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時間之書:余世存說二十四節氣 > 春 清明 君子以議德行 >

春 清明 君子以議德行

煙雨十里春深,落花輕覆草痕。

陌上青青柳色,心中唸唸故人。

每年陽曆4月4—6日,太陽到達黃經15度,對北半球來說,此時的天氣與春分時相比,又有不同了。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這一節氣,我們中國人稱為清明。「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因此得名。」

清明節氣,東亞大氣環流實現了從冬到春的轉變。中國內地的北方氣溫回升很快,降水稀少,乾燥多風,沙塵天氣居多。北方許多地區4月的平均氣溫都已經達到10℃~15℃。中部如江淮地區,冷暖變化幅度較大,雷雨等不穩定降水逐漸增多。至於江南地區,「清明時節雨紛紛」幾乎是詩人實指其氣候特色,時陰時晴,充沛的水分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總之,對中國內地來說,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東漢崔寔《四民月令》還記載道:「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

由於天氣變化不定,時有寒潮過程出現。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已萌動和返青生長的作物、林、果等的生長及人們的健康危害很大。在農事上,要注意做好農作物、大棚蔬菜防寒防凍工作;要注意保墒,以滿足小麥拔節孕穗、油菜抽薹開花需水關鍵期的水分供應。注意抓住「冷尾暖頭」天氣,搶晴播種,並及時覆蓋保暖。

清明節氣的三候是,桐始華,田鼠化為鴽,虹始見。即是說,在清明節氣所統轄的十五天裡,第一個五天裡會見到桐樹開始開花;第二個五天裡見到的典型物像是,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陽氣的鴽鳥(即鵪鶉)開始出來活動,田鼠化為鴽說明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第三個五天裡能見到的典型物像是彩虹出現,虹為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雲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

在清明的三候中,桐樹在中國有獨特的文化意義,桐樹既是觀賞類樹木,又是經濟價值較高的樹木,但更重要的是它與文化相關聯。《詩經》:「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這就是「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的最早記載。在中國人眼裡,梧桐是吉祥的象徵。《莊子》裡說:「夫鵷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杜甫有名句:「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梧桐是人格獨立的象徵,潘臻有詩:「亭亭獨自傲霜風,不與尋常桃李同。聖世工師求木久,嶧陽猶自有孤桐。」桐樹的孤傲或者使國人以其做樂器,無論是泡桐樹還是梧桐樹,都是做琴的材料。《新論·琴道》說:「昔神農氏繼宓義而王天下,亦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孟郊有詩:「師曠聽群木,自然識孤桐。正聲逢知音,願出大樸中。知音不韻俗,獨立占古風。」張仲景、蔡邕、譚嗣同等歷史名人都曾以梧桐殘幹制琴。《後漢書》記載:「蔡邕泰山行,見焚桐,聞爆聲曰:『此良木也』,取而為琴,是為『焦尾』。」

至於田鼠等鼠輩,在農民眼裡當然是災害,是貪官的象徵。《詩經》中說:「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鼠輩形象不佳,老鼠每年吃掉的糧食多達數千億斤,還破壞草原,傳染疾病,所以鼠是「四害」之一。老鼠因偷吃、啃壞東西而得惡名,令人討厭,「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漢語中關於鼠字的成語多為貶義,如鼠目寸光、鼠竄狼奔、鼠肝蟲臂、鼠牙雀角、鼠竊狗盜,等等,但從社會、民俗和文化學的角度來看,它又脫胎換骨,由一個無惡不作的害人精,演化成具有無比靈性、聰慧神秘的小生靈。中國民間流傳著所謂「四大家」「五大門」的動物原始崇拜,即是對狐狸、黃鼠狼、刺蝟、老鼠、蛇的敬畏心理的反映。在古人眼裡,這些動物具有非凡的靈性,代表著上天和鬼神的意志。在中國民俗文化十二生肖中,老鼠是趴在牛背上前去報名、最後爭得第一的,這都說明老鼠是一種靈活善變的動物,智商很高。在現代社會,迪士尼樂園創造出的「米老鼠」使之成為聞名世界的「明星」。

