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斯坦福極簡經濟學:如何果斷地權衡利益得失 > 35 美元大幅貶值對美國並沒有顯著的負面影響 >

35 美元大幅貶值對美國並沒有顯著的負面影響

國際金融風暴:遭遇金融危機的國家都有某些共同點,其GDP會大幅萎縮。

每隔幾年,新聞頭條都會出現某國經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報道。回溯20世紀80年代,拉丁美洲的很多國家在全球資本市場過度借款,無力償還貸款。90年代,墨西哥無法償還負債。國際金融危機在1997年衝擊東亞國家,1998年是俄羅斯,2001年是土耳其,2001~2002年是阿根廷。2007~2009年經濟衰退以來,沒有哪個國家不履行其債務,但「小豬四國」(PIGS)——葡萄牙、愛爾蘭、希臘、西班牙——仍相當混亂,可能拖欠其借款。要警惕的是,放眼未來,美國政府若不改變舉債做法,可能也將無力償債。

這些國家是怎麼了?這個問題結合了我們討論過的一些議題:國際資金流動規模的擴大,匯率變動且難以實行固定匯率,銀行體系崩潰。然而,真正的問題是政府無力償還債務。

遭遇金融危機的國家都有某些共同點:GDP會大幅萎縮。例如,墨西哥經濟在1995年萎縮了6%,印度尼西亞經濟在1998年萎縮了13%,阿根廷經濟在2002年萎縮了11%。相較於2001年或1990~1991年的經濟衰退,2007~2009年美國經濟衰退的時間較長且影響較深,原因就在於它是由金融危機引起。

國際金融危機有一種常規的模式,細節則因不同案例而有所差異。遭遇金融危機的國家在危機發生前也會出現大量的外資淨流入(通常達到GDP的4%~7%)。這些國家變成海外金融投資的熱門標的,當外資湧進其銀行與金融體系時,銀行放款大幅增加。由於某些非常寬鬆的放款慣例,這些國家的銀行放款有很高的比例未按時償還。這些國家的股市也一樣,外資流入使股票需求大幅增加,很快推升股票市值,導致股市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大漲50%。之後,這些促使銀行額外放款及股市上漲的外資就會停手或撤出。

外資與匯率聯動

我們很難明白國際資金為何如此轉向,這就像問是什麼原因造成擠兌一樣。有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世紀80年代,拉丁美洲國家在利率低時大量借債,後來利率上升,便無力償還債務。90年代一度流行投資東亞國家,但泡沫最終破滅。最近,希臘過度舉債以應對政府的高額開銷,愛爾蘭過度借款以致房市供過於求。國際資金一旦轉向,轉變可能又快又猛。金融市場的確有追逐趨勢的傾向,當這些小國的股市上漲時,借錢給這些國家看起來似乎是個好主意,於是資金大量湧入,以致當地經濟無法妥善管理。經濟學家稱這個過程為「過度調整」(overshooting)。在某個時間點,當地經濟會明顯變得無法管理這些資金。很多銀行的放款收不回來,公司股價看起來異常高。當資金開始撤出時,反向過程經常會再次過度調整。

隨著資金大量湧入這些國家,然後撤出,匯率會劇烈波動。當外資大量湧入一個國家時,很多人搶買該國貨幣,使得貨幣迅速走強。而當這些金融投資撤出時,每個人都想拋售貨幣,匯率因此大幅下跌。例如,阿根廷比索在2002年1月1日時價值約一美元,只不過六個月,國際資金撤出後,一比索只值28美分。金融危機發生時,一國貨幣貶值一半以上是很常見的事。記住,外匯市場會受到自我實現預期的影響。

