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 > 第七十六章 一個測量一群人的整體聰明程度的簡單辦法 >

第七十六章 一個測量一群人的整體聰明程度的簡單辦法

本文標題可能有點繞口,需要解釋一下。我們經常遇到一類智力題,比如「五個海盜分珍珠」之類,這些智力題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在假定你和你的對手都是充分聰明 和充分理性的情況下,讓你選擇一個最佳對策。這些智力題對實際生活的指導意義可能並不大,因為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的對手並不總是充分理性的,而且有的對手 也不怎麼聰明。

過去的經濟學家,包括研究對策論的,都簡單假定人是理性的。而最近一段時間,可能是最近10年,風向變了,人們開 始研究人的非理性。本文想說的是,在承認人有非理性因素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可以說不同人的「理性程度」是不同的。比如說證券交易員可能就比芭蕾舞演員要 理性一些。那麼有沒有一個辦法,可以方便地測量一個特定人群的理性程度呢?比如說如果我說物理系的學生比英語系的學生更理性,甚至可能還更聰明,我有什麼 辦法可以證明這一點呢?

最近在 The Social Atom 這本書中看到了一個經濟學家的小實驗,我認為這個實驗可以被用來作為一個簡單的,而且是量化的,測量一群人的聰明理性程度的辦法。

1987 年的某一天,倫敦《金融時報》刊登了一個很怪異的競賽廣告。這個廣告要求參與者寄回一個 0 到 100 之間的整數,獲勝條件是你選擇的這個數,最接近全體參與者寄回的所有數的平均值的 2/3. 獲勝者將獲得兩張倫敦到紐約的協和飛機的頭等艙的往返機票。

這個遊戲的獨特之處在於你必須考慮其他參與者是怎麼想的。你應該怎麼玩呢?

首先,你可能假定人們都是隨機地選擇一個數字寄回,這樣的話平均值應該是 50,那麼最佳答案應該是 50 的 2/3,也就是 33.

但你應該想到,別人也會像你一樣想到 33 這個答案,如果每個人都選擇了 33,那麼實際的平均值應該是 33 而不是 50,這樣最佳答案應該修改成 33 的 3/2,也就是 22.

那麼別人會不會也想到這一層?如果大家都寫 22 呢?那麼最佳答案就應該是 15.

可是如果大家都想到了 15 這一層呢?…….

這樣一步步的分析下去,如果所有人都是絕對地聰明而理性,那麼所有人都會做類似的分析,最後最佳答案必然越來越小,以至於變成 0。鑒於 0 的 2/3 還是 0,所以 0 必然是最終的正確答案。

但問題在於,如果有些人沒有這麼聰明呢?如果有些人就是隨便寫了個數呢?

刊登廣告的其實是芝加哥大學的 Richard Thaler. 他收到的答案中的確有些人選擇了 0,但平均值是 18.9,獲勝者選擇的數字是 13. 這個實驗的意義就是要說明,很多人是不那麼聰明,也不那麼理性的。

我認為這個實驗可以用來測量一群人的理性程度。平均值越小,說明參與測試的人越理性。如果《金融時報》的讀者選擇的平均值達到了 18.9,我估計一般的報紙可能就更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