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5.1 循環因果 >

5.1 循環因果

無論何時,只要可能,我們都喜歡用簡單的因果關係解釋事物。在「挑戰者教授」這個例子中,假定我希望「工作」優先,於是「工作」利用了「憤怒」可以戰勝「睡覺」的自然傾向。但在現實生活中,感覺和思維之間的關係卻很少這麼簡單。我想工作的願望和對「挑戰者教授」的惱怒,一直以來很有可能是相互混雜的,「工作」和「憤怒」誰在前並不好說。很有可能這兩個智能組同時相互利用,於是二者結成了邪惡同盟,同時完成了兩個目標;「工作」必須去完成它的工作,同時也傷害了「挑戰者」!(在學術領域中的競爭,完成一項技術比打對方一拳傷得還重。)兩個目標可以互相支持。

A引起B(A cause B) :「因為約翰覺得工作太累,所以他想回家。」

B引起A(B cause A) :「因為約翰想回家,所以他覺得工作太累。」

不需要有「首要原因」,因為約翰可以在一開始就既覺得厭煩工作又想回家。於是就產生了一組循環因果,在這一循環中,兩個目標互相獲得彼此的支持,直到它們共同的願望變得勢不可擋。我們總是牽絆於循環因果之中。假定你的貸款超出了償還能力,之後不得不借更多的錢來償還貸款利息。如果有人問你難在何處,簡單地解釋「因為我必須付利息」或「因為我要償還本金」都是不夠的。單獨哪一條都不是真正的原因,你必須解釋清楚自己陷入了一個循環裡。

當我們捲入一些看起來特別複雜的情境中,常常會說「把事情捋清楚」。在我看來,這種說法反映出在一個包含複雜環路的迷宮中要找到通路有多麼困難。在這種情境下,我們總是試圖通過尋找單行的「因果」關係來發現「路徑」。這樣做有一個很好的理由:

無數不同類型的網絡都包含著環路。而所有不含環路的網絡基本都一樣:都是簡單的鏈狀結構。

正因如此,一切可以用因果鏈條來呈現的事物都可以運用這種推理類型。只要這樣做,我們就可以直接從開頭推到結尾,中間不需要像小說一樣構思,這就是「把事情捋清楚」所表達的意思。然而很多時候,要建構這種路徑,我們就要忽略很多其他方向中重要的交互作用和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