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時間之書:余世存說二十四節氣 > 冬 小寒 君子以經綸 >

冬 小寒 君子以經綸

村外野柳疏淨,兩岸卻與雲平。

寒鴉時起時落,有人河上滑冰。

當陽曆新年的1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285度時,節氣即是「小寒」。這時,太陽還在地球的南迴歸線附近徘徊,北半球接受的太陽光熱仍是極弱小的,中國的先民在長期的經驗中認識到,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氣象資料證實,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一般人會錯以為冬至時太陽到了南迴歸線最冷,冬至時的地表固然得到的太陽光、熱最少,但還有土壤深層的熱量補充,所以還不是全年最冷的時候。冬至過後,到「三九」前後,即小寒節氣期間,土壤深層的熱量也消耗殆盡,儘管得到的太陽光、熱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於是便出現全年的最低溫度。民間有「小寒勝大寒」之說。

小寒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有意思的是,小寒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裡的第二十三個節氣,跟最後一個節氣大寒一道表示嚴冬季節。跟冬至節氣處於一個太陽年的最後幾天不同,農曆年的節氣的最後是小寒、大寒,這說明中國農曆安排農事的某種方便。

氣象學家解釋說,在小寒節氣,東亞大槽發展得最為強大和穩定,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也達到最為強大且穩定,西風槽脊尺度達到最大,並配合最強的西風強度。小寒節氣冷空氣降溫過程頻繁,但達到寒潮標準的並不多。中國內地最冷的地區是黑龍江北部,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左右,天寒地凍,滴水成冰,成為冰雕玉琢的世界。北京的平均氣溫一般在零下5℃上下,極端最低溫度低於零下15℃。而在低海拔河谷地帶,中國南方地區,1月平均氣溫在12℃左右,只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現0℃以下的低溫。加之逆溫效應十分顯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熱帶水果能夠良好生長。

雖然現在小寒是最冷的時候,但在先民當初的觀察中,小寒的特點是天漸寒,尚未大冷。《歷書》說:「斗指戊,為小寒,時天氣漸寒,尚未大冷,故為小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就是說,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寒是比小寒冷的。無論如何,這是艱難時刻。先民總結小寒的冷暖可預測未來天氣:「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驚蟄暖」,等等。根據小寒的陰雨(雪)情況,預測未來天氣:「小寒濛濛雨,雨水還凍秧」「小寒雨濛濛,雨水驚蟄凍死秧」。

「冷在三九」「出門冰上走」。淋過雨、挨過霜、披過雪,「小寒」是凍出來的。「小寒冷凍凍,寒到提火籠」「小寒小寒,無風也寒」。對農民來說,小寒時節要抓好春花作物的培育,做好防凍、防濕工作,力爭春花作物好收成。要防止積雪、凍雨壓斷竹林和果木,冬季多大霧、大風天,海上或江湖捕魚、養殖作業需特別注意安全。小寒還與積蓄有關。積蓄雪花、積蓄陽氣、積蓄力量。沒有寒冷,暖春無法開始。害蟲在此時會被凍死,「小寒寒,六畜安。」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小寒期間,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禦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

雖然在冰天雪地裡,但先民們發現,小寒時期的陽能其實在增加。小寒的物候是,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雊。先民對大雁這種候鳥觀察得十分仔細,大雁的行為也是古人判斷節氣的重要依據。雖然大雁還在南方過冬,但它們已經感知到陰陽的順逆變化,陽氣即將回升,雁群開始自南方往北飛回故鄉。

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當秋冬季節,它們就從西伯利亞一帶,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地飛到中國南方過冬。冬去春來,它們又飛回到西伯利亞產蛋繁殖。大雁的飛行速度很快,每小時能飛68~90千米,幾千千米的漫長旅途得飛上一兩個月。流行歌曲曾有《雁南飛》,深得中國詩歌賦比興之精義:「雁南飛,雁南飛,雁叫聲聲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來歸……今日去願為春來歸,盼歸莫把心揉碎,莫把心揉碎,且等春來歸。」

