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19.1 意圖的根源 >

19.1 意圖的根源

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

——約翰福音

語言會在我們的思維中建立事物,但語言本身不是我們思維的物質基礎。它們本身沒有意義,只是特殊的標記和聲音。如果要理解語言的運作方式,我們必須摒棄那種常見的觀點,認為語言可以指示、代表或指定事物。相反,它們的功能是控制:每個詞彙都會讓各種智能體改變各種其他智能體的工作。如果想要理解語言的運作方式,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用語言思考只能揭示思維活動中的一塊碎片而已。

我們常常會思考詞彙,但不會意識到這些詞彙來源於哪裡,為什麼會出現,或者之後它們會如何影響我們未來的思想以及我們接下來會做什麼。我們在進行內心獨白和對話時不需要費任何力氣,也不需要思考或明白這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的。這時你可能會爭論說,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想起這些詞,因為它們是你「表達」自己意圖和理念的方式。但還是一樣的問題,你也並不理解你的意圖出現和離開的方式。舉例而言,假設在一個特定的時刻,你發現自己想離開房間。然後,你很自然地會去找門。這個過程中有兩個神秘之處:

一個神秘之處是,你為什麼想離開房間?僅僅是因為你在這個房間待膩了嗎?還是因為你想起了一件需要做的事?無論你想到什麼原因,都還得問一問是什麼讓這些原因出現。你在思維中往回追溯得越遠,那些因果關係的鏈條看起來就越模糊。

另外一個神秘之處就是我們同樣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對意圖做出反應的。我們的願望是離開房間,是什麼讓你想到「門」的呢?你只知道你的第一個想法是「該走了」,然後接著就想「門在哪兒」。

我們對這個過程太習慣了,所以覺得這是完全自然的事,但我們幾乎不知道為什麼一個想法會接著上一個想法出現。是什麼把離開這個想法與門的理念聯繫在一起的呢?離開和門這兩種局部的思維狀態是直接聯繫在一起的嗎?還是涉及一些間接的聯繫?比如不是這些狀態本身之間的聯繫,而僅僅是某種表述這些狀態的信號之間的聯繫。又或者背後還有更加複雜的機制?

我們的內省能力太弱,回答不了這些問題。我們所思考的詞彙就好像盤旋在某個非物質的界面上,我們既不理解這些表達自身願望的符號,也不理解它們所引發的行動和技能將去向何處。這就是為什麼詞彙和影像看起來這麼神奇:我們既不知道為什麼,也不知道是怎會回事,它們就發揮了作用。在某一刻,一個詞看起來可能具有重大意義;但下一刻,它可能不過是一串聲音而已。這就是它應有的樣子。正是詞彙這種潛在的無目的性使得它們具有潛在的多功能性。寶箱裡的東西越少,你能放進去的東西才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