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B.思維領域的起源 >

B.思維領域的起源

所有的正常兒童最終都會識別同樣類型的物理客體。這是因為客體的概念是人類思維所固有的嗎?我們每個人都會與特定的其他個體產生依戀關係。這可以說明人的概念、愛的概念是我們遺傳的一部分嗎?每個人類兒童都會形成表述物理、財產和心理的「思維領域」。如果基因本身只是聯結在一起的化學物質,它們如何能在思維中建立概念呢?

問題在於思維加工所處的水平與這些化學物質所處的水平相差太遠。而基因也僅僅是化學物質,這使得基因很難表述客體、人或理念這樣的事物,至少無法用詞語串表達思維的方式來表述。那麼基因是如何對理念進行編碼的呢?答案就在「注定的學習」這一概念中,我們在11.7的部分討論過這個概念。儘管基因組無法直接編碼具體的理念,但它們可以決定某些智能組的結構,這些智能組注定要學習特定類型的程序。為了說明這一原則,我們要勾勒出一個智能組的結構輪廓,這個智能組注定要學會識別人類個體。

當我們第一次介紹識別器的概念時,提出了一種簡單的方式,通過組合來自若干個智能組的證據,用顏色、質地、尺寸和形狀等屬性來表述物理客體。那些智能組每個都包含一些傳感器,它們天生就會對特定的屬性做出反應。現在我們來討論另一步,把這些智能組分為兩個部分,每個部分的結構都很相似,它們都會從眼睛、耳朵、皮膚和鼻子接收輸入的感覺信息。第一個系統和以前一樣,注定要學會用簡單的屬性來表述物理客體。然而,因為第二個系統的輸入信息來自不同類型的智能體,因此它注定要學會表述「社會客體」,也就是人。

我們的第二類「社會客體」智能組所接收的輸入信息都來自一些特定的傳感器,這些傳感器所探測的刺激通常都表示人的出現,也就是人的氣味、語音和面孔。因此,儘管組裝這一系統的基因對人一無所知,這個系統也沒有其他選項,只能學會表述人類個體特徵之間的關係,但這個智能組天生注定要學會如何識別人!

這種智能組的大框架在設計上沒有什麼神秘之處,但我們必須問一問,基因如何能產生這些系統要完成工作所需的感覺探測器。有大量的證據表明,識別語音和面孔確實是在特定的腦區發生的。因為腦部的某些特定損傷會使受傷的人無法區分語音,但可以識別許多其他類型的聲音,而其他一些腦損傷則會破壞識別面孔的能力,但視覺功能完好無損。還沒有人知道這些識別系統的工作原理,不過我們還是依次考慮一下。

氣味識別 :要為特定的氣味建立識別器很容易,因為氣味僅僅是空氣中出現了特定的化學物質組合,而一個特定的基因可以讓一個細胞對特定的化學物質敏感。因此,要建立智能體來識別特定的客體或人,需要的只是把各種證據加權智能體與特定的化學物質探測器聯結起來而已。

語音識別 :要辨別人類的語音需要更多的機器,因為語言表達是一系列複雜的事件。設計精良的機器可以做出這種區分。

面孔識別 :還沒有人能夠建立一種視覺機器,其區分面孔和其他事物的能力能夠與人類比肩,它們甚至不能區分貓和狗。這仍然是一項研究難題。

在剛出生的幾天中,人類嬰兒學會了通過氣味區分人類;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周裡,他們學會通過語音識別個體;只有在幾個月後,他們才開始真正能認出面孔。我們很有可能是通過若干種不同的方法來做出這些區分的,而且很可能並非出於偶然,這些能力是按照它們的複雜性遞增而按順序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