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斯坦福極簡經濟學:如何果斷地權衡利益得失 > 34 匯率劇烈波動會對經濟造成很大干擾 >

34 匯率劇烈波動會對經濟造成很大干擾

匯率:利用穩定或緩慢變動的匯率,可創造有利於貿易與投資的環境。

1995年,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經濟研究員肯尼思·卡薩(Kenneth Kasa)發表下列看法:

如果你隨機抽樣詢問經濟學家,請他們列舉出人類所面臨的三個最困難的問題,答案可能會是:(1)生命的意義是什麼?(2)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之間的關係是什麼?(3)外匯市場是怎麼回事?(數字不代表優先次序)

曾經去國外旅行的人都處理過匯兌的事情,人們很難解釋匯率為什麼處於目前水平,其價值為何會改變,以及對匯率應該做些什麼事。我們先來釐清一些名詞的概念,因為談到匯率,常會用到一些被強烈誤導的專有名詞。

舉例來說,每個人都知道「強勢」是好的而「弱勢」是壞的,對吧?把它套用到金融環境中,「升值」是好的而「貶值」是壞的,沒錯吧?用在匯率上,這兩句話都是錯的。當談到價格時,價格「高」是好是壞取決於你站在交易的哪一方。生產者希望生產的東西價格高,消費者希望商品價格低,而我們大多數人同時扮演這兩個角色——工作時是生產者,買東西時是消費者。匯率只是一個價格,一國貨幣可以依此價格換成另一國貨幣。強勢貨幣表示可以換到的他國貨幣變多,弱勢貨幣則表示可以換到的他國貨幣變少。因此,如果在美國要買進口商品,你會喜歡強勢美元,可以換到很多他國貨幣;如果在美國出口商品,你會喜歡弱勢美元,因為當你把出口收入從外幣轉換成美元時,你會賺到更多錢。

你可能已經預料到了,國際貨幣市場也存在供給與需求的問題。外匯市場的供給方是誰,需求方是誰?我們以美元市場為例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你是在國外旅行的美國遊客,你持有的是美元,也就是說,你付的是美元,而我給你的是外幣。而在美國市場銷售的外國公司賺到美元以後,需要將美元轉換成當地貨幣,以便用當地貨幣支付員工、供貨商和股東。因此,在美國銷售的外國公司是美元的供給者以及當地貨幣的需求者。想投資其他國家的美國投資者,在外匯市場是美元的供給者,如果想投資於德國,就會需要歐元。

那麼,在外匯市場,誰需要美元?當然就是上述三個群體的相對方。到美國旅行的外國遊客供給他們自己國家的貨幣,並且換取美元。美國的出口商賺到外國貨幣,但他們需要將外幣換成美元來生產商品並支付美國工廠員工的工資。最後,想購買美國資產(股票、債券或房地產)的外國投資者持有本國貨幣,他們需要美元來購買美國資產。

當美元走強,可以買到的外幣變多時,供給美元的人將從中獲益,而需要美元的人將蒙受損失。當美元走弱,可以買到的外幣變少時(或是當外幣可以買到的美元變多時),供給美元的人將蒙受損失,而需要美元的人將從中獲益。

具體來說,上面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如果你是在海外旅行的美國遊客,那麼美元走強是好的,因為你可以買到更多外幣,這樣你就可以在旅行時花更多錢。如果你是來美國旅行的外國遊客,那麼你就會希望用本國貨幣買到更多美元,因此,你會希望美元走弱。

把商品出口到美國的外國企業,喜歡強勢美元,因為它們賺的是美元,希望用美元換更多的本國貨幣。這也表示,購買進口商品的美國消費者也應該喜歡較強勢的美元,這使他們能購買世界各地更多的商品。另一方面,美國的出口商則喜歡弱勢美元與較強勢的外幣,因為他們賺的是外幣,而付的是美元。實際上,弱勢美元可限制企業的花費,同時維持高利潤。基於這種模式,美元走強往往會傷害出口商,幫助進口商,並會減少貿易順差,增加貿易逆差。另一方面,美元走弱將會促進出口、抑制進口,並會減少貿易逆差或增加貿易順差。

外國投資人在美國的情況又如何?他們喜歡強勢美元,如此,從投資中賺到的美元會更值錢,當他們把美元換成當地貨幣時,換得的錢會變多。然而,強勢美元會傷害海外的美國投資人,因為他們賺的是外幣,當他們把外幣換成美元時,換得的錢會變少。因此,強勢貨幣有助於外國資金的淨流入,而弱勢貨幣則會抑制外國資金的流入。強勢貨幣往往會抑製出口、促進進口,並導致貿易逆差。就投資而言,強勢貨幣有助於資金流入。這兩句話在本質上是相同的:畢竟,貿易逆差象徵著外國資金的流入。換句話說,強勢美元有助於外國人投資美國資產,而不是購買美國商品。反之,弱勢美元有助於外國人購買美國出口的商品,而不是投資美國資產。

