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28.1 心理能量的謬誤 >

28.1 心理能量的謬誤

為什麼憤怒的人會做出一副馬上要發起進攻的樣子,而如果這個時候身邊沒什麼合適的東西,他們就會打擊破壞那些無害的物體呢?似乎我們的情緒就像是深埋在心裡的某種液體,可以不斷累積。以前有一些科學家認為這是一種類似於膽汁或血液的物質,現在已經沒有人再相信這套理論了,但我們仍然常常說起心理能量和心理沖量的概念,彷彿它們也是會被消耗或者有慣性的。我們的頭腦中真的存在這種「心理量」嗎?如果真的有,它們是怎樣形成和儲存,又是怎樣發揮作用然後被消耗掉的呢?而我們又該如何用技術性書籍中常用的量與量級的概念去衡量它們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能量」「力量」之類的詞彙並不能用來精確地描述日常心理。我們的心理其實一直保留著幾百年前就有的一些內涵,那就是人們通常理解的「生命力」。而「能量」指的是行動和表達的活力,「力量」指的是對某個契約的約束力,或對某個武裝的打擊力。

現代科學家提出了能量這一概念,雖然仍有些局限性,但已經能夠更精確地描述我們的世界了。能量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發動機在燃料耗盡時會停止運行,而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組成我們身體的每個細胞,包括我們的腦細胞,都需要某種來自食物和氧氣的化學能量。因此,每次進食只能維持我們的整個身體進行有限的體力勞動,然後我們就要再吃一頓飯。現在有很多人天真地認為我們高水平的思維程序也具有類似的需求,而它們所需要的是某種其他形式的燃料,一種神話般的心理能量,以此來避免我們變得無聊煩悶或精神疲憊。但這種說法根本是錯的!如果每個「建設者」的智能體都有足夠的物理能量來支撐它完成自己的工作,那麼「建設者」作為一個智能組,就不再需要什麼能量來進行工作了。「建設者」畢竟只是對一種特定智能體集合的稱呼,它不可能具有任何組成它的單獨智能體所不需要的需求。

人腦同機器一樣都需要、也只需要普通的能量以維持它們的工作,並不需要什麼精神形式的能量。因果關係已經足夠使它們朝著自己的目標去運行了。

但是如果我們高水平的思維程序並不需要多餘的類似燃料或能量的物質,那又是什麼讓我們覺得它們好像有這種需求呢?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會說起他們的「心理能量或情感能量的水平」?又為什麼沉悶乏味的工作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快要「枯竭」了呢?我們都有很多類似這種現象的生活體驗,所以會自然而然地認為我們的思維是依賴於各種「心理量」而存在的,但是科學家們顯然已經證明了根本沒有這樣的東西。那我們又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僅僅說這些現象都只是幻覺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瞭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幻覺,以及,如果有可能的話,確定這些幻覺具有什麼樣的功能。我們會在下面幾部分中向大家展示精神力量和心理能量所產生的紛繁多樣的幻覺,這些幻覺是調節心理智能組之間相互交易的簡便方式,這與人類社會發明的貨幣在商品交易中的用途是非常類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