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9.4 享受不舒服 >

9.4 享受不舒服

不要依戀你喜歡的事物,不要一直厭惡你不喜歡的事物。悲傷、恐懼和束縛都來自人們的喜惡。

——佛陀

孩子們為什麼明知自己會害怕,甚至會頭暈,還是會喜歡遊樂園裡可以騎著玩的遊樂設施?探險家們為什麼明知自己的目標一旦到達目的地就煙消雲散,還是願意忍受苦與痛?還有普通人為什麼會一直做很多年他們討厭的工作,然後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可以……有的人似乎忘記可以幹什麼了嗎?

動機並不止於即時的獎勵。當我們成功完成了某件事,思維的內部會發生許多事。舉例而言,我們內心可能會充滿成就感與驕傲,迫不及待地想展示給別人我們做了什麼,是怎麼做到的。然而,對更多有雄心壯志的知識分子而言,成功的喜悅注定轉瞬即逝,其他問題又會出現在思維裡。這是一個好現象,因為許多問題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只是更大問題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通常,在解決了一個問題之後,我們的智能組會回頭去解決其他一些更高水平的不滿,又一次迷失在其他的子問題中。如果我們向滿意屈服,那就什麼也完不成。

但如果有一個情形完全在我們的控制能力以外,而且也無法從痛苦中逃離怎麼辦?那時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建立某種內部計劃來忍受它。技巧之一就是改變我們此刻的目標,比如我們會說:「到達就是最有意思的事了。」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期待未來的自我能從中獲益:「?我一定會從中學到些什麼。」如果這也不起作用,我們還能訴諸一些更無私的方法:「也許其他人能從我的錯誤中學到些什麼。」

這種複雜性讓人無法為「愉悅」「快樂」這樣的普通詞語下一個好的定義。我們的思維中有許多類型的目標和需求,它們在不同的智能組和不同的時間範圍內互相競爭,這些都不是簡單的語言足以表達的。毫無疑問,那些廣受歡迎的關於獎勵和懲罰的理論,無論在動物訓練中多麼有用,都沒能真正解釋人類學習的更高形式。人們在獲得任何真正的新技能的早期階段,都必須至少採用一部分反愉悅的態度:「很好,這是一個體驗尷尬和發現新錯誤的機會!」做數學題、攀登冰山頂峰或者用腳彈奏管風琴時都是一樣的:思維的一部分認為這太可怕了,另一部分卻很享受強迫前面所說的這部分為它們工作的過程。我們還沒有給這種過程起什麼名字,不過它們一定是我們最重要的成長方式之一。

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丟棄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愉快、喜歡的概念。但我們一定要理解它們在心理學中的作用:它們表述的是複雜的簡化方式所產生的最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