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斯坦福極簡經濟學:如何果斷地權衡利益得失 > 30 中央銀行既有權力,也有責任 >

30 中央銀行既有權力,也有責任

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權力:美聯儲主席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經濟要角。

誰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經濟要角?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所以你可能以為最有權力的經濟要角是美國總統。雖然我們在直覺上會想到總統掌控外交政策,但所有的稅收與支出法案在總統簽署之前必須先經國會表決通過。也許最有權力的經濟要角是類似沙特阿拉伯領導人這樣的人,因為他可以控制石油產量,影響全球油價;又或許是個中國人,因為該國經濟快速增長。但即使是這樣,個別的領導人也無法控制所有經濟活動,何況他們還受到自己所屬政黨團體的種種限制。

美國憲法第一條第八款賦予國會權力,可鑄造貨幣並調控其價值。1913年,國會創立美國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Fed,即美聯儲),把上述權力委託給該機構。美聯儲主席對貨幣供給與利率有很大的權力,而且在每天或每年的工作中,這項權力不會直接受到國會或總統的限制。我們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說:美聯儲主席(美國中央銀行行長)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經濟要角。

全球各大經濟體和大部分的小經濟體都有中央銀行。其中一些較知名的中央銀行有歐洲中央銀行(在歐盟採用歐元時,它取代了歐洲的很多國家銀行)和英格蘭銀行(因為英國不使用歐元,而使用英鎊)。日本銀行與中國人民銀行也各自扮演了該國中央銀行的角色。

美聯儲如何主宰全球市場?

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是一個准政府機關,亦即它是在實際上由民間銀行擁有的組織裡,融入政府派任與法律規範。從國家層級來看,美聯儲是由所謂的管理委員會(Board of Governors,即聯邦儲備系理管理委員會)來經營的。該委員會包括七位成員,每位都是由美國總統任命並經參議院同意的。成員任期是根據政治獨立性來設計的,每一任期14年,比任命他的總統任期還長。成員任期是在偶數年的1月31日到期,且每位委員只能服務一個完整任期,因此14年後,七位委員將會整體輪換。然而,14年任期實在太長了,以至委員經常在任期屆滿前離開。如果有人被任命替補缺位,他可以重新計算屬於自己的14年完整任期。美國總統會在委員中指定一位出任委員會主席,雖然委員是由總統任命並經參議院同意的,但任命後他們與日常政治並不相關。

美聯儲(或任何中央銀行)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貨幣政策,這有別於國會制定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是指貨幣供給的擴張或收縮,其目的是助長或抑制總需求。中央銀行有三個傳統工具,可在銀行與貨幣的架構內運作:法定準備金(reserve requirement)、貼現率(discount rate)、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還有一個因2007~2009年經濟衰退而開發的工具,稱作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以下將逐一探討這些工具。

法定準備金是銀行不可貸放出去的存款比率。每家銀行都被要求在中央銀行儲備一些存款,實際上,銀行必須把這筆錢存入中央銀行。

當法定準備金率提高時,每家銀行可貸出的貨幣變少,這也使得民間可獲得的貸款減少,而且總需求會縮小,市場利率也會因此上升,使借款變得較沒有吸引力。相反,當法定準備金率降低時,每家銀行可貸出的貨幣變多,銀行可以擴大放款,這會擴大總需求。市場利率應當會跟著調低,使借款的代價降低。

舉例來說,2003年美聯儲要求銀行的支票賬戶與儲蓄賬戶,金額在4130萬美元內,必須保留其中的3%作為準備金,超出4130萬美元的部分,則必須保留其中的10%作為準備金。法定準備金的規定幾乎每年都有小幅變動,也許是上下幾百萬美元的浮動,實際上,對銀行準備金有大幅影響的變動相當少。這個貨幣政策工具不常用,至少在美國是如此。

