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時間之書:余世存說二十四節氣 > 夏 大暑 君子以勞民勸相 >

夏 大暑 君子以勞民勸相

倏爾一陣微風,夜空劃過流星。

天地從來如是,人世卻總多情。

在陽曆的7月22—24日之間,太陽到達的點是黃經120度。這就是大暑節氣。此時天氣酷熱,氣溫為一年中最高,雷陣雨較多,在中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40℃的高溫天氣,農作物生長也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見小暑。」《孝經援神契》:「小暑後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古人對大暑的觀察很有意思,《山海經》說:「壽麻正立無景,疾呼無響。爰有大暑,不可以往。」郭璞注曰:「言熱炙殺人也。」在頭頂的太陽照射下,不僅身影沒有了,就是喊出的聲音也聽不見了,可見炎熱之殺伐。宋代人在筆記中記載:「時暑中,公(范質)執一葉素扇,偶寫『大暑去酷吏,清風來故人』。」這話跟「苛政猛於虎」可以相參考,苛政酷吏猛於老虎,卻猛不過大暑。今人如山寨一下,大概會寫,「大暑去城管,清風來神仙」。

古代中國人觀察到大暑的物候是:一候腐草為螢,即產卵於枯草上的螢火蟲卵化而出;二候土潤溽暑,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三候大雨時行,常有大的雷雨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在古人的理解裡,腐草不變為螢火蟲,莊稼顆粒會提早脫落;土地潮濕而不暑熱,就會刑罰不當;大雨不按時下,表明國家沒有恩惠給百姓。

大暑三候中的土濕雨行是自然現象。古人如此強調也說明土、雨在此節氣的特殊性。大暑節氣將土地和雨水重新給予人,經此節氣,是謂土厚水深。古人明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生氣所生,土厚水深,草木暢茂。」龔自珍有詩:「土厚水深詞氣重,煩君他日定吾文。」這樣的水土是宜人宜家的。

小型甲蟲螢火蟲,又名夜光、景天、如熠燿、夜照、流螢、宵燭、耀夜等,對生活環境要求極高,水土和空氣中一旦有殺蟲劑、化肥、農藥,我們就難再看到夏天夜間壯觀的螢火蟲飛舞景象了。而在古時候,螢火蟲甚至是人們照明的工具。有名的「囊螢映雪」的故事中就有螢火蟲的貢獻。晉朝的貧家子弟車胤,酷愛學習。每到夏天,為了省下燈油錢,他捕捉許多螢火蟲,放在多孔的囊內,四五十隻螢火蟲發出的光抵得上一支蠟燭。如此苦讀,學識與日俱增。在古人那裡,螢火蟲象徵夏天,象徵希望,還象徵愛情。螢火蟲的雄蟲和雌蟲之間能互相用「燈語」聯絡,完成求偶過程。杜牧有詩《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中國人說,「熱在三伏」。大暑一般是處在三伏裡的中伏階段,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桑拿」天。「伏」有避匿之意,從犬,狗在炎熱中只能老老實實地伸舌消暑,人們在夏天也要避開炎熱之毒殺。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從天干甲數起到庚日,第七天)入初伏,第四個庚日入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入末伏,總稱「三伏」。初伏、末伏都是十天,中伏有時十天,有時二十天。

大暑之熱,可以熱為奇觀奇事。中國的熱火爐很多,但最熱的不在長沙、武漢、重慶,而是在新疆吐魯番,那裡曾有「火焰山」之稱。清代詩人蕭雄在《西疆雜述》中說:「試將麵餅貼之磚壁,少頃烙熟,烈日可畏。」農村孩子則會異想天開,把雞蛋、瓜子等物放在大太陽底下以期曬熟。

關於大暑的農諺極多,如「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裡多雨,囤裡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大暑無酷熱五穀多不結,大暑連天陰遍地出黃金」。根據大暑的炎熱情況,可以預測後來的天氣,如「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大暑熱,秋後涼」「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不熱,冬天不冷」「大暑不熱要爛冬」等。在大暑雷陣雨的日子裡,人們也總結出看雲識天氣的規律,如「東閃閃無半滴,西閃閃走不及」,意指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裡,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

三伏中以大暑期間的中伏最熱,在古代,「伏日」也是伏避盛暑、祈祭清爽的祭日,伏日祭祀極為盛大。一般人以為中國農曆不是太陽曆,這是不瞭解農曆是陰陽合歷的緣故。也有學者以為中國無太陽崇拜,這是不瞭解中國人有對太陽崇拜、研究的傳統。太極的含義之一就是太陽回歸年,全部的節氣確立都是來自對太陽軌跡的觀察。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就是中國的太陽神,祝融是火神。先民以為炎帝讓太陽發出了光和熱,使五穀孕育生長,人類不愁衣食。人們感謝他的功德,便在最熱的時候紀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傳說。

對農業生產來說,大暑期間的高溫是正常的氣候現象,如果沒有充足的光照,喜溫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影響。但如果連續出現長時間的高溫少雨天氣,對水稻等作物成長十分不利。農諺所謂:「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煙。」