清明節氣的三候是有意義的。在古人看來,如果桐樹不開花,說明當年必有大寒;如果田鼠不化為鵪鶉,表明國家多有貪婪殘暴之人;如果彩虹不出現,說明社會上有淫亂現象。

清明節氣同樣可由天氣變化預知未來的天氣,如「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等等。也可由天氣預知農事收成,如「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清明冷,好年景」,等等。

在中國歷史上,清明節氣具有特殊性。中國人悠遠的風俗習慣,如寒食節、上巳節,都在清明前後。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後來改為三月三,沿襲下來,成為人們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孔子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對上巳節的寫實。當代的歌曲也唱道:「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而這個農曆的三月三,一般在陽曆4月初的清明節氣期間。

《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後漢書·禮儀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後漢書·周舉傳》:「六年三月上巳日,商大會賓客,宴於洛水。」可見在這個日子裡,人們要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所謂「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消弭致病因素的儀式。

漢代學者應劭曾對上巳節做過研究,他認為,這種活動遠在殷周時就已經形成,政府還專門設置女巫之職進行主持。因為此時正當季節交換,陰氣尚未退盡而陽氣「蠢蠢搖動」,人容易患病,所以應到水邊洗滌一番。為什麼要選在巳日呢?應劭解釋說:「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臨。現代學者也認為這一節俗中有衛生保健的合理性。直到今天,中國鄉村的老人問候人時,仍會問:「最近清潔嗎?」「他還清不清潔?」可見,中國人曾對清潔有過相當的注意,以至於今天激憤的年輕的考古工作者在上古賢人許由的墓前沉思,為「清潔的精神」致意,甚至說:「所謂古代,就是潔與恥尚沒有淪滅的時代。」「那是神話般的、唯潔為首的年代。潔,幾乎是處在極致,超越界限,不近人情。」(張承志《清潔的精神》)

當然,春天裡的習俗有年輕人參與,就又有了男歡女愛的內容。《詩經·溱洧》說:「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翻譯成現代白話就是,溱水、洧水向東方,三月春水多清涼。小伙姑娘來春遊,熙熙攘攘滿河傍。姑娘說道看看去,小伙回說已經逛。再去看看又何妨?瞧那洧水河灘外,實在寬大又舒暢。小伙姑娘來春遊,盡情嬉笑喜洋洋,互贈芍葯情意長。這正是「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官府甚至鼓勵男女歡愛,把這樣的日子當作天地做媒的好日子。《周禮·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男女私奔也是可以理解的。三月三的上巳節堪稱中國人的「情人節」,直到今天,壯族、侗族、苗族、黎族等民族仍以三月三為情人節。

三月三還是中國的「女兒節」,是少女的成人禮。少女們「上巳春嬉」,臨水而行,在水邊遊玩采蘭。故杜甫《麗人行》詩說:「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日本的女兒節也在這一天,不同的是,日本人叫「雛祭」「桃花節」,日本人的這一節日不是給青春少女過的,而是給幾歲的小女孩兒過的。

上巳節的內容可謂豐富。這個清潔自身、郊外春遊、踏青、男女歡愛的習俗後來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書聖王羲之也因實寫當時的情景而心情與宇宙大化相融,寫成了極富哲理的千古名文《蘭亭集序》,更無意中寫成了「天下第一行書」:「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褉事也。」上巳節併入到清明節後,它豐富的習俗衰微了。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三月三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從雲南西雙版納每年的潑水節活動中,還可看到古時上巳節祓禊之俗的影子。這也印證了「禮失求諸野」的哲言。

中國的寒食節則以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為計,一般在清明節前一兩天。又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遠古人在春天改火形成的習俗。先民們鑽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春雷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就在此時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過幾天再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在這幾天無火的日子裡,人們只能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禁火、清明取火的現象,在唐代詩人韋莊的詩中是:「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

