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時間之書:余世存說二十四節氣 > 春 谷雨 君子以同而異 >

春 谷雨 君子以同而異

聽雨林下茅舍,插秧村外水田。

桃花閒落風裡,鷓鴣時鳴山前。

每年的農曆三月中,即陽曆4月19—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度。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穀類作物的生長發育幫助很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中國人認為「雨生百谷」,此時最重要的物候之一就是布谷鳥開始唱歌,它的叫聲既是「布谷布谷」,人們聽來就又是「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或「阿公阿婆,栽秧插禾」……先民因此稱此時的節氣為谷雨。

中國文化中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之說,民間對此的解釋是倉頡造字不要上天的獎勵,只求老天讓人民五穀豐登,故天雨谷粒,給人間下了一場谷子雨。這一天就叫作谷雨節。

谷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唯一將物候、時令與稼穡農事緊密對應的一個節氣。「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谷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極利於農作物中穀類作物的生長。有意思的是,此時江南地區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恰好此時的雨水也較多,每年的第一場大雨一般就出現於此時,對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的苗期生長有利。

谷雨節的天氣諺語大部分圍繞著有雨無雨,如「谷雨陰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無乾土」,等等。更多的農諺則是關於農作物的,如「谷雨天,忙種煙」「苞米下種穀雨天」「過了谷雨種花生」,等等。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人們還說,「谷雨前,好種棉」,又云:「谷雨不種花,心頭像蟹爬。」自古以來,棉農把谷雨節作為棉花播種指標,編成諺語,世代相傳。

谷雨的物候是,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是說谷雨後降雨量增多,第一個五天裡,人們看到浮萍開始生長;第二個五天裡,人們看到布谷鳥梳理它的羽毛;第三個五天裡,人們在桑樹上能見到戴勝鳥。

這些物候都有徵兆的意義。浮萍不能經霜,故浮萍生意味著倒春寒一類的降溫不會再發生了。如果水面不生浮萍,則說明陰寒之氣極盛,倒春寒的現象會出現。鳴鳩是因為此時鳩春鳴性也,有求偶之意;拂其羽,因為其時當換羽矣,其羽又甚厚,故梳理以示美。當然,人們還通過觀察,認識到,「鳴鳩不拂其羽,國不治」。就是說,這樣的鳥到此時不梳理其羽,說明時令不利於生物生育生長,天地違和,農作物極可能歉收,人間也難以政通人和。而戴勝鳥降於桑樹,則提醒人們蠶寶寶將要生了。古人認為,如果戴勝鳥不落桑樹上,說明政令教化會落空。

先民觀察總結的物候不只是偶然挑選以做記認歲月時令的符號記號,這些物候在與人類共生的歷史裡,也以其物性登堂入室,進入了人文的殿堂。浮萍不僅是一味中藥,更有中國人對人生社會的興寄。中國人幾乎都瞭然於「風起於青萍之末」意義,也因對浮萍漂泊無定而感慨過人生的變化無常。杜甫詩說:「相看萬里外,同是一浮萍。」年輕的天才王勃也寫過名句:「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柳宗元則感慨:「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萍花不自由。」文天祥告白說:「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同樣年輕的天才納蘭性德則說過:「浮萍漂泊本無根,天涯遊子君莫問……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

鳩的種類很多,如斑鳩、布谷鳥。對谷雨節氣的物候,後來人多認為是指布谷鳥。斑鳩的叫聲是「咕咕——嘟!咕咕——嘟!」相比而言,布谷鳥的叫要峻切得多。不管如何,兩者都有谷音。這導致有人把二者混淆,如明朝張岱《夜航船》中說:「布谷即斑鳩。」但張岱的展開並無錯誤,他由布谷引申說:「杜詩『布谷催春種』。張華曰,農事方起,此鳥飛鳴於桑間,若雲谷可布種也。又其聲曰『家家撒谷』。又云『脫卻破褲』。因其聲之相似也。」布谷鳥還有杜鵑、子規、催歸、杜宇等名字。在民間傳說中,古蜀國的一位國王名叫望帝,死後化為子規,也就是布谷鳥,每到春天,就飛來提醒他那些遊玩在外的百姓「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快快布谷,快快布谷」,以至於嘴巴啼叫得流出血來,灑在地上染遍了山坡,花吸收後成為紅艷的杜鵑花。