購買力平價匯率

全世界有超過150種不同貨幣,按照字母順序排列,從阿富汗的阿富汗尼(afghani)、阿爾巴尼亞的列克(lek),到贊比亞的克瓦查(kwacha)、津巴布韋的津巴布韋元。對美國經濟影響最大的貨幣是其主要貿易夥伴的貨幣,例如加拿大元、人民幣、歐元和日元。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外幣匯率是固定的。1944年7月簽訂的《佈雷頓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創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起初,IMF的工作之一是使匯率固定在適當水平,所有貨幣都可以以某個比率兌換為黃金。然而,當經濟力量想調整匯率時,IMF就無法將匯率維持在固定水平。1973年開始允許匯率浮動,意即匯率主要由供給與需求來決定,政府偶爾干預。

浮動匯率經證實是劇烈波動的,常常在幾年內上漲或下跌30%以上。美聯儲計算美元的平均匯率,根據每個國家與美國的貿易量加權,大貿易夥伴貨幣的權重相對較大。根據這個平均值,1981~1984年美元的價值上漲30%,1985~1988年下跌25%,1999~2001年上漲10%,2003~2008年下跌10%。美元相對於個別貨幣的短期(一天或幾個月)匯率變動,通常比上述幅度大很多。

長期來看,經濟學家相信匯率將朝「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匯率(或稱PPP匯率)移動。在世界銀行推動的國際比較計劃(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中,一群經濟學家使用一籃子國際貿易商品來計算所有國家的PPP匯率,這些商品包括電視機、小麥與石油。假設在美國購買以美元計價的某一組國際貿易商品,然後在另一個國家購買以該國貨幣計價的同樣一組商品,無論用哪個國家的貨幣購買這一籃子商品,其成本都相同時的匯率就是購買力平價匯率。

為什麼匯率最後會趨向PPP匯率?因為其他情況原本就不穩定。如果一國的國際貿易商品比另一國便宜很多,那麼人們就可以在便宜的國家買入,然後在貴的國家賣出,從中獲利。這個過程最終會改變供給量與需求量,使匯率趨向PPP匯率。這個理論也說明匯率將根據兩國的通脹差異而調整,畢竟PPP匯率與商品和服務的實際購買力有關。如果你的國家每年的通脹率比其他國家高5%,那麼在這一組國際貿易商品上,你的錢每年會比其他國家的錢少買5%的商品。

然而,從短期與中期來看,匯率通常不會接近PPP匯率水平,也不會朝它移動。相反,匯率會相當明顯地波動,這個波動主要是由預期報酬率的改變驅動的。全球經濟體的總出口額每年大約是15萬億美元,而2007年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總值是2.3萬億美元,顯然其中很多貨幣的交易理由與商品和服務的國際貿易無關,而與金融投資有關。當國際投資人想知道他們在哪裡可以獲得最佳報酬率時(無論是投資於美國、歐洲、巴西還是俄羅斯),他們不僅要看投資報酬率,還要看現在與未來的貨幣匯率。

舉例來說,如果我是美國投資人,在巴西投資獲得了20%的報酬率,但巴西貨幣在這段時期貶值了30%,那麼這筆投資對我來說就沒有任何好處。因此,當人們考慮在其他國家投資時,他們思考的是:我預期該國的匯率將走強還是走弱?這個行為建立了一個自我實現(self-fulfilling)的期望循環。如果人們認為某個國家的貨幣將走強,他們就會投資於那個國家。當他們投資時,對該國貨幣的大量需求就會使它走強。但這個自我實現的期望循環無法永遠持續下去:預期貨幣的價格將上漲,導致貨幣的實際價格上漲,進而引發對上漲中的貨幣價格有更高的預期,然後進一步導致實際匯率走高。在商品市場中,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作泡沫,外匯市場充斥著隨時在擴張或破裂的大大小小的泡沫。在某個時間點,匯率終將回歸到PPP匯率。

有些人主張匯率應該由市場決定,這的確是美國多數時候的匯率政策。反對者則主張,外匯市場相較於其他市場是變動不休的,雖然龐大的經濟體可以允許該國匯率在市場中自由浮動,但對於進出口額占該國GDP一半以上的小經濟體而言,採取不干涉的態度是有困難的,因為匯率大幅波動會對它們的經濟造成很大影響。

