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第21章 Trans-框架 >

第21章 Trans-框架

21.1 思維的代詞

我們常常可以用少到讓人覺得不可能的詞語來說我們想說的內容。

「你看到那邊那張桌子了嗎?」「看到了。」

「你看到它上面那塊紅色的積木了嗎?」「看到了。」

「好。請把它拿過來給我。」

第一個「它」讓講話者不用再說一遍「那張桌子」。第二個「它」則省去了「那塊紅色積木」。與此相應,許多人認為像「它」這樣的代詞是為了簡化或替代近期使用過的另一個短語。但如果我們更仔細地看這件事會發現,代詞其實不需要指代任何一個短語。舉例而言,前一個句子中的「這件事」並不是任何特定短語的縮略版本。相反,它對你,也就是對讀者來說是一個信號,讓你更仔細地去檢查某個特定的局部思維狀態,在這個例子中所指的就是關於代詞的理論,我假定這個理論在你的思維中已經被前面那句話喚醒了。換句話說,代詞並非指代物體或詞語,而是表述說話者假定正在聽眾思維中運轉的概念、理念或者活動。但如果存在若干種可能性,聽眾怎樣才能分辨代詞指代的是哪個活動呢?

「你記得簡喜歡的那個戒指嗎?」「記得。」

「好。請把它買下來然後給她。」

我們怎麼知道「她」指的是簡,「它」指的是戒指,而不是反過來呢?我們知道「她」指的不是戒指,是因為語法通常把代詞「她」限定為一個女人,儘管這個詞也可以表示一個動物、一個國家或者一艘船。但在任何情況下,你都會知道「它」指的是「那枚戒指」,因為你的「購買」智能組不會接受購買簡的想法,你的「給」智能組也不會接受把禮物給戒指的想法。如果有人說:「把簡買下來然後給那枚戒指。」「購買」和「給」都會產生強烈的衝突,問題就會升級到聽眾更高水平的智能組那裡,這個智能組會產生懷疑的反應。

我們的語言常常使用像代詞的詞語來指代思維活動,但我們不僅在語言領域這樣做,在我們思維的其他所有高水平功能中都會發生這種事。之後我們會看到,儘管「建設者」只是說「去找」,但「尋找」就會去找一塊積木,而不會去找玩具長頸鹿。訣竅就是「尋找」會利用關於當前背景中所有可以獲得的描述。因為它已經在為「建設者」工作了,它的次級智能體會假定它應該找一塊用於建設的積木。

每當談話或思考的時候,我們會用像代詞一樣的設備來利用任何已經被喚醒的思維活動,把它與思維中已經活動著的思想相連。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有可以用作臨時「把手」的機器來抓住和四處移動那些活動著的思維狀態碎片。為了強調是與語言中的代詞進行類比,我會把這種把手叫作「代原體」(pronome)。接下來的幾部分我們將設想一下代原體是如何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