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斯坦福極簡經濟學:如何果斷地權衡利益得失 > 32 不用擴大貿易就很富裕的國家根本找不到 >

32 不用擴大貿易就很富裕的國家根本找不到

國際貿易利益:相似商品的跨國界貿易會給國內生產者帶來更激烈的競爭,而競爭有助於低價和創新。

大多數經濟學家都贊成國際自由貿易,我也是。但是,即使我相信貿易就整體而言是有幫助的,也仍需考慮它的成本與效益。

先從一些基本觀念開始探討。最近幾十年,全球化(這個時代的流行語之一)的程度如何?有一個簡單的衡量指標,就是出口佔全球GDP的比例。20世紀50年代,全球出口大約是全球GDP的7%,目前大約是25%,因此出口已增長到原來的三倍以上。美國經濟也有類似的模式,20世紀50年代,出口大約占美國GDP的3%,到了21世紀最初10年中期,已佔到GDP的12%,貿易增長同樣在三倍以上。人們談起全球化,所談的其實正是這個趨勢。

國際貿易為什麼能為所有參與的國家創造雙贏?有幾個理由。來自貿易的潛在利益可以分為三大類: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以及動態增益(dynamic gains)。

從貿易條件來看,如果一個國家可以用比另一個國家更高的生產力來製造某商品,無論是每小時有較高的產出,還是達到同樣產出的投入要素較少,那麼這個國家就具有經濟學家所說的絕對優勢。舉例來說,假設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美國與沙特阿拉伯。相較於沙特阿拉伯,美國在種植小麥方面有絕對優勢,而沙特阿拉伯在生產石油方面有絕對優勢。這並不是說沙特阿拉伯沒有農田,或是美國沒有石油,只是說一個國家對特定商品的生產力勝過另一個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它們發揮自身的絕對優勢並彼此交易,它們就可以用較低的成本生產自己想要的小麥與石油。發揮自身的優勢,兩個國家都會變得更好。

貿易利益的概念簡單易懂,但我們現在要想像一個更困難的情況:一個國家在所有領域的生產力都有絕對優勢,另一個國家在所有領域都有絕對劣勢。在這裡,我以美國與墨西哥為例,這個說明方式並非完全公正或準確,但還說得通。相較於墨西哥,雖然美國擁有教育程度較高的工人、較新的資本設備,以及較好的通信、電力與運輸等基礎設施,但我們仍可以把美國與墨西哥之間的貿易看成對雙方都有利的事情,比較優勢的理論可以解釋其中緣由。

一個國家在生產某商品或服務時,若生產力優勢最大或生產力劣勢最小,我們就說該國生產這項商品或服務有比較優勢。舉個例子,假設我有兩份主要工作——編輯經濟學文章和打字,再假設我有一個秘書,我做這兩份工作的速度比秘書快,我在這兩個領域有絕對優勢。這樣一來,我應該做這兩份工作嗎?當然不。相較於我的秘書,我可能在編輯經濟學文章方面有較大優勢,在打字方面只有較小優勢。我每天只有這麼多工作時間,如果我專注於編輯(此時我的生產力優勢最大),僱用一個秘書來打字,那我就可以完成更多工作。

回到美國與墨西哥的例子上。從較高的生產力來看,相較於墨西哥,美國在生產計算機方面非常有優勢,在生產紡織品方面則是稍微有優勢。這樣一來,美國應該生產所有的計算機與所有的紡織品,並且在這兩個領域與墨西哥沒有任何貿易往來嗎?非也,理由就如同我不應該同時編輯文章與打字一樣。如果美國專注於計算機生產,而墨西哥聚焦於紡織品生產,那麼這兩種商品的總產出就會變得更高,然後這兩個國家可以彼此貿易,這樣雙方都會變得更好。

貿易競爭的好處

絕對優勢與比較優勢都是關於國家之間的貿易,兩國有不同的生產力且銷售不同的產品。然而,全球貿易有一半以上是在情形類似的國家之間發生的,尤其是全球的高收入國家,例如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以及歐盟國家。這些國家之間的很多貿易牽涉到購買與銷售相似的產品:例如美國從歐洲進口汽車,也出口汽車到歐洲;或是日本出口計算機到美國,也從美國進口計算機。此外,彼此有貿易往來的高收入國家,大致上也有類似的薪資水平。

這種相似產品的貿易,對兩個國家的經濟有什麼好處呢?第一個好處是使較小的國家善用規模經濟。像英國這樣的中型經濟體,如果有一大堆汽車廠商且沒有國際貿易,每家廠商勢必會很小,因為英國買車的人只有那麼多。這類廠商無法善用規模經濟,無法像大型汽車廠商那樣用較低的平均成本來生產。當英國的一些汽車大廠能同時為國內消費與出口而生產時,它們就可以善用規模經濟。

這種貿易的第二個好處是多樣性的利益。再想像一下英國這樣的中型經濟體,一家汽車大廠可以供給該國一年所需的所有汽車。但由於規模經濟,這家汽車大廠也許只能在一款車型上做得非常好,例如生產小型、節能的城市汽車。如果英國市場想要很多不同車型(小型車、家庭房車、跑車等等),就可以通過國際貿易來獲得多種選擇。

