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時間之書:余世存說二十四節氣 > 夏 夏至 君子以自強不息 >

夏 夏至 君子以自強不息

梅子黃時雨,細細落山前。

竹下閒坐久,一一數青蓮。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也達到全年峰值,這一天就是夏至。對於北迴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這一天,中國最北端的漠河是我國晝長最長之地,晝長17小時;我國領土最南邊的曾母暗沙是我國晝長最短之地,晝長12小時多,南北差距達4小時40分鐘。哈爾濱市晝長約16小時;北京晝長15小時;濟南晝長14小時40分;上海晝長14小時11分;杭州晝長14小時7分;福州晝長13小時46分;廣州晝長13小時34分;香港晝長13小時30分,海口市這天晝長13小時多一點。

夏至這天正午,在北迴歸線上的地區將會出現「立竿無影」的景象,人們看自己的影子,也會見到一年當中最短的影子。中國大陸有五個北迴歸線標誌點,分佈在廣東的汕頭、從化、封開,廣西的桂平和雲南的墨江,北迴歸線標誌點設有「窺陽孔」,人們可以驗證夏至中午陽光是否垂直射向地面,是否「立竿無影」。

在我國的北至點北極村,北緯達53度以上,而地球本身有23度半的傾斜角,每年夏至前後,這裡一天有17個多小時可以直接看到太陽。夏至時節白晝最長可達19個小時,又被稱作「不夜城」。當看不到太陽時,太陽的餘光仍可以輻射到這裡,呈現夜色清明的現象。

在東西方文明的歷史上,夏至都是最早確定的時間或節氣之一。一般以為先民是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確定了夏至,謹慎的學者認為這一時間在公元前7世紀。但跟冬至一樣,夏至是東西方農業的基礎時間,不會遲至公元前7世紀才確定下來。無論是西亞萬年前左右起源的農業文明,還是東方大陸上的良渚、紅山等文化,對時間的測定都相當熟練了。更不用說後來的陶寺觀象台、索爾茲伯裡的巨石陣,它們對時間的觀測已成為部族生活的大事。

夏至在古時稱「夏節」「夏至節」。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以祈求消災年豐之俗。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乃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史記·封禪書》說:「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清嘉錄》裡說:「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可見古人對夏至節氣的重視程度。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宋代從夏至日開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驅熱,香囊可驅蚊抑臭。

跟冬至一樣,夏至也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在天文學上,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迴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減短。夏至日過後,北迴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也會逐日降低。唐人權德輿在《夏至日作》中說:「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民間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傳統中國的蒙學讀物《幼學瓊林》說:「夏至一陰生,是以天時漸短;冬至一陽生,是以日晷初長。」

天文學規定,夏至是北半球夏季的開始,夏至來後,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跟「冬九九」一樣,「夏九九」也是中國人的計日方法,它是以夏至那一天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比較典型的夏至九九歌是: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中國人還有以伏計日法。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這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對熱的感受方面,東西方人是一致的,人們觀察到,夏天熱得狗都吐出了舌頭。三伏天的英文即是「dog days」,古羅馬人認為每年7月、8月的酷熱是太陽加上天狼星的熱能造成的。天狼星在英語裡叫「the dog star」「dog days」由此而來。俗諺說:「夏至狗,無處走。」「熱成狗」成為有關不妙狀態的妙語。

在中國人的觀察裡,夏至的物候為,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腹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古人說,鹿角不脫落,戰禍不停止;蟬子不鳴叫,貴臣放蕩淫逸;半夏不長出,老百姓會得傳染病。

這三類物候在傳統中國同樣有極不尋常的意義。鹿跟先民相伴,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社會政治活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鹿是愛情的象徵,鹿皮是古人婚禮當中的重要贄禮,是年輕人結婚時少不了的東西。《儀禮·士冠禮》:「主人酬賓,束帛儷皮。」鄭玄注曰:「儷皮,兩鹿皮也。」故《詩經》說:「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鹿也是德音的象徵,是美好願望的象徵,《詩經》說:「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鹿還是權力的象徵,《漢書》卷四五《蒯通傳》:「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晉書·石勒載記》下:「勒笑曰:『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除了給予先民以靈感,讓中國的先民想像出一個祥瑞麒麟外,鹿還對農業、養生、政治管理、漢字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山麓、俸祿、福祿壽、逐鹿中原、指鹿為馬,等等,處處可見鹿的影子。