再貼現率是央行擴大或抑制放款的另一種方式。想像一種情況,銀行已經貸出大部分甚至全部可貸資金,恰好接近法定準備金率的邊緣。如果這家銀行剛好處於邊緣,而它要到當天營業結束後才能知道是否貸出太多資金或還沒超過法定準備金率,而某人可能在銀行關門前上門,取出或存入一大筆錢。如果銀行算錯了,導致它不能滿足法定準備金率的要求,那它就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理論上是隔夜)借錢,來平衡放款和存款,以符合法定準備金率的要求。銀行經常為此互相借錢,如果銀行為此向中央銀行借錢,所需支付的利率就是再貼現率。

再貼現率如何影響銀行的行為?如果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就會鼓勵銀行手頭持有貨幣,不會太冒險走在法定準備金率的邊緣,因為借錢補足法定準備金會使資金成本變高。為了在法定準備金率附近維持一點緩衝空間,銀行會少貸出一點錢,這就減少了市場上的貨幣數量。相反,如果中央銀行降低再貼現率,銀行就不會太在乎走在法定準備金率的邊緣,因為如果真的算錯了,借錢補足差額的代價並不高。這樣,銀行就敢貸出更多錢,增加市場上的貨幣供給。

雖然再貼現率是一個非常好的貨幣政策工具,但在實務上,中央銀行用再貼現率貸出的錢並不多。在銀行向央行借錢填補它的法定準備金之前,常見的做法是先向其他銀行借錢。美國銀行在過去幾十年,直到2007~2009年經濟衰退前,都不常向美聯儲借錢,所以再貼現率並沒有改變太多。

2008年以前,公開市場操作向來是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所謂公開市場操作,是指中央銀行購買或銷售債券,以增加或減少貨幣供給。我們來探討一下其運作方式。銀行持有資產,它們收到民間存款後,需要用某種方法把這些存款拿來投資。這些存款有些轉為放款,當人們還貸款時,銀行會收取利息。此外,大多數銀行還持有一定金額的債券,通常是政府債券,它們也從債券中賺取利息。

美聯儲買賣債券的對象是銀行。記住,債券不是貨幣,不是M1或M2的一部分。銀行若把存款人的錢拿去買債券,銀行並不能貸出這些債券。若美聯儲購買債券,銀行就會擁有現金而非債券,而且可以增加其放款金額。這樣,銀行的放款量與信用就會提升,總需求隨之增加。如果美聯儲把債券賣給銀行,就會減少銀行的現金,使銀行放款減少,這意味著民間流通的貨幣變少,總需求會下降。

最近幾十年來,公開市場操作一直是美國最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其中一個理由是,改變法定準備金率與再貼現率,需要預測銀行將會如何應對這些規則的變化。這是一個不確定的過程,沒有人能完全確定銀行會如何應對。但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美聯儲決定買賣特定數量的債券,就能根據市場利率的變化來看結果,然後決定買賣更多或更少的債券。

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買賣債券,是由聯邦儲備委員會管轄下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來決定的。FOMC由12位成員組成,包括聯邦儲備委員會的7位成員,以及全美各地銀行的5位代表。因此,公開市場操作不只是由政府任命者來決定的,全美銀行業者也參與其中。

量化寬鬆初試身手

貨幣政策工具的最新方法是量化寬鬆,過去只是理論,2008年以前從未在美國使用。它可以用兩種方式來操作,其一是美聯儲可以把錢貸給金融市場的參與者。這些貸款通常是短期貸款,所以,在2008年與2009年初的金融危機期間,當一般放款來源枯竭時,這個方法可確保市場大戶仍有管道以獲得現金。這種量化寬鬆政策會在短期貸款清償後退場。

量化寬鬆的另一個做法,是由美聯儲購買較長期的證券。2009年與2010年,美聯儲除了購買美國國庫券,還購買了超過一萬億美元的房屋抵押貸款證券。這個量化寬鬆的方法似乎在2009年與2010年對穩定金融市場有些幫助,但是,當美聯儲決定停止購買或賣出它持有的部分證券時,它在未來將如何長期運作,仍有待觀察。