在大時間中,大暑節氣在水風井卦時空。由此可見,在天地陰陽象數的排列展開中,大暑節氣是需要雨水的。先哲把此一時空命名為井卦大有深意,一如小暑在鼎卦時期,義當合作一樣。大暑在井卦時期,義當關注公共財。水風井的卦象是木上有水,這是井卦的象徵。水井的出現是上古時代的一件大事,有說是黃帝的發明,有說是伯益的發明,無論如何,這是人類最早的公共財之一。作井而從自然中得到一個公共財產,給了人們福祉。據山西、河北一帶的考古證實,古代的水井都有在井底鋪設木質井盤,即水井主體部分為圓筒形,到了底部變成了井字形的木質井盤,這既是「天圓地方」理念的體現,又是為了防止底部流沙層的井壁塌陷,以達到澄清水質的作用。保持井壁穩定,水井才能長期使用。這就是井卦「木上有水」的本義。

對農耕社會來說,如果君王官吏不考慮民眾的飲水問題,擴建邑國時如果不擴建水井,民眾就會有怨言,甚至鬧事凶險,擴建水井,萬民享福則吉。因此可以說,人口增長,擴建邑國,但是沒有同時擴建水井,那就無濟於事。鄉村生活經驗,一個村裡如有水井,會成為村民的驕傲,因為沒有水井的鄰村人只能吃喝堰塘水。而大暑節氣時的井水,因為暴雨之故也是最為渾濁的,有公德心的村民就會拿出明礬來澄清濁水。老子有言:「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這追問也是在尋找那些有公益心的人。

人流穿梭不停來井邊提水,井水乾涸了,還沒有開挖新井,取水的瓶子總是裝不滿,大家沒水吃,「凶」。這一生存經驗即使是現在也時常發生,水荒、飲水難、為水爭鬥,以至於提供水資源成了一種恩惠,「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對貧困地區的援助,一個重要的項目是幫當地人打井,甚至愛人民的子弟兵也會以幫牧民、村民打井為任務。當然,由於河流、地下水的污染,今天的很多地區已經難以喝井水了,只能跟城裡人一樣買水喝。由此可見,現代社會的公共財仍是一個問題。一個共同體如果沒有人人可以享用的公共財,這個共同體就是可疑的,是堪憂的。有一個一輩子生活在鄉村的農民聽說河水、堰塘水、井水都不能喝了時感歎道,這是什麼報應,人作孽,老天爺不讓活了啊。

井中可以觀天,測天時看天影,人們說光景,也是因井而來。把過日子說成光景,則是井水即公共財富有無、多少所致,井水少了、髒了,光景就差了。「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君子看到其無喪無得的精神,因此鼓勵民眾勞動至上,勸勉大家互相幫助。「井收勿幕,有孚元吉。」這就是公共事業及其福祉。

我們觀察炎夏之際的民生民心,或社會公共財,能夠理解民眾或人性人心都渴求清涼的願景。白居易有詩:「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關於大暑的詩詞極多,「大暑少清風」「大暑苦煩濁」「大暑暴虐如惡酒」「且欣大暑去酷吏」「大暑流金石」……詩人騷客都把炎熱跟人間感受相提並論。連書齋裡的學者錢鍾書面對暴雨時也會想到官吏之酷:「大暑陵人酷吏尊,來蘇失喜對翻盆。雷嗔斗醒諸天夢,電笑登開八表昏。忽噫雄風收雨腳,漸蜷雌霓接雲根。蒼蒼似為歸舟地,試讓前灘水漲痕。」

因此,大暑雖然是最能讓人的身體產生感覺的節氣之一,最能調動人的身體語言,但由身體、心理之歸宿認同,走向集體認同也是必然的。養生養身當然重要,但中國的先哲說,君子以勞民勸相,此時要有公益心,要發揚公共精神。

只有在公共財有保障的前提下,大暑才是值得用心、用身體去感受它的另一面。大暑裡有光景,有美,有元吉,有萬物相處相勸的安頓。這一面也只有敏感的詩人、孩子才能體會到它。聞一多年輕時在美國讀書,在大暑節氣裡寫了一首題為《大暑》的詩:

今天是大暑節,我要回家了。

今天的日曆他勸我回家了。

他說家鄉的大暑節,

是斑鳩喚雨的時候。

大暑到了,湖上漂滿紫雞頭。

大暑正是我回家的時候。

我要回家了,今天是大暑;

我們園裡的絲瓜爬上了樹,

幾多銀絲的小葫蘆,

吊在籐須上巍巍顫,

初結實的黃瓜兒小得像橄欖……

呵!今年不回家,更待哪一年?

今天是大暑,我要回家了!

燕兒坐在桁樑上頭講話了;

斜頭赤腳的村家女,

門前叫道賣蓮蓬;

青蛙鬧在畫堂西,鬧在畫堂東……

今天不回家辜負了稻香風。

今天是大暑,我要回家去!

家鄉的黃昏裡儘是鹽老鼠,

月下乘涼聽打稻,

臥看星斗坐吹簫;

鷺茲偷著踏上海船來睡覺,

我也要回家了,我要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