匯率波動甚至可能引發更大問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市場上借款,大部分是借主要貨幣,通常是美元,有時借歐元或日元。因此,當泰國借錢時,泰國的銀行會藉以美元計價的資金,而用泰銖貸放出去。為了進一步說明,我們假設有一家銀行借來100萬美元,用40泰銖對一美元的匯率轉換後,貸放給一家泰國公司。這家公司用泰銖還款給銀行,接著銀行再把泰銖轉換為美元,以償還原來的借款。到目前為止,一切正常。如果公司還款給銀行之前,泰銖貶值了50%,會發生什麼事?4000萬泰銖不再值100萬美元,而只值50萬美元,結果銀行沒有足夠的錢來償還借款。現在想像一下,若這狀況在泰國各地發生,那我們基本上可以說泰國所有大銀行都將同時破產。就像大多數國家一樣,泰國政府有存款保險,當銀行破產時,政府有責任償還銀行借款。龐大的款項可能會佔到GDP的的10%以上,因此政府會面臨龐大的預算赤字。

很多低收入與中等收入國家期待穩定的外資流入,這不僅可帶來實物資本資金,還可帶來管理知識、國際商業往來、精良的員工培訓,以及先進技術。這些國家一方面要使外國投資人有興趣來投資,一方面要降低國際資金流突然U形反轉導致經濟崩盤的風險。有什麼政策可供選擇?

首先,為了減輕衝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有權放款給遭遇金融風暴的國家。IMF成立於1945年,是聯合國促進國際匯率穩定的官方機構。當一個國家遭遇金融危機時,IMF隨時可提供放款,不只是暫時或短期放款,還有可幫助這些國家應對這些變化的長期放款。IMF有一個理事會,是由世界各地的代表組成的,每年開一次會。它還有一個由24人組成的執行董事會,每週開會數次。執行董事會的常任成員國有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中國、俄羅斯及沙特阿拉伯,其他16個席位則由IMF成員選舉產生。按照規定,每一票的重要性是以該國的經濟規模而定的,所以美國比其他國家有更大的表決權,但大多數的日常決策其實是採用共識裁決的方式的。

IMF放款是有條件的:例如,政府必須採取措施降低某種補貼或預算赤字,或是設立更多的金融規則。在某些情況下,IMF可以說管得太多了,從提供忠告到插手規定有爭議的經濟政策細節。難處在於IMF像消防局:是有幫助,但只在危機發生後才出現。更理想的情況是,能在一開始就避免起火。那怎麼做呢?一是政府出手管制,阻止外資流出該國,但這在法律上不易實施。若一個國家參與全球經濟,有進口和出口,就必須讓資金在該國進出。要確定任何一筆資金的流出都是健康的貿易,或是要阻止投資資金撤離,都不是簡單的任務,財務人員很擅長以會計賬目掩飾資金的變動。此外,在國際銀行賬戶可自由轉移資金的世界裡,如果一國政府暗示它可能阻止資金流出,那麼金錢就會立刻撤出,因此造成或惡化了其試圖避免的問題。

或許政府管制的最佳做法是少擔心資金撤離,並且一開始就關注讓什麼樣的錢進來,這種方式至少對20世紀80年代的智利是有效的。一般而言,外資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購買有形公司或工廠的直接投資(direct investment);另一類是購買股票或債券等金融工具的證券投資(portfolio investment)。直接投資不太可能會迅速撤出,因為一時衝動賣掉工廠是有難度的,而且直接投資者較偏向長期收益。因此,如果中小國家打算管制外資,鼓勵直接投資可能是最佳做法。

政府還可以通過對銀行與金融體系加強監督來降低該國金融風暴的風險。例如,對意識到自身有外匯風險的銀行來說,較好的做法是雙管齊下,降低風險規模。本章開頭提到的一些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其政府在過去有段時間內把匯率維持在幾乎相同的水平。固定匯率並非官方政策,但是大約有10或15年時間,銀行與公司認為匯率不會波動,當匯率真的波動時,它們並沒有做好準備。政府的金融監管人員可以要求銀行為匯率波動做準備,也可以允許匯率在一段時間內在某種程度上浮動,使銀行應對這類浮動成為常態。政府也可以對存款保險做出限制,使其只針對個人,讓公司自救,以減少政府自身遇到金融危機的風險。這麼做也能讓公司意識到它們在外匯波動時面臨的風險,並且自謀應對的方法。