記住,銀行是通過放款的網絡來創造貨幣的。當一家銀行放款時,這筆錢會被存入另一家銀行,因而為另一筆貸款提供了基礎,依此類推。這些貨幣政策工具都行得通,因為它們使銀行放款的渴望增加或減少了,或者換個說法,它們讓銀行的放款能力提高或降低了。為了釐清這一點,我們來談談貨幣政策是如何影響放款、總需求及利率的。

如果美聯儲想讓貨幣供給增加,有四個選擇:降低法定準備金率,降低再貼現率,向銀行購買債券,或是購買與借款有關的證券。這些措施都可以稱為擴張性(或寬鬆)貨幣政策,它們往往能降低利率並促進放款。根據總供給與總需求模型,它們會增加社會的總需求。

反之,如果美聯儲想要降低貨幣供給,或者至少是抑制貨幣供給的增長率,就會結合一些工具來制定收縮性(或緊縮)貨幣政策:較高的再貼現率,較高的法定準備金率,把債券賣給銀行,或是把持有的證券賣回市場。這些措施往往會使貨幣供給緊縮,提高利率且抑制放款。根據總供給與總需求模型,它們會降低總需求,或至少限制總需求的上升。

關於國際金融的新聞報道,經常談到美聯儲提高或降低利率。然而,關於這一點,你應該明白,美聯儲並不像獨裁者那樣有權力說「我們宣佈利率必須調升」或「我們宣佈利率必須調降」。相反,美聯儲只能運用其政策工具來影響銀行願意且能夠放款的資金供給。借由擴張性貨幣政策及增加資金供給,銀行會更願意放款,且利率會下降。通過收縮性貨幣政策及減少資金供給,銀行會較不願意放款且利率會上升。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美聯儲實際上是鎖定一個特定利率,稱作「聯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聯邦基金利率是銀行同業間短期隔夜放款的利率,隨著這個利率的上升或下降,其他利率(例如車貸或房貸利率)會大致同步上升或下降。

雖然制定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的主要任務,而且是最受媒體關注的事,但這不是中央銀行唯一的工作。中央銀行必須確保金融體系有足夠的通貨在外流通,以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例如,每年美聯儲有責任在聖誕購物季期間增加銀行可獲得的通貨量,然後在1月份時減少通貨量。

在2000年1月1日之前,民眾害怕所謂的「千年蟲」會引起全球商業(包括銀行業)的計算機故障。雖然的確發生了一些災禍,但結果顯示,這種恐懼是被過度渲染了。當時,美國政府有四天與一組間諜衛星失去聯繫,一些機場的空中交通控制系統發生暫時故障,七家核能發電廠的計算機發生問題,全國大約有4000家小型企業發現處理信用卡的系統無法運作。在2000年1月1日之前,美聯儲宣佈手頭上有2000億美元的通貨,以預防金融體系受創導致市場暫時需要以現金交易。2000年1月1日前後,或許是出於對未知的恐懼,人們對通貨的需求確實激增。但是,通貨需求大約只增加了200億美元,到2000年1月底,多出來的這200億美元現金已被存回銀行體系。因此,美聯儲的工作之一,是為可能導致現金需求波動的情況做準備。

中央銀行——銀行的銀行

此外,中央銀行還扮演銀行中的銀行角色。銀行間交換支票和轉移資金款項時,中央銀行扮演中間角色。當你開具銀行支票時,收到這張支票的人把這筆錢存入另一家銀行,這張支票(或電子支票)需要歸還給你存款的銀行,而這筆錢需要從你存款的銀行移轉到另一家銀行。中央銀行按照各方需求在銀行之間移轉資金,以反映支票的流向。實際上,中央銀行可能會把收集、分類、拍照、傳送支票等大量工作外包給不同的私人企業,但在法律上,是由它來掌管與負責全部過程。