相似商品貿易的第三個好處,是使產業的專業化程度更高。有時,這被稱作「價值鏈分解」,例如汽車是由很多部件組成的,有低技術部件(例如座椅外層的布料),也有高技術部件(例如計算機和引擎),再進行組裝。類似國家之間進行貿易時,汽車的某些部件在某國製造,其他部件在他國製造,然後在另一個國家組裝。如果這個過程允許每一方專注於特定、專業的任務,那麼它們都可以變得更具生產力。

相似商品貿易的第四個好處,是可以促進知識與技能的流動。幾十年前,日本公司發明了所謂及時化生產的存貨管理系統,讓存貨維持在很低的水平,而且物料只在需要的時候才運送到工廠。對一些產業而言,這是一個很有效的生產統籌方法。美國從日本那裡學到了這個方法並加以利用,於是有了觀念的交流,而不只是商品與服務的貿易。

最後,相似商品的跨國界貿易會給國內生產者帶來更激烈的競爭,而我們也知道,競爭有助於低價和創新。

擴大國際貿易的國家與經濟增長良好的國家,兩者在實證上有很強的相關性。此外,不用擴大貿易就很富裕的國家根本找不到。幾年前,世界銀行曾針對該主題發佈過一份研究報告,它們把全球經濟劃分成兩個群體:全球化的國家,其出口占GDP的比例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翻了一倍;非全球化的國家,其出口占GDP的比例在這段時期下降。全球化的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墨西哥,以及全世界大部分的高收入國家,總共大約30億人,其人均GDP在20世紀90年代每年增長5%。非全球化的國家,包含非洲大部分國家、中東和俄羅斯,其人均GDP在同期每年平均下降1%。

全球化下的國界壁壘

然而,國際貿易只是有助於經濟增長的眾多因素之一,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教育程度低、投資少、運輸與通信基礎設施缺乏、貪污腐化、法律不健全的國家,即使擴大國際貿易,也無法挽救一國經濟。此外,全球化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但這些好處是產業重新整合,並把當地經濟導向全球經濟的結果。

全球化的程度到底有多深?全球經濟有多接近無國界市場?也許令人驚訝的答案是,即使是在21世紀,國界也仍然是很重要的因素。讓我來提供一些佐證。

衡量國界重要性的一種方式是把國界內(大都會區、州或地區)的貿易與跨國界的貿易做比較。如果國界不重要,那麼跨國界的貿易應該與國內各地區之間的貿易大致相同。舉例來說,1995年,加拿大皇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約翰·麥卡勒姆(John McCallum)做了一項研究,比較了加拿大各省與美國各州之間的貿易。研究顯示,把距離和當地經濟規模做調整之後,加拿大各省之間的貿易將是它們與美國各州之間貿易的20倍左右。後來的估計倍數稍有下降,但我們仍可以看到,全球收入較高的一些國家,其國內各城市或地區之間的貿易通常是它們與跨國界的相似城市或地區之間貿易的3~10倍,可見國界的影響力很大。無國界世界的另一個測試方法是:一國的東西的價格和另一國非常相近嗎?考慮各市場常見的一些可貿易商品,例如電視、汽車或牛仔褲,它們的價格在明尼阿波利斯、芝加哥、聖路易斯大致相同,而在莫斯科、孟買,它們的價格仍相同嗎?很多調查證實,價格並不相同。有種方式可以看出這種差異,那就是觀察當匯率變動時,價格會發生什麼變化。如果跨國界的價格是相同的,那麼它們應該隨著匯率等比例變動,但結果顯示,在不同的國際市場之間,匯率變化只有一半會反映在價格上。

國界為什麼是重要的因素?雖然我們經常認為自己生活在全球化的經濟體中,但運輸與通信網絡通常是在國內發展,我們心中有國界,不去進行跨國界的活動。企業要跨越國界,就必須面對不同的法律與租稅體系,不同的語言與文化,不同的通貨、勞動法、安全規範、會計準則,以及貿易法規。有人估計這些因素的成本,發現跨國界可能使商品價格增加40%。簡而言之,跨國界的成本仍然是重要的,無論是好是壞,我們尚未接近一個無國界的世界。

基於各種理由,國際貿易在未來很可能持續增長。世界貿易組織(WTO)制定的國際貿易協議有助於擴展貿易,新技術則促使運輸成本降低,且使通信與信息交流的成本變小。這些因素不但使協調國際貿易變得更容易、更便宜,而且促進了服務業貿易的發展,這些服務可在其他國家進行,從電話客服中心到稅務甚至安排X光檢查等。過去在全球貿易中占比不大的主要經濟體,例如中國、印度和巴西,正積極投入全球市場,而全球其他很多國家,例如非洲國家,也正摩拳擦掌。

自由貿易的公共話題通常是產品標籤的問題,而且緊咬著公平性的概念。有些美國人和歐洲人覺得「不公平」,他們與中國、印度、墨西哥或波蘭的生產者競爭,這些國家的工資水平較低,在污染防治與工作場所規則方面也有不同的法律。公平這個概念,經濟學家很難討論,它經常看起來像是「公平」的,卻又暗示著「我不認為我們應該從其他國家進口東西」。關於限制進口的爭論,可以用更具體的理由(例如工作、工資與環境因素)來評估,我們將在下一章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