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 > 第八十九章 令人敬畏的泰格伍茲 >

第八十九章 令人敬畏的泰格伍茲

現代心理學對人怎麼進步有非常成熟的研究。在《成年人的思想還能進步麼?》這篇文章中我曾經介紹過,每個人都有自己能力的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如果要進一步瞭解,搜索 Comfort Zone, Learning Zone and Panic Zone.

一個人要想進步,就要確保在自己的學習區裡面做事。大多數30多歲的人和40多歲的人的思想差別不大,這只不過因為大多數人到30歲就找到一個不錯的舒適區,呆在裡面不願出來。可是如果我們把那些人群中的 「outliers」 也包含進來,就會發現年齡越大的人群中,人和人的思想差別就越大。任何一個看過威廉華萊士「談笑風生」的人都會對這位八九十歲的老人言語中的機鋒所折服,而有些人到了八十歲智力會退化到8歲。這就是不斷學習的重要性。

本文要討論的問題是,假設有一個人,他無比嚴格的執行「要呆在學習區」這個教條,從小到大不停地進步,他會是一種什麼狀態呢?答案是他會變成泰格伍茲。

在泰格伍茲的比賽生涯中,有為數極少的幾次,可以讓我們對「始終呆在學習區」是個什麼效果驚鴻一瞥。

泰格伍茲揮桿。動作已經開始了。這時候比賽現場突然有異動。比如說有個觀眾大聲喊叫,或者有人突然跑出來。總之這個異動將會干擾泰格伍茲的動作。

泰格伍茲會把做到一半的動作生生停住!然後他調整姿勢,重新開始。

普通觀眾看到這個場面也許沒什麼,而會打高爾夫球的人看到之後,用單田芳的話說,就是「無不驚駭」!

當我們把一件事練熟以後,一個效果就是我們再做這件事就會「自動化」。比如開車,不會開的人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而開熟了的人基本上可以一邊打電話一邊開。甚至你問他怎麼開的,他都說不清楚。開車這件事已經進入他的舒適區。所謂自動化,就是無意識的動。

普通人會認為這種無意識的動作是自己熟練的表現,並引以為豪。沒錯,別人的學習區是你的舒適區,你牛。

普通人打高爾夫球也會產生自動化。他們揮桿之後就失去了對球桿的控制 — 除非半途有人干擾,然後他們就會把球打飛,或者根本打不到球。打得越多,這種自動化現象就會越嚴重。

而真正的職業高手,絕對不允許自己自動化。比如真正的賽車高手,他在賽道上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有意識的。中國隊前鋒也許可以無意識的射門還能射進去,而世界頂尖的前鋒,每一腳射門都是有意識的。

現在關鍵的一點來了。他們為什麼能做到不自動化?因為他們沒有舒適區。

一旦他們發現自己對這一項技術的掌握已經可以了,他們就會立即進入下一項更難的項目。他們決不會把一個已經被自己證明是簡單的項目繼續訓練到可以自動化的無聊程度。他們的訓練永遠追求更高的難度。泰格伍茲在比賽中能有多大可能性把球打到沙堆裡去?可是他在訓練課上大量地練習在各種極端不自在的位置,從沙堆裡往外打球。這就是為什麼在已經有多個職業冠軍在手以後,泰格伍茲仍然在更新自己的揮桿動作。

同樣是花樣滑冰運動員,他們的訓練時間甚至也差不多。他們的區別在於,那個一般的運動員大部分時間都在重複她已經掌握的動作,而那個頂尖選手大部分時間在練習各種高難度的跳。

我們經常聽說這樣的民間傳說,說有一個學生,他對課本的掌握已經到了這樣的程度,你隨便說一個東西,他都能告訴你在課本的哪一頁。請問這個學生學得怎樣?答案是他已經練廢了。

一旦你會了,就趕緊進入下一關。把這一關的攻略倒背如流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經常能聽到有人吹牛說「我閉著眼睛都能…」 凡是達到這個程度的人都廢了。真正的高手從來不閉著眼睛做事。高手也不會閉著眼睛做事。因為他們的精力都被用於追求更高的技術,根本沒時間學習怎麼閉著眼睛做低級動作。

那些在網上特別能贏棋的人是高手,但絕不是一等一的高手。那些快棋比賽,盲棋比賽得第一的人是高手,但絕不是一等一的高手。

寫道這裡我甚至覺得,那些真正的職業賽車手平時出門最好佩個司機。一個專門開賽道的人不應該在公路上開車。

我想起一個幾年前看到的阿迪達斯或者耐克的廣告。一幫黑人孩子,一個接一個的對著鏡頭重複一句話:」I am Tiger Woods.」 我也想當泰格伍茲。

泰格伍茲的故事來自 Talent is Overrated 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