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斯坦福極簡經濟學:如何果斷地權衡利益得失 > 29 金錢對我們沒有任何用處,除非把它花掉 >

29 金錢對我們沒有任何用處,除非把它花掉

貨幣銀行學:銀行實際上是通過放款的過程來創造貨幣。

貨幣是什麼?這似乎是個簡單的問題,但答案其實出人意料地複雜。貨幣不只是你錢包裡的鈔票與硬幣,也不只是在各種時空背景下,從珠子、貝殼到家畜等用作交易的東西。我們以西太平洋的雅浦群島(Yap Islands)已經使用了好幾個世紀的貨幣為例,這種貨幣至今仍有時用在大宗交易中,它實際上是車輪般大的石頭,非常重,一個人搬不動,之所以被當作貨幣使用,是因為全部石頭的所有權是公開的。如果你想買房子,向屋主開價六塊石錢,若屋主接受了,你只要讓所有鄰居知道你擁有的這六塊石錢現在屬於另一個人就行了,不需要搬動這些石頭,每個人都知道(或者很容易問到)它們屬於誰。有一次,雅浦人運送一些石錢經過海灣,結果運送這些石頭的船沉了。這事起初看起來是個大災難,但島民很快意識到這根本沒關係。他們知道有多少塊石錢,也知道它們在哪裡(即使沉到海底),因此仍然可以說誰擁有那塊石錢。人們不需要看到或摸到石錢,一樣可以使用它。

這個貨幣制度聽起來很瘋狂?但這基本上就是國際上行之有效的貨幣運作方式。長期以來,美國把大部分黃金安置在肯塔基州的諾克斯堡。諾克斯堡的黃金很難搬動,如同雅浦群島的巨大石錢,人們只是持續記錄哪一堆黃金屬於誰:這一堆曾經屬於A銀行,現在屬於B銀行;那一堆曾經屬於法國,現在屬於英國。黃金實際上在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清楚誰擁有什麼樣的購買力。

貨幣的三種功能定義

如果雅浦群島的大石錢或諾克斯堡的黃金從未被移動,有個奇怪的事實是:它們是否真的存在根本不重要,只要我們持續追蹤誰欠誰多少錢,實際上的錢(亦即我們用來買東西的那些硬幣、鈔票和支票)就可以完美地發揮作用,不一定要有某種實體資產來支持,例如一堆石頭(即使是黃金打造的)。因此,經濟學家不是用貨幣形式來定義貨幣,而是把社會上具備下列三個功能的任何物品定義為貨幣: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價值儲存(store of value)、計賬單位(unit of account)。

交易媒介是可以拿來交換任何待售商品的某樣東西。舉例來說,美國的紙幣上有一句話:「這張鈔票是可以清償政府與民間的各種債務的法定貨幣。」換句話說,如果你欠債了,依法可以用這些紙來還債。如同美國幽默作家安布羅斯·比爾斯(Ambrose Bierce)所說:「金錢對我們沒有任何用處,除非把它花掉。」

作為價值儲存的工具,貨幣是可以暫時持有而不會失去有效購買力的物品。當你收到貨幣時,你不需要立刻把它花掉,因為它在明天或明年仍然可以保值。相較於保存實體商品(例如罐頭食品或冰箱),在價值儲存上,持有貨幣確實是更好的方式,而且在未來某個時間點要交易使用也更容易。這並不表示貨幣必須具備完美的價值儲存功能,例如在通脹時,貨幣的確會減損一些購買力,但只要仍被廣泛用作儲存價值的媒介,它就仍然是貨幣。在惡性通脹的情況下,貨幣幾乎不能再稱為貨幣,因為它再也不能儲存價值。

貨幣的最後一個功能是作為計價單位,意思是大部分商品的價格是用貨幣來衡量的。貨幣是整個經濟的價值衡量標準,使居民、企業、經濟學家、政府統計學家有一種方式衡量並比較他們遇到的每樣東西的價值。

如果要把某樣東西當作貨幣,那它必須滿足這三個功能。房屋可以提供價值儲存的功能,它可以累積價值,而且你可以賣掉它。但是,房屋不能作為交易媒介,你不能在買車時付給汽車業務員一間臥室;房屋也不能作為計價單位,你無法計算一磅雞肉值多少間浴室。因此,房屋不是貨幣。

在賭場裡,籌碼也許可作為貨幣,你可以用籌碼來交換食物、飲料、房間或是紀念品,它可以作為你遇到的每樣東西的計價單位和價值儲存工具。但是,一旦你離開賭場,籌碼便再也不是貨幣了,因為你無法用它來交換大部分的東西。

貨幣的最大優點在於它避免了以物易物,也就是用一個商品或服務來交換另一個東西。在一個現代、先進且高度專業化分工的社會,以物易物並不是一個協調大範圍交易的適當機制。在沒有貨幣的社會,兩個人之間的交易需要經濟學家所說的「雙重需要巧合」(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也就是一個人想要的東西是另一個人可以提供的商品或服務。例如,如果會計師想要一雙鞋,那他必須找到某個人,那個人有一雙適當尺寸的鞋,並且願意用這雙鞋來交換會計服務。在有著成千上萬種不同的工作與數百萬種不同商品的現代社會,如果你東奔西跑,為你想要的每樣東西尋找交易機會,那將是非常困難且累人的事情。貨幣可以解決這種問題,而且進一步容許更廣泛的勞動分工、專業化以及交易量。貨幣是一種潤滑劑,可協助經濟交流的引擎順暢運作。

