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 > 第一百零三章 買櫝還珠的信息時代 >

第一百零三章 買櫝還珠的信息時代

我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非常特殊的,愈演愈烈的形式大於內容的時代。雜誌的包裝和紙張將越來越比文章的內容重要,電影的聲光特技將越來越比故事情節重 要。然而跟傳統智慧相反,這一次的形式大於內容不是因為作為受眾的我們變浮躁了,不是因為世風日下,而是因為這是信息時代的必然要求。

信息,本質上就是免費的。不管你怎麼立法怎麼限制,複製粘貼永遠都管不住。出版商和電影公司的最佳策略不是反盜版,而是不賣信息賣那些不能被複製粘貼的東西。

時代週刊的絕大部分內容都可以在它的網站上免費看到,但我仍然訂閱「實體」雜誌。最新的這一期,我看甚至值得沒訂的人去超市掏錢買一本,因為它附送了一副眼鏡,可以看其中的幾張有三維效果的照片。

雜誌中的文章說,電影已經進入 3D 時代了。繼去年的兩部之後,今年會有十幾部3D電影上映,DreamWorks 甚至決心所有電影都3D。以前的模擬3D電影都曾經火過一時馬上煙消雲散,但現在的數字3D技術要強的多。文章說,製作一部3D電影,成本僅僅增加 15%,然而收益卻極大增加。

我認為3D技術對電影的最大影響,不是它的效果如何如何,而是它是一個 game changer,改變電影的遊戲規則。3D效果只能在電影院體驗。(我知道有些公司正在致力於3D電視,但3D的意義就在於身臨其境,電視不能讓人身臨其境。)你怎麼盜版這種體驗?

我們去電影院不是為了瞭解一個有趣的故事,而是為了聽子彈從左側背後打過來的聲音。大多數人掏錢買票可能不是為了欣賞演技,不是為了被感動,更不是為了 受教育,而是為了看奇跡。實際上據去年時代週刊的一篇《改變世界的10個思想》年度特刊說,現在一個最重要的趨勢之一就是影星不再左右票房。

特技左右票房。未來的電影必將加強這種體驗的感覺。看3D電影是完全不同的感覺,有人認為是因為調動了更多的腦神經參與,也就是說最後可能我們會發現去電影院看會比在家看多出一「感」來。這多出來的一「感」,就是掏錢買票的原因。

所以買櫝還珠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我們不重視珠,而是因為珠免費。雜誌也一樣。現在的雜誌開始從一本一本向一塑料袋一塑料袋方向轉化。我去年回國在機場看 到「一袋」《新知客》,儘管那時後我從沒聽說過這個雜誌,但還是買了一袋,因為袋裡有一個小USB延長線接口和一本填字遊戲小書。

微軟是賣軟件。Linux 是不「賣」軟件。Google 是不賣軟件賣廣告。暴雪是不賣軟件賣服務(MMORPG 也算「雲計算」吧)。蘋果是不賣軟件賣硬件。現在我們看到另一個方向是不賣軟件賣附件。

我想估計沒人會P2P下載 Guitar Hero 和 Rock Band 的盜版,因為正版才配樂器,而樂器沒法下載。 優比客有一篇《物化的價值》(https://ubikr.com/archives/231),談了類似的問題。

雜誌將越來越花哨,電影將越來越特技。其實就算沒有更多的附件,雜誌也是不可或缺的。這期的《連線》上刊登了兩張大腦組織的血淋淋的照片,拿在手裡看比在計算機上效果好得多。最可怕的是我看到之後聯想到漢尼拔,居然忍不住嚥了一下口水!

但終極問題是到底什麼是形式,什麼是內容?難道畫面不是電影「內容」的一部分麼?形式和內容將越來越沒有明顯區別。以前的人問這個電影講什麼,現在的人 問這個電影中你「體驗」到什麼。哪怕再忠實於原著的電影,也是對小說的一次再創作。所以我認為對形式大於內容這個趨勢沒什麼可憤世嫉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