大雁是人們熟知的鳥類,在中國文化中,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視為「五常俱全」的靈物,即具有仁義禮智信五常。雁有仁心,一隊雁陣當中,總有老弱病殘之輩,其他壯年大雁不會棄之不顧。雁有情義,雌雁雄雁相配,從一而終,一隻死去,另一隻也會自殺或者鬱鬱而亡。雁在遷徙時總是幾十隻、數百隻,甚至上千隻彙集在一起,互相緊接著列隊而飛,古人稱之為「雁陣」。「雁陣」由有經驗的「頭雁」帶領,加速飛行時,隊伍排成「人」字形,一旦減速,隊伍又由「人」字形換成「一」字長蛇形,這是為了進行長途遷徙而採取的有效措施,在古人看來即為禮。雁有智慧,雁為最難獵獲之物,落地歇息之際,群雁中會由孤雁放哨警戒。人們說,犬為地厭、雁為天厭、鱧為水厭,即指它們機智警覺。雁有信,它是南北遷徙的候鳥。因時節變換而遷動,從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稱秋天為雁天。

中國文化中很早就把雁當作文明的象徵,古時有以大雁為禮物的慣例。周代開創的婚姻禮儀,是禮儀的根本,而婚姻的六禮中,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個階段,只有第五個階段不必用雁,其他幾禮都要用雁,即說明在中國人的觀察裡,雁是情感最為執著高貴的物種了。後來的元好問更紀實了大雁的愛情:「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摸魚兒·雁丘詞》)

到了第二候,雖然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喜鵲卻會冒著嚴寒開始築巢,準備孕育後代。喜鵲是適應能力比較強的鳥類,人類活動越多的地方,喜鵲種群的數量往往也越多,而在人跡罕至的密林中則難見它們的身影,可以說它們是很有人緣的鳥類。喜鵲常成對或結成大群活動,白天在曠野農田覓食,夜間在高大喬木的頂端棲息。中國人在鵲之前加上喜字,明證喜鵲在中國人的眼中象徵吉祥。民間傳說鵲能報喜,故稱喜鵲。畫鵲兆喜幾乎成了我們文化中的一個大為流行的風俗,齊白石、徐悲鴻等人都畫過喜鵲。兩隻鵲兒面對面叫「喜相逢」;雙鵲中加一枚古錢叫「喜在眼前」;一隻獾和一隻鵲在樹下樹上對望叫「歡天喜地」。流傳最廣的,則是鵲登梅枝報喜圖,又叫「喜上眉梢」。中國人對喜鵲的觀察也非常早,《詩經》中有「維鵲有巢,維鳩居之」,這是成語鵲巢鳩佔的源頭。

第三候中的「雉」是野雞,在山中的野雞也察覺到了陽氣的滋長,開始鳴叫尋找同伴。我們今天已經很少能看到野雞,但在古代,「雉」也參與了中國文化的經驗和表達。「雉」善走,不能久飛,羽毛可做裝飾品。《詩經》中說,「雄雉于飛,洩洩其羽」。它由矢和隹兩字組成,矢為矢量,長度單位,表示本地方;隹為鳥,雉的本義是留鳥,特指野雞。古人也因此把雉當作長度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的城牆為一雉。《左傳》中說:「都城過百雉。」城牆則稱為雉堞,謝朓有詩:「出沒眺樓雉,遠近送春目。」

對小寒三候,古人認為,如果屆時不候,沒有出現應有的物候,則預兆著有問題。大雁不向北飛,說明百姓不會心向君王;喜鵲不築巢,說明國內會不太平;野雞在此時不開始啼叫,表明國內會發大水。

對物候的觀察感受需要極為開闊又沉靜的心態,毛澤東當年有詩:「雪壓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風吹。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七律·冬雲》)

這種感受陽氣來臨的現象在植物界也有表現。在大時間序列裡,這是水雷卦時空,有陽氣震動,有雲水滋潤,生物世界最早由植物來新生成長。植物的萌動,最為關鍵的,是「草木有本心」,其頑強的生命力感應到了太陽北移,陽氣漸長。這個草木萌動的形象用一個字來代表,就是當時冬至後小寒期間大地上的小草。它的頭伸出來了,但很弱小,根部則因條件的變化可以向大地深處伸展,故這個小草扎根伸頭的形象——「屯」字,發音震雲,就成為這幾天的時空名字,即水雷屯卦時空。