蟬在中國有知了、幾溜、馬季、伏天、二斯、秋涼、季鳥、山季鳥等多種稱呼。它獨特的生活習性讓它成為復活與永生的象徵,成為週而復始、綿綿不絕的象徵。上古中國的政治繼承製、禪讓制,或許就有取蟬的這種象徵意義。從周朝後期到漢代的葬禮中,都有在死者口中含玉蟬的習俗,以象徵復活與永生。人們甚至把蟬當作立身處世榜樣的「至德之蟲」。駱賓王有詩:「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至於半夏,本是旱地中的雜草,中國人發現了它的藥用價值。《神農本草經》稱其為半夏,它還有半子、三片葉、三開花、三角草、三興草、地文、和姑、守田、田里心、無心菜、老鴉眼、老鴉芋頭等幾十種稱呼。它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主要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因此這一草藥也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唐人王建有詩:「年少病多應為酒,誰家將息過今春。賒來半夏重熏盡,投著山中舊主人。」張籍有詩:「江皋歲暮相逢地,黃葉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詩向松桂,心中萬事喜君知。」在文士雅醫那裡,半夏也是極好的入聯材料,如「金釵布裙過半夏,梔子輕粉迎天冬」「使君子走邊疆三七當歸,白頭翁夜關門半夏附子」,等等。

對農業來說,夏至節氣的降水很關鍵,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荊楚歲時記》:「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夏至前後,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揚花,田間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濕潤灌漿,幹幹濕濕,既滿足水稻結實對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氣養根,保證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夏至時節各種農田雜草和莊稼一樣生長很快,不僅與作物爭水爭肥爭陽光,而且是多種病菌和害蟲的寄主,因此農諺說:「夏至不鋤根邊草,如同養下毒蛇咬。」

「過了夏至節,鋤頭不能歇。」農民要加強夏季田間管理,及時清除雜草,防治病蟲害,適時適量施肥,及時播種晚稻,培育好晚稻秧苗。我們由此可知,在炎熱的夏天農忙的意味。「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裡鋤一遍,賽過水澆園。」我們說過,生與長不同,春生夏長,夏天在長,農民的工作就是幫夏天的農作物更好地成長,要辛勞付出才能夠換來一年的生活。

夏至節氣的天氣有預報作用,如「夏至大爛,梅雨當飯」「夏至落雨,九場大水」「夏至落大雨,八月漲大水」「夏至東南風,平地把船撐」「夏至風從西邊起,瓜菜園中受熬煎」,等等。反常天氣亦能預兆未來,如「夏至無雨三伏熱」「夏至無雲三伏燒」「夏至不雨天要旱」,等等。

對養生來說,此時的飲食要以清洩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呂氏春秋·盡數篇》:「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孫思邈倡導:「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夏天眾多的食材中,姜可能是最為重要的。「飯不香,吃生薑」「冬吃蘿蔔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男子不可百日無姜」。孔子即有名言:「不撤姜食,不多食。」除了飲食,中國文化還注重精神調節,夏屬火,對應五臟之心。夏日炎炎,往往讓人心煩意亂,而煩則更熱,可影響人體的功能活動,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響。「心靜自然涼」,因此,要善於調節,多靜坐,排除心中雜念。

對現代人來說,夏至期間晝長夜短,高溫天氣導致用電量劇增。大城市的用電負荷令能源供應成為一大問題。在現代社會管理中,夏至成為用電高峰的代名詞。2000年,美國加州發生斷斷續續一個月的大停電事件,引發震撼,美國人為此發起了社會運動來解決電力不足問題。「關燈」運動有三大訴求:隨手關燈、冷氣設定在26℃、離峰時才用大型家電。這一運動果然奏效,有效減少了用電量。2007年6月22日,自然之友首次在中國內地舉辦「夏至關燈活動」。如年輕人看到的,「夏至關燈」不僅可以解決能源問題,也有助於解決光污染問題,能夠讓人享受自然的夏日和夏夜。

夏至在大時間序列裡正是乾卦時空。中國人多知道乾卦的意義,乾卦爻辭,潛則勿用,見則在田,朝乾夕惕,或躍在淵,飛則在天,等等,是對人生狀態極好的指示,是方法論或行動指南。先哲系辭說君子以自強不息,即是說生命享有著造化賦予的充沛的能量,不需要再依傍外物,要勇猛精進,呈現出自身的光熱,展示自身的才華。如年輕朋友抒情的:「嘗試關掉電器,去享受自然的夏夜,你會發現美好的世界仍在那裡,星星,晚風,蝙蝠,夜蛾,茉莉的香氣,小夥伴的歡笑……」

可見,夏至仍有詩意。如蘇軾有詞《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慇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范成大的《夏日田園雜興》則說:「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夏至同樣有哲理,有人性天心不易的機理。李清照有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對君子自強的決絕解釋,如歌德名言,凡自強不息者,終能得救。項羽因此從歷史裡獲得救贖,較之歷史上的成功者,他在中國人心中更有著美學的意義。張耒的名詩《夏至》:「長養功已極,大運忽雲遷。人間漫未知,微陰生九原。殺生忽更柄,寒暑將成年。崔巍干雲樹,安得保芳鮮。幾微物所忽,漸進理必然。韙哉觀化子,默坐付忘言。」這是對夏至行深至微的觀自在,自強不息者因此在苦夏裡能夠「度一切苦厄」,能夠「各正性命」,能夠「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