M1與M2

政府統計學家有其定義貨幣的方式,他們使用一系列的定義,我們稱之為M1和M2。M1貨幣包括通貨(硬幣與鈔票)、旅行支票與個人支票賬戶。2009年,美國M1貨幣的總金額大約是1.7萬億美元。其中大約一半是通貨,另一半是支票賬戶,只有一小部分是旅行支票。

M2是更廣義的貨幣,是由M1加上儲蓄賬戶構成的。儲蓄賬戶大致可定義為銀行活期存款,你無法用它直接開支票,但可以用其他方式(例如自動提款機或銀行)輕易存取這筆錢。M2貨幣包括貨幣市場基金、某些極安全的投資以及小額(低於10萬美元)定期存款(CD)。關鍵在於,你可以提取並花費M2里的錢,但你需要找到提款機,而且也許有手續費,而M1則可以隨手支用。2009年,美國M2貨幣的總金額是8.5萬億美元,其中包括M1的1.7萬億美元。

要注意的是,通貨(硬幣與鈔票)只是貨幣總供給的一部分。通貨只是M1的一半、M2的1/10左右。因此,當你要談現代社會的貨幣時,不應只想到鈔票與硬幣,應該想的是銀行賬戶。

常見的問題是:信用卡與借記卡屬於哪一類貨幣?它們要如何計入金融統計?答案是,它們不是貨幣。信用卡只是短期借款的一個方法。借記卡則與銀行支票賬戶關聯,該賬戶已經是M1的一部分。各種卡片並不會改變實際的貨幣金額,就像你抽屜裡有300張未使用的支票,並不表示它們會比100張未使用的支票更值錢。信用卡與借記卡是付款的方法,不是所支付的貨幣。

重點是,貨幣是和銀行體系糾纏在一起的,現今的大多數貨幣是以銀行賬戶的形式存在的。要瞭解貨幣,我們需要瞭解銀行及銀行體系。用經濟學術語來說,銀行是金融中介機構(financial intermediary),銀行接受存款且承擔放款,所以,它介於存款人和借款人之間。銀行從承擔放款中得到利息收入,並付利息給存款人以及支付各種營運費用。

2009年,美國銀行業的總營收超過8000億美元,其中大約3/4(6000億美元)來自借款人付給銀行的利息,剩下的1/4來自手續費。手續費一直是銀行逐年增長的收入,尤其是用複雜的償還條件安排放款的大型銀行。費用也差不多,2009年,美國銀行業的總費用略低於8000億美元(2009年經濟低迷,當年整個銀行業的利潤接近於零)。那一年銀行業的費用,將近一半是營運費用,也就是薪水、辦公室與設備,約1/3是付給存款人的利息,剩下的則保留給壞賬和稅金之用。

上述營收與費用清單,應該有助於釐清銀行在什麼情況下可能破產。例如,如果大量的借款人都拖欠貸款(也許是因為經濟不景氣,人們的收入比預期減少),銀行就可能會破產。如果銀行以固定利率承擔大量貸款,一旦遇到利率行情走高的情況,它們就遭殃了,因為此時銀行從貸款人處收到的利息是以雙方協議的較低利率支付的,但銀行向儲戶支付的是較高的利息。

在一個健康的經濟體中,因經營不善而虧損的銀行應該退出市場,就和其他經營不善的企業一樣。畢竟,如果一家銀行退出市場,其他銀行可以繼續接受存款與承擔放款。但是,當很多銀行突然同時遭遇財務困難時,整體經濟就會受到傷害。真正的金融危機發生時,社會可獲得的貸款會減少,銀行可能會變得連短期放款也不願承擔,使貨幣難以扮演經濟運轉中潤滑油的角色。

實際上,銀行是通過放款的過程來創造貨幣。為了瞭解它是如何發生的,我們來想想你從銀行貸款中(例如購房或購車時)得到的貨幣發生了什麼事。首先,你把借來的錢付給某個人,他收到這筆錢,存入自己的銀行賬戶。第二家銀行用這筆存款做什麼事?它會把這筆錢貸放給其他人。其他人拿到貸款後,在購買東西時會把這筆錢付給某個人,於是這筆錢又會存入另一家銀行。銀行體系是放款與存款的一個網絡,其中放款形成存款的基礎,存款又形成放款的基礎,如此往復。這個過程創造了貨幣,因為如同之前我們討論的,貨幣就是銀行賬戶裡的錢。因此,當貨幣一而再,再而三地貸放出去時,社會上就會有更多貨幣。

銀行依法必須持有一部分存款作為準備金。當銀行拚命放款時,由於這些放款造成購買力增加,社會將會出現大量的總需求。反之,如果經濟不景氣,銀行可能會決定減少貸款,因為它們害怕這些放款收不回來。此時,社會的購買力和總需求會減少。放款金額減少,將會對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造成影響。

因為貨幣、銀行、貸款、借款密切相關,所以政府會想對貨幣量與放款量施加一些影響。政策制定得好,將有助於總需求在未來的增長速度與總供給和潛在GDP保持一致。這樣,宏觀經濟就可以保持平衡狀態,而且可以接近金髮女孩經濟狀態——在這個世界裡,每樣東西都恰到好處。但如果銀行、放款、借款變得反常,以致總需求下降,跟不上總供給的步調,就可能出現經濟衰退或通貨膨脹。下一章,我們將討論中央銀行。再下一章,我們將討論貨幣政策實際的運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