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23.4 「更」的意義 >

23.4 「更」的意義

讓我們最後一次回到關於「更」的所有意義。每種用法都有不同的意義,比如更有力量、更有意義,而它的每種意義都必須要去學習。換句話說,「更」的每種用法都涉及與某個形容詞的聯結。但「更」一定也會利用一些獨原體的系統用法,因為所有不同的意義都具有某種特定的共同特徵。

當我們聽到「更」這個字的時候,就會變得傾向於作比較。

這表明「更」既會積累一些不同的意義,也擁有一些系統的類似獨原體的效果。實際上,「更」可以利用我們的時間閃爍機制,這個機制已經使用了獨原體來作比較。為了做到這一點,「更」必須激活一個記憶控制程序,這個程序會讓任何被分配給要比較的事物的代原體「閃爍」。於是它們的差異就會被自動計算出來。

「更」需要兩種額外的成分。我們不會只用一個「更」字來提問題,比如「哪一個更,蘋果還是梨」。因為我們一般性的比較腳本會在許多智能組中產生差異描述,還必須知道此時此刻關注的是哪種差異。所以我們很少只說「更」,而常常會附帶某種修飾語,比如更紅,或者更貴。當然,如果我們關注的焦點在背景中已經很清晰了,比如我們想知道蘋果和梨哪個更貴,這件事很清楚,那麼就不需要明確地表達出來。

最終,要尋找差異是一回事,要知道它是「更多」還是「更少」是另一回事。「更高」智能體與「更多」相對應,而「更細」智能體與「更少」相對應,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這種事我們以前也是需要學習的。這就是「更」的另一個成分:我們還需要另一個多憶體來決定哪種差異應被看作是正向的。在英語中,我們有時會把這種偏好編碼成在成對的形容詞之間進行選擇,比如「大」和「小」。但對於有些概念,我們沒有成對的詞可以形容,比如「三角形」或「紅色」,這大概是因為我們並不認為它們擁有「天然的」對立面。相反,我們可以用詞組的形式,比如「更多紅色」或者「更少三角」。我們甚至可以調整詞語本身:我們常常說「更紅」或者「更圓」,但基於某種原因,我們從來不說「更三角」。

「哪個更大,一隻大老鼠還是一隻小象?」這種問題人們會怎麼回答呢?除非我們能利用足夠的知識來建構適當的表述,否則無法對兩種描述進行比較。要比較老鼠和大象的方法之一就是想像另一個大小介於二者之間的實體。對於這個問題,一個手提箱就比較合適,因為它可以裝下最大的老鼠,但裝不下最小的大象。如何找到這種對比的標準呢?這可能會花相當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你必須在記憶中搜索,尋找可以充當對比鏈條上環節的結構。隨著人的成長,每個人對「更」的概念都變得越來越精細。當出現更相似、更有趣或者「更困難」這種概念時,似乎「更」這樣的詞語可以表述的複雜性是沒有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