現實事物與「屯」像極為吻合的是北方的冬麥。在寒冷的冬天,麥苗無法生長,但它並沒有停止生命過程,它將自己的根部不斷往溫暖的土壤深處伸展,為來年春天的生長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應該是「尾曲」「屯聚」之義。中國北方冬麥的生長有屯聚之象,北方村落多有以屯命名者,如劉家屯、皇姑屯,等等。

對小寒節氣,先民用了很多話來三復斯意。如說這一時期:「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雷雨交加滋養萬物,充盈天地。天始造化,萬物萌發,草創之始,冥昧之時,宜於付諸行動建功立業,而從此難以寧靜。或者說,在不寧中求得大安。儘管創業艱難,先民仍系辭說這一時期是非常吉利的,在全年的六十四段時空裡,只有包括這一小段時空在內的有數的幾段得到了「元亨利貞」的評價。

更有意思的是,現代人的新年元旦,即太陽年的1月1日,是在小寒節氣前幾天。這個元旦的意義,很多人未必清楚,但中國古人對元的概念卻有極為宏大而精準的把握。公元前104年,中國人編製出《太初歷》,規定1回歸年為365.25016日,1朔望月等於29.53086日。當時的中國人把握到,1章等於19年等於235月,在1章的週期裡,陰曆的朔旦跟陽曆的冬至在同一天;1統等於81章等於1539年等於562120日等於19035月,在1統的週期裡,朔旦冬至則在同一天的夜半;1元等於3統等於4617年,在1元的週期裡,朔旦冬至則在甲子日的夜半。後來的「三統歷」更把時間單位拉長,除了甲子夜半朔旦冬至之外,還要配合日月合璧和五星連珠的週期,「三統歷」又立5120元即3639040年的大週期,其起首叫作太極上元,並將漢武帝的太初元年距太極上元的積年測算了出來,相差143127歲,即在時間大週期中已過了31個元。這是何等廣闊的視野!詩人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中國人對數的時間把握早已千年萬年。

由此理解我們中國人說的「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一方面是大時空中的開始,是天道宇宙的運行規律;另一方面是小週期即一年的開始。在最寒冷的日子來臨前,中國人就預感到萬象都在萌動新生。先民為此說小寒節氣的屯卦時空:「雲雷,屯;君子以經綸。」雲與雷為屯,君子由此領悟,當凝重如雲,迅疾如雷,沉著果敢以整頓秩序,經綸事業。

我們由此理解小寒節氣對天地人的意義,它是春天前的嚴寒,是黎明前的黑暗。它是艱難的,也是躁動不已的。慾望、力量、才華、正義在這裡屯聚,終有噴薄而出的時候。水雷屯的卦象,在歷史上有很多,比如,陳勝吳廣到大澤鄉遇雨,正是一群受壓迫、騷動不已的陽剛漢子遇坎水的經典之象,他們反抗,終於拉開了創生一個新社會的序幕。

對人生來說,它意味著是青少年期,是積累創業的階段,是要不斷折騰的階段,後來的年輕人祝福的「現世安穩、歲月靜好」不適合青少年時期,因為青春少年就是要「宜建侯而不寧」。先哲對創業的研究分析是平實的,他們肯定屯業的元亨利貞,但更深知其中的艱難。要成家立業,要安身立命,處處都有波折;尤其其中的男女婚姻,那種向世間、命運乞求他心中的人早日到來,愛不得時的孤苦,相愛時的嗔怨,又陰陽交戰、其血玄黃的哭哭笑笑,真是屯如、邅如、班如、漣如。孟子對此更有一種文學式的表達:「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自然,詩人們也在小寒期間寫詩存照,把小寒節氣給人心的感受精準地表達出來。大詩人杜甫的《小寒食舟中作》最為有名:「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幾蕭條戴鶡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娟娟戲蝶過閒幔,片片輕鷗下急湍。雲白山青萬餘里,愁看直北是長安。」宋代詩人杜耒在《寒夜》詩中寫道:「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朱淑真的一首詩則有著天文曆法與音樂聲律相應的材料:「黃鐘應律好風催,陰伏陽升淑氣回。葵影便移長至日,梅花先趁小寒開。八神表日占和歲,六管飛葭動細灰。已有岸旁迎臘柳,參差又欲領春來。」即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聲音或音律。這應了西方詩人艾略特的名言:「去年的話屬於去年的語言,明年的話等待另一種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