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18.4 邏輯鏈條 >

18.4 邏輯鏈條

我們會通過特定的方式利用「邏輯」這個詞來把理念鏈接起來。但我懷疑純粹的演繹邏輯在一般的思維過程中是否也發揮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有一種方式可以用來對比邏輯推理和一般思維。這兩者都會在理念之間建立鏈狀的聯繫。不同之處在於,邏輯推理中沒有中間地帶,邏輯鏈條只有存在或不存在,所以邏輯論證不會有任何「薄弱環節」。

邏輯的每個環節只需要一種支持條件,也就是一個單一的、無缺陷的論斷。而常識在每一步都會詢問,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發現的內容是否符合日常經驗。任何一個明智的人都不會信任又細又長的推理鏈條。在真實生活中,聽到一種論證時,我們不僅僅會檢查單獨的每一步,還會看目前論證者所描述的內容看起來是否合理。我們會尋找此推理方式之外的證據。想想我們是不是常常用結構或建築學的表達方式來談論推理,就好像我們的論證和「建設者」建塔一樣:

「你的論證基礎 證據薄弱 。」

「你必須找到更多證據支持 這一點。」

「這一論斷搖搖欲墜 。最終它會崩塌 。」

這就是常識推理與邏輯推理的不同之處。當普通的論斷看起來很薄弱的時候,我們也許能夠用更多證據來支持它。但在邏輯鏈條中是無法用額外的證據來支持其中某個環節的:如果這個環節不太正確,那麼它絕對就是錯的。實際上,邏輯所特有的優勢正來源於這一弱點,因為我們得出結論所需要的基礎越少,論證過程中出現薄弱環節的可能性就越低!這一策略在數學領域非常好用,但在處理不確定的事物時就幫不上太多忙了。把生活投注在這麼容易分崩離析的鏈條上,所產生的後果我們承擔不起。

我並不是說邏輯有什麼錯,我只是反對人們想當然地認為普通的推理在很大程度上以邏輯為基礎。那麼,邏輯的功能是什麼呢?它很少能幫助我們獲得新的理念,但常常能幫助我們檢測到舊理念中的薄弱環節。有時,它還能通過把混亂的網絡整理成簡單的鏈條,來幫助我們釐清思想。因此,一旦我們發現解決某個特定問題的方法,邏輯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其中最重要的步驟。這樣,我們就能更容易地向他人解釋我們的發現,而且在向自己解釋理念時,也能讓我們從中受益。這是因為,通常我們不會解釋自己實際做了什麼,而是會提出一種新的構想。與此矛盾的是,我們認為自己有邏輯、有條理的那個瞬間,可能正好就是我們最具創造力和創新性的那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