春秋時代,晉文公有過一段流亡國外的艱難歲月,介子推歷經磨難輔佐他,晉文公回國做了國君,給大家封賞,介子推卻到綿山隱居。晉文公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將綿山改為介山,在介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一百零五日)禁火寒食,而與民俗中固有的寒食習慣合一。晉文公還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做成木屐,望而感歎:「悲哉足下。」黃庭堅在《清明》一詩中說:「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可以說,寒食的習俗來源於禁火,來自紀念介子推的說法只是後來增富的意義。到了漢代,人們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在這一天裡,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唐朝詩人韓翃有詩《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而寒食期間的生活習俗,除了禁火冷食,就是祭掃墳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即歷史上人們對死者只安葬,而不植樹、不設土堆即墳墓標記,祭祀逝者只在宗廟進行。到了春秋晚期,人們開始封以土堆、種上樹木以作標記,祭祖也從宗廟改到墓地。祭墳掃墓的風俗就此流傳下來,《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

在唐代,不論士人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慎終追遠的節日,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也往往將寒食、清明並提,如韋應物有詩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順從民意,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到了大歷十二年(777),詔令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假日增加到七天。

宋代的寒食節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寒食節有「一百五」的別稱,即前述寒食節時在冬至日後的一百零五天。蘇轍有詩《新火》:「昨日一百五,老稚俱寒食。」梅堯臣《依韻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風雨急,斜飄細濕春郊衣。」在寒食節,人們除了禁火、寒食外,還有祭祖、踏青、插柳、蕩鞦韆等習俗。

可見,上巳、寒食、清明各有其意義。上巳清潔身心,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是農耕生活中重要的節氣,提醒人們播種希望。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唐代曾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由於寒食與清明在時間上緊密相連,寒食節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關聯,掃墓也由寒食順延到了清明。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王維詩說:「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到了宋代,為了讓人們能夠在清明掃墓、踏青,官府特地規定太學放假三日,武學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的盛世清明圖景。不僅民間三節並舉相沿成習,官府也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清明和寒食逐漸合而為一,清明將寒食節中的祭祀習俗收歸名下。同時,上巳節「上巳春嬉」的節俗也被合併到了清明節。到了明清以後,上巳節退出了節日系統,寒食節也已基本消亡。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2008年,中國政府把清明節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習慣與雙休日一起調休三天。

可見,清明節本來是一個天文時間的節氣,因為人文時間的傚法或接近而增富了節日意義,那些人文習俗說到底是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後急需身心調整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只是這一節日一步步刪繁就簡地演變成一個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在一些人那裡,甚至成了一個以掃墓祭祖為主要內容的人文節日。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後來的中國人形成了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這個節日,既有慎終追遠的感懷,有生離死別的黯然銷魂,又有歡樂賞春的氣氛,有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唐人杜牧有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宋人高翥有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清明是大地回春、生機盎然的時候,人的心情也會舒展起來。此時掃墓祭祖,「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祭掃活動既能體現對家庭的尊崇,又能表達對祖先的感恩。其中有莊重,有責任,有形式感。孔子所謂,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寧戚。就是說,祭祀行為本身就是讓人明白人應該有所節制,有所敬畏。在先人面前,人不應該任性,為所欲為。當然,不少人狹隘地以為祭祖掃墓是求祖宗保佑,以至於祭祀時以行賄先人為計,這是勢利、功利之行,更忘記了祭祀更豐富的意義。比如:祭祖也是向祖先交答卷的時候,自己的禮數、德行、功業如何?面對祖先能否無愧於心?能否在新的一年建功立業?這都是可以向逝者、亡者、先人報告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此時的氣候狀態處在氣溫不斷上升帶來的光明、溫暖和雨水中。這是一個決定萬物生長的時節,雨水、墒情使得冬小麥和竹筍開始拔節,幾乎一天一個高度;動物的骨節迅速增大,身形長高;孩子們的身體也像在抽條,增高了許多。在大時間序列裡,清明節正屬於節卦時空,可見,拔節、節制、節儉、節哀,慎終追遠,等等,有極為深刻的時間規定及其意義。「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而人生或日常生活能否清明,一個人是否是一個乾淨的人?就像清明節名稱本身提示的境界,在清明節期間,值得我們捫心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