可以說,清明時節是楊花飄絮的時候,谷雨時節則是布谷鳥急切催促的時候。李白有詩「楊花落盡子規啼」。對這個人類的朋友,中國人移情而寄托了無限的淒切、哀傷,李商隱寫過「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秦觀寫過「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文天祥寫過「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當然,還有更積極的人生姿態,如王令的名句:「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更有伸展的人生坐標,如王維的名句:「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至於戴勝鳥降於桑樹,在中國生活裡也是一件大事。幾千年前,中國的先民就栽桑養蠶,可謂文明史上極為偉大的發現。古史上有伏羲「化蠶」,嫘祖「教民養蠶」的傳說,又說黃帝元妃西陵氏為「先蠶」,即最早養蠶的人。中國人最早利用蠶絲,桑蠶是中國農業結構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和大麻、苧麻,以及後來的棉花一道,是中國人主要的衣著原料。兩千年前的思想家如孟子等人對民生問題進行切實設計時,蠶桑是其中應有之義:「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中國的先民獨享絲綢三四千年之久,直到公元前後外傳。羅馬人知道絲綢據說是在卡萊戰役中,在太陽底下對手舉起的絲綢旗幟晃得他們以為天外來物而大驚失色。羅馬人一度以黃金換絲綢,羅馬元老院一度禁止穿綢衣,絲綢衣服被認為是頹廢和不道德的。中國的絲綢貿易,將古代的亞洲、歐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聯結在一起,「絲綢之路」被稱為「流動的文化運河」,又像是一條綵帶聯結了大半個地球,它以最輕、最柔軟的質地征服東西方人。當然,受益最為豐富的仍是中國人,春蠶、桑樹成為中國人生活的組成部分,陶淵明有詩「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李商隱的名句同樣感動一代代的中國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時間的奇妙在此可見一斑,在大時間序列裡,此時恰為雷澤歸妹時空,即湖澤上空的雷雨之象,這是天道;浮萍也好,布谷鳥也好,戴勝鳥也好,如時鐘一樣準時生發、發聲,這是地道;人們知道此時要播谷、種棉、養蠶,當然,還有歸妹,一個哥哥妹妹「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人間生活也在此時展開,這是人道。這就是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印。

那麼,對積極投入生活的君子來說,在谷雨節氣裡應該有何作為呢?先哲對歸妹時空觀察後說,君子以永終知敝。就是說,君子要懂得天長地久,有始有終,要懂得敝壞之理。當然,谷雨節氣,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南北朝時期的丘遲寫過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是一個令人左顧右盼的季節,民諺有「谷雨過三天,園裡看牡丹」「芍葯打頭,牡丹修腳」等說法,即是形容這一節氣百花盛開的春色。睽卦時空緊接著歸妹時空出現在谷雨時節,這是睽視、讀取大自然、閱盡春色的好時光,後來的「世界讀書日」正好定在這一時空。先哲對睽卦時空的系辭是,君子以同而異。君子在相同的事物裡能見出微妙的差異,君子也應當和而不流,特立獨行。即同為紛繁的世界中之一員,而異於他者之持守自己。

詩人穆旦對同異有自己的觀察:「相同和相同融為疲倦,在差別間又凝固著陌生;是一條多麼危險的窄路裡,我驅使自己在那上面旅行……再沒有更近的接近,所有的偶然在我們間定型;只有陽光透過繽紛的枝葉,分在兩片情願的心上,相同。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飄落,而賜生我們的巨樹永青,它對我們不仁的嘲弄,(和哭泣)在合一的老根裡化為平靜。」

在中國人的觀察裡,谷雨節氣的養生也較重要。跟清明一樣,谷雨也是人們補身的好時機,人的消化功能旺盛,有利於營養的吸收。由於天氣轉溫,人們的室外活動增加,北方地區的桃花、杏花等開放;楊絮、柳絮四處飛揚,過敏體質的人們應注意防止花粉症及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在飲食上應減少高蛋白質、高熱量食物的攝入。

跟清明前出產的茶稱為「明前茶」相似,雨前茶就是谷雨茶,是谷雨時節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谷雨茶與清明茶同為一年之中的佳品: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樹經半年冬季的休養生息,使得春梢芽葉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鮮活,香氣怡人。谷雨茶除了嫩芽外,還有一芽一嫩葉的或一芽兩嫩葉的;一芽一嫩葉的茶葉泡在水裡像展開旌旗的古代的槍,被稱為旗槍;一芽兩嫩葉則像一個雀類的舌頭,被稱為雀舌。而關於品茗,在中國文化裡也是一門大學問。君子以同而異,在喝茶一事上的享受正是如此微妙地同中有異。鄭板橋有詩:「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正好清明連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