畝大的宅地。每一個宅地的花園都需要靠灌溉來維持綠意盎然,若大家同時使用,勢必不夠。另一個問題是灌溉權被定義為水的使用必須有益於水權所附屬的土地。因此供游魚生存或遊客盪舟便不在「有益」的範疇之內。近年來,遇上乾旱的夏季,大洞河有些地方已顯乾涸之態。2003年以前,比特魯谷諸多隱性的衝突有幸仰賴於文·伍斯利,這位82歲的水利委員受到大家的普遍敬重。現在他退居二線,我那些比特魯谷的朋友非常擔心用水沖突不知何日會爆發。

比特魯谷的灌溉系統包括28個建造在山溪之上的私人小水壩,用以儲存春季的積雪融水,到夏季再使用。這些水壩好似定時炸彈,因為全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在今日看來,設計簡陋危險,而且平日裡疏於維護,有的甚至放任自流。如果這些水壩發生崩塌,勢必衝垮下游的房屋和田地。幾十年前,就有兩座水壩給下游造成洪水氾濫。因此,林務署宣佈水壩的擁有者或承建商必須承擔水壩損壞造成的損失。擁有者要麼負責修復水壩,要麼將其拆除。儘管這一原則看似合情合理,但下列三個事實表明它並不符合經濟規律:一是大部分水壩的目前擁有者從他們的水壩處獲得的責任大於收益,故而不想去維修(例如,土地已被劃分為多塊宅地,屋主們只不過用水壩裡的水澆灌草坪,而非像農民,視水壩為生存命脈);二是聯邦政府或州政府只願意補助水壩修復費用,不願承擔拆除費用;三是半數的水壩現今都位於無路可通的野生動物保護區,維修水壩所需的機器得依靠昂貴的直升機運送。

汀卡普水壩就是這麼一個定時炸彈。若它發生崩塌,就會淹沒比特魯谷最大的城鎮——達比。水壩的洩漏和失修致使其擁有者、林務署和環保組織經年為該不該修復、如何修復水壩爭吵不休,甚至使用法律手段。1998年,水壩有個地方發生嚴重洩漏,危在旦夕。水壩擁有者於是聘請承建商抽乾水壩裡的水,不料遇到巨石,必須靠直升機將大型挖土機運送過來才能解決。此時水壩擁著者宣佈已沒有錢將工程繼續下去,而蒙大拿州政府和拉法利郡政府也不打算承擔這筆費用。然而恐懼籠罩著整個達比鎮,最後只好由林務署出面租用直升機和挖土機完成這項工程。林務署將賬單寄給水壩擁有者,結果後者拒絕支付。現在美國司法部正準備起訴水壩擁有者,要求他們支付這筆費用。

除了融雪灌溉以外,另一個水源就是挖掘水井以取得生活用水。然而,地下水同樣面臨日漸稀少的窘況。雖然融雪與地下水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實際上卻密切相關:灌溉後的水可能滲入地下含水層,所以有些地下水的最初源頭是融雪。因此,蒙大拿的積雪持續減少會導致地下水也跟著減少。

隨著比特魯谷的人口不斷增長,毫無疑問,對生活用水的需求也大大提高。當地水論壇的協調人洛克沙·法蘭建議大家,在建新房子時將水井挖得深一些,因為「插在奶昔裡的吸管越來越多」。也就是說,位於同一含水層的水井越多,水位會因此下降。蒙大拿當地的法律和法規對生活用水的規制較少,一戶人家新鑿的水井可能會影響鄰居家現有水井的水位,但後者很難獲得賠償。欲計算一個含水層所能提供的生活用水的數量,必須先勘探該含水層的範圍,並測出其流量。然而,令人吃驚的是,比特魯谷人略過了這兩項最基本的步驟。拉法利郡沒有監測含水層的資源,在審查建築開發商的設計方案時,也沒有對供水進行獨立評估。反之,拉法利郡只是聽信於開發商的一面之詞,後者信誓旦旦地保證新建的房屋有足夠的井水可供使用。

上述討論均圍繞水量展開,但是水質的問題也不容小覷。蒙大拿的河流和灌溉系統的源頭來自純淨的積雪,因此水成為當地最有價值的自然資源。然而,由於諸多原因,比特魯河已成為蒙大拿「受污染的河流」之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河流沉積物增加,這是由土壤侵蝕、修建道路、森林火災、伐木以及灌溉引起河渠水位下降等因素造成的。如今比特魯谷大部分地區已遭到侵蝕或面臨被侵蝕的威脅。其次,化肥流失也是一大問題。種植乾草的農民在每英畝田地裡至少要施200磅的化肥,至於有多少化肥最後會排放到河中就不得而知了。此外,化糞池滲出的排泄物也加劇了水質的惡化程度。最後,正如先前討論過的,在蒙大拿一些地區,有毒的礦渣造成極其嚴重的水質問題。

空氣質量問題也值得一提。說起來慚愧得很,我這個從美國空氣污濁最嚴重的洛杉磯來的人怎麼能夠批評蒙大拿呢?事實上,蒙大拿部分地區的空氣質量在某些季節確實差強人意。最惡劣的非密蘇拉莫屬,該地區的空氣(雖然從20世紀80年代起已有所改觀)可與洛杉磯相提並論。密蘇拉的空氣問題歸結於冬季氣溫逆增、谷地地形造成空氣流通不易、汽車終年排放廢氣、冬季火爐大量燃燒木材、森林火災以及夏季伐木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