金融風暴以後

對於經歷金融危機的國家,有些經濟學家倡議採用一種類似破產法庭的國際機制。其用意是,如果外國投資人知道他們會被某個可預測的程序公平對待,就不會這麼快地抽走資金。這種機制需要很多國際協議,而且如何執行也不清楚。較溫和的替代方案是,在國際債券合約的條文中加入更多條款說明國家無力償還時的處理方式,以使過程更透明化,且投資人可將風險納入考慮。到了21世紀最初10年中期,已有部分國家開始這樣做。整體而言,世界各國對持有更多外匯儲備、推動銀行與企業辨識匯率波動風險,以及擬訂詳盡的國際債券合約,都更加敏銳了。

美國在遇到國際金融危機時會怎樣?美國和許多小國家的情況相當不同,部分原因在於美國可以用自己的貨幣借款,因此它的銀行體系比較穩健,不受匯率牽動。如果美元真的貶值,甚至可以降低美國公司積欠外國投資人的負債成本。美國早已經歷過美元大幅貶值的情況,其經濟並沒有受到顯著的負面影響。很多外資是以投資收回可變資產的形式(例如股票與房地產)流入美國的,和借款相比,這種投資沒有固定的收回時間表,它只會跌價,但不會像無法償還借款一樣發生違約現象。

雖然匯率波動會使國際金融危機惡化,但它不是引爆危機的必然條件。葡萄牙、愛爾蘭、希臘和西班牙在21世紀最初10年中期可用其共同貨幣歐元來借款,這有助於規避匯率風險。然而,希臘的借款是用來應對不斷增加的龐大預算赤字32的。在愛爾蘭,外資流入其銀行,銀行則把這些錢用來向房地產放款。當愛爾蘭的房地產泡沫破滅時,銀行發現自己破產了,於是愛爾蘭政府介入,並保證所有國內外投資人都不會有損失。政府的保證阻止了金融恐慌,但代價巨大。

導致2007~2009年經濟衰退的美國金融危機,基本上歸因於自身問題,而非國際因素。次級房貸的風潮、房市泡沫以及泡沫破滅,這都是當時美國經歷的事情。美國經濟在2000年以後面臨巨大的貿易逆差,這反映了大額國際資金的淨流入。貿易逆差通常占GDP的4%~5%——每年5000億美元以上。外國的中央銀行,尤其是日本、中國以及東亞各國,一直儲備著龐大的美元資產。在2009年與2010年,美國政府的預算赤字33開始沖高,從歷史水平來看,當時的預算赤字占GDP的比重非常大。大量資本需求被美國政府的大量借款滿足了,實質上是被世界各國的國際借款填滿了。然而,世界各國終究不會無止境地增持美元資產。

即使美國不可能經歷全面的金融危機,外國投資人也漸漸變得不願意讓資金停留在美國境內,這種情況會導致長期、緩慢的經濟崩潰。如果美國出現經濟增長遲緩甚至外資流出的情況,那麼政府就必須做出調整。國民儲蓄與投資恆等式指出,調整方式有以下三種:第一,增加私人儲蓄,以補足外資撤出的缺口,但實際上這不太可能,因為美國的私人儲蓄率一向相當低;第二,減少政府借款,這表示必須同時削減支出、增加稅收;第三,減少實物資本與新技術的民間投資,但這會傷害經濟的長期增長。

即使是龐大的美國經濟體,也無法依賴外國投資人無休止地增持美元資產,三個選擇的某種組合終將發生。找出減少預算赤字或增加私人儲蓄的方法是比較可行的選擇。相反,排擠投資與抵制長期經濟增長都將付出慘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