政府若想管理匯率,通常會追求穩定或緩慢變動的匯率,以創造有利於貿易與長期投資的商業環境。這個邏輯和維持低通脹的理由相似:經濟政策的目標應該是鼓勵企業致力於提高生產力以及它們在全球市場的比較優勢。沒有哪個國家希望它的企業花不合理的時間去擔憂如何自保,以便不受匯率波動的影響,或者把心思放在如何從這些波動中獲利上,而不是放在如何從生產與銷售中獲利上。

外匯市場與匯率干預

政府的首要目標是使貨幣維持某種程度的穩定。經濟學家有時會建議某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以便使出口商變得更有競爭力,並且在出口導向的產業中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雖然潛在的經濟因素有時會使貨幣貶值,但貨幣貶值並非經濟永續增長的正道。畢竟,弱勢貨幣不僅能使出口商變得更有競爭力,對於購買進口商品(例如石油)的消費者和所有企業來說,它還能使所有進口商品變得更貴。從長期策略來看,一個國家不應持續讓其貨幣貶值。

政府可能會試圖控制匯率。例如,收縮性貨幣政策可以提高利率,為了獲得較高的投資報酬率,全球投資人會去投資該國貨幣,進而使匯率走強。相反,擴張性貨幣政策可以降低利率,使得該國貨幣不那麼吸引外國投資人,進而使匯率走弱。然而,如果一個國家運用貨幣政策來影響匯率,那它就不能同時用貨幣政策來對抗通脹或失業。例如,假設一國家遭受某種負面的經濟衝擊,以致其匯率下跌。如果想讓匯率上漲,該國需要運用收縮性貨幣政策以提高利率,使匯率與貨幣變得更有吸引力,但收縮性貨幣政策會衝擊國內經濟。面對這樣的情況,多數國家會優先振興國內經濟,而非穩定匯率。

控制匯率的另一個替代方案是在外匯市場直接買賣本國貨幣。若一國想使其貨幣走強,可以在外匯市場買入本國貨幣;想使其貨幣走弱,則賣出本國貨幣。但這種直接買賣的方法有其限制,當一國賣出本國貨幣時,它會獲得某個國家的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因此,只要該國願意持續建立外匯儲備,它就可以賣出本國貨幣。而當一國買入本國貨幣時,它需要擁有某個國家的外匯儲備才能購買。因此,只要該國擁有外匯儲備,它就可以持續買入本國貨幣。在某個時間點,這些儲備會用完,使得該國無法不斷買入本國貨幣。買賣本國貨幣往往只是短期辦法,並非長期政策。

在管理匯率時,所有政府都會遇到兩個實操上的問題。首先,外匯市場會猜測政府動向。例如,如果外國投資人預期政府會放手讓貨幣貶值,那麼他們就會搶先賣出該國貨幣,使得該國貨幣的匯率立刻開始下跌。如果政府改變心意,投資人就可能再度買進,貨幣就會升值。認為政府可能採取什麼手段干預匯率,這個預期本身就會使匯率劇烈波動。

第二個問題是政府很難設定一個符合現實的匯率。長期而言,貨幣需要反映購買力平價,需要反映貨幣實際上可以買到什麼東西。如果政府把貨幣價格固定在一個不符合現實的水平上,無論是高還是低,都會造成國際收支不平衡以及金融壓力。如果政府讓貨幣過於強勢,就不利於該國未來的出口,而且會產生巨大的貿易逆差。若政府讓貨幣過於弱勢,那麼該國將出現較大的貿易順差,且投資資金將不斷流出。同樣,投機者會預期貨幣走向,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預,利用利率或直接買賣來遏阻他們。讓匯率保持固定,違反了外匯市場潮流,是一種矛盾的做法。

近年來,經濟學家的普遍看法是,一國可以讓匯率浮動或固定,但不應經常處於中間立場,用一種不可預測的方式偶爾讓匯率浮動。這種「半吊子」政策的結果經常是匯率暫時維持穩定,但不久就會出現劇烈波動,這會嚴重衝擊中小國家的經濟。

美國沒有必要太關心匯率,畢竟美國絕大多數的經濟活動都發生在國界之內,而美國50個州使用的共同貨幣,是永久固定匯率的。加利福尼亞州的貨幣等價於紐約州的貨幣,也等價於得克薩斯州的貨幣。全美各地的固定匯率,大幅促進了美國境內的貿易。然而,亞洲、拉丁美洲與非洲國家,以及尚未引進歐元的許多歐洲國家,則必須為了處理各種貨幣的匯率問題而制定匯率政策。由於全球化的發展,美國經濟與世界各國已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匯率議題對美國來說必將日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