美聯儲是美國金融體系的管制者之一。以存款保險系統為例,銀行繳納保險費給該系統,萬一銀行破產,該系統可保護存款者25萬美元以內的資產。在很多國家,存款保險是由中央銀行經營的,在美國,則是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來管理。銀行付保險費給FDIC,該機構會在銀行破產時直接付錢給存款人。所付的保險費是根據該銀行的存款水平決定的,並根據該銀行的財務狀況而調整。FDIC會審查銀行放款的價值、有多少放款已清償、這些放款的條件是什麼、銀行負債多少,基本上就是審查該銀行的整體財務健康狀況,以決定銀行的風險水平。例如,2009年,根據銀行金融投資的潛在風險,相當安全的銀行可能是為銀行存款裡的每100美元支付0.07~0.24美元的保險費,而風險較高的銀行可能要為存款裡的每100美元支付0.40~0.77美元的保險費。

FDIC為美國大約8000家銀行提供存款保險。即使一家銀行破產,管理者丟了飯碗,而且銀行消失了,存款保險系統與政府也會保證存款者拿到他們在該銀行25萬美元以內的存款。這個金額對個人來說大致上是足夠的,但對一些企業而言則不是。美聯儲理事會與美國財政部在稽核國內銀行上扮演著關鍵角色,確保這些機構有充分的金融資產,且沒有風險過高的放款。美國財政部管轄下的通貨監理署(OCC)在全國各地有銀行查賬員,駐點審查1500家全國的大銀行與存貸機構。另一個組織稱為全國信用合作社管理局(NCUA),負責審查信用合作社,這些非營利性質的銀行是由其會員擁有和經營的。美聯儲理事會還有責任監督銀行控股公司,它們是擁有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例如保險、證券)的大公司。

當你把這些具有監管責任的機構擺在一起時,你會看到聯邦金融機構檢查委員會(FFIEC)管轄下的這些機構的一串縮寫字母,包括FDIC、NCUA、OCC及Fed等。FFIEC基本上是一個傘形組織,可確保所有銀行監管機構彼此溝通,並且在評估銀行風險時採取相近的標準。然而,2007~2009年的一連串金融危機,已使得人們對這些監督是否有效提出嚴重質疑。

中央銀行也可扮演最後貸款者(lender of last resort)的角色。也就是說,當金融體系出現重大金融災難的潛在危險時,中央銀行可提供短期放款,以使金融體系不會爆炸或內爆。金融恐慌會因恐慌而恐慌,使銀行體繫在一夕間崩潰,如同我們在電影《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和《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ife)中所看到的那樣。這種人潮紛至沓來的現象就是銀行擠兌(bank run),人們簡直是衝進銀行搶回他們的錢。現在,再也沒有銀行擠兌現象了,人們知道他們的銀行存款是安全的,這得歸功於存款保險。

但由於各種原因,金融體系仍有可能陷入僵局。例如,1987年10月股市大崩盤,美國股票的市值單日下跌25%,每個人都如墮雲裡霧裡。如果當時你是一家金融機構,且和一家持有很多股票的公司或金融機構有往來,你該怎麼辦?你知道其他金融機構已經承擔了很多損失,它破產了嗎?你的放款收得回來嗎?金融體系和社會的損失狀況究竟如何?沒有人能完全知道。當天,美聯儲站出來鏗鏘有力地說:「對於任何一個需要錢的人,我們將以再貼現率提供短期貸款,而且金額可以說無上限。」美聯儲做出了這個承諾,才使得金融體繫在銀行與存貸機構解決問題時持續運作。這個量化寬鬆的方法——為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提供短期貸款,與「最後放款者」的任務相似,儘管它面對的是持續一年以上的金融危機,而不是銀行擠兌那樣的單一突發事件。

中央銀行兼具權力與責任,以實施貨幣政策及穩定金融體系。下一章我們將著重探討貨幣政策的實際選擇,這也是眾多爭議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