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斯坦福極簡經濟學:如何果斷地權衡利益得失 > 23 貿易順差的真正意思是借錢給國外 >

23 貿易順差的真正意思是借錢給國外

貿易差額:貿易順差與逆差,談的是金錢的流向,以及向哪邊的流動比較大。

很多經濟統計資料常被誤解,但沒有比貿易差額(balance of trade)更甚的了。首先,大多數人是根據汽車和計算機等商品的出口和進口來思考貿易差額的。出口大於進口,該國就有貿易順差(trade surplus)。進口大於出口,該國則是貿易逆差(trade deficit)。從這個概念切入是一個好的起點,經濟學家稱之為「商品貿易差額」(merchandise trade balance),但故事並非這樣就結束了。大約20年或30年前,國際貿易指的是裝滿貨物的輪船和飛機。如今,國際貿易涉及一國生產並在他國銷售的每一樣有價值的東西,電話客服中心和軟件設計等服務可以設在印度或愛爾蘭,美國員工可以和遠地員工互動,就彷彿對方在隔壁大樓或鄰近城鎮一般。商品貿易差額,在整個國際貿易世界裡,只是其中一個分類。

經常賬戶餘額(current account balance)是單一統計值,可描繪一個國家貿易餘額最全面的輪廓。該數據包括商品貿易,還包括國際服務、國際投資及所謂的「單邊移轉」(unilateral transfer)。單邊移轉是沒有購買商品或服務卻送出的款項,例如對外援助。利用美國經濟分析局收集的2009年的資料,經常賬戶餘額的四個類別概況如下:

·商品:美國出口10,460億美元的商品,進口15,620億美元的商品,導致商品貿易逆差5160億美元。

·服務:美國出口5090億美元,進口3710億美元,導致服務貿易順差1380億美元。

·國際投資收入:美國支付4720億美元給其他國家,從他國獲得5610億美元,導致國際投資收入順差890億美元。

·單邊移轉:包括美國政府對外援助、個人寄錢回家鄉等項目,美國在這方面有1300億美元逆差。

把這些數字加總起來,美國2009年的經常賬戶餘額是4190億美元的逆差。

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經常賬戶餘額通常是順差,到了70年代,通常是逆差。無論上述哪一種,當時的數字都很小,通常小於GDP的1%。但從80年代初期開始,美國的貿易逆差擴大,達到GDP的3%,在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期縮小了一些,在90年代後期和21世紀初又開始擴大。到了21世紀最初10年中期,貿易逆差大約是GDP的4%或5%,對美國這樣規模的經濟體來說,確實是很大的金額。現在先記住這些信息,稍後我們將探討貿易逆差為何會出現兩波大增。

要瞭解經常賬戶餘額的類別,你可以這樣想:在貿易餘額中,順差代表金錢流入該國,而逆差代表金錢流出該國。當流出金額等於流入金額時,經常賬戶餘額(也就是貿易差額)等於零。

出現貿易逆差時,金錢從該國流出而進入其他國家,美國最近40年幾乎都是如此。錢跑到哪兒去了?它們確實沒有回頭來購買美國的商品和服務,沒有付給外國公司的美國投資人,也沒有以單邊移轉的形式匯回。如果發生上述任何一種情況,經常賬戶就不會出現貿易逆差!

有一個重點要牢記,當美國以美元支付進口商品時,像日本這樣的生產者不想要美元,它要的是日元,因為其供貨商需要日元來支付在本國生產的工資和採購費用。因此,出口商品到美國並收到美元的日本公司,要在外匯市場上把美元兌換成日元。日本出口商把美元兌換成日元後,這些美元跑到哪兒去了?這些美元最終會投資於美國資產,也許被拿來購買股票、債券或房地產,又或許存進了銀行。然後,發行股票或債券的那家公司擴大在美國的營運,或是銀行把錢借出並在美國購買、建設或投資,依此類推。金錢流到海外,且不以商品或服務的形式回來,表示它是以金融投資的形式流回美國。

對經濟學家來說,貿易逆差真正的意思是,結算下來,一國是從國外借錢,而且有國外的投資流入。同理,貿易順差真正的意思是,結算下來,一國是借錢給國外,且有對外投資的流出。貿易順差與貿易逆差談的不是商品的流向,對大部分經濟學家來說,貿易失衡甚至和商品流向無關。貿易順差與逆差,談的是金錢的流向,以及向哪邊的流動比較大。

國民儲蓄與投資恆等式

如何把金錢的流向置入宏觀經濟的整體脈絡?經濟學家使用一個稱作恆等式(identity)的工具,它在宏觀經濟的很多情況中都是一個有用的工具。就數學而言,一個恆等式是在定義上恆真的一個陳述。國民儲蓄與投資恆等式始於一個基本概念:金融資本的總供給量必須等於金融資本的總需求量。

金融資本供給有兩個主要來源:國內資金的儲蓄加上國外資金的流入。金融資本需求也有兩個主要來源:國內實物資本的投資需求和政府借款。

因此,國民儲蓄與投資恆等式告訴我們,美國宏觀經濟有兩大資金來源,且必須等於另外兩大資金需求。根據這個觀點,貿易逆差是一個額外的資金來源,這筆錢流入美國後,由企業或美國政府借走。

根據定義,金融資本供給量必須等於需求量,所以,這個方程式的一個要素變動,必定會導致其他要素連動。例如,如果美國政府借來更多的錢,資金需求量就會增加。這些額外的錢是從哪裡來的?國民儲蓄與投資恆等式顯示,給政府的額外資金可能有三個來源:可能是美國政府借更多的錢,而國內企業可得到民間投資的資金變少;也可能是美國政府多借錢,而人民增加了儲蓄;或是美國政府增加舉債,而有更多的資金從其他國家流入。

為了找出這三個變化中哪一個是事實,必須跳出理論,直接看證據。

對美國來說,每年流入資金的結果是美國社會變成其他國家的債務人。例如,2008年年底,美國個人、企業和政府總共擁有19.9萬億美元的外國資產,而外國企業、外國投資人和外國政府總共持有23.3萬億美元的美國資產。換句話說,美國社會擁有的外國資產,比外國擁有的美國資產少了3.4萬億美元。

向國外借錢不一定是壞事。例如,19世紀的美國連年貿易逆差,當時刺激美國經濟的鐵路和工業,確實是由國際金融資本協助發展的。同樣,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外資的流入刺激韓國經濟快速增長,導致了巨額貿易逆差。只要未來有足夠的經濟增長來償還貸款,向國外借錢確有其經濟意義,但若無足夠的增長,向國外借錢的結果可能更糟。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阿根廷與俄羅斯等國有很大的貿易逆差,主因也是國際資金流入,但最後無法償還。

未來的償債能力才是重點

無論國家還是個人,借款後的挑戰都是如何運用這筆借來的資金,使其產生充分的效益或回報以償還貸款。例如助學貸款,基本的經濟理由是這個學位在未來有用,能有較高的工資償還學貸並且獲利。一家企業借款建一座廠房,是預期新增產出帶來的收益能夠償還借款。如果是借一大筆錢去度假,就不能增加未來的收入以償還貸款。在我個人看來,21世紀最初10年中期,美國的貿易逆差相當大,其實,資本來源於國內資金會更好,因為增加的投資獲利會付給美國社會而非國外。

用宏觀經濟來思考貿易逆差時,會出現一些有趣甚至出人意料的情況。例如,貿易逆差變得很大,意味著國民儲蓄與投資恆等式的某個因素也在改變。可能是美國出現巨額預算赤字,使得貿易逆差流入的金錢被政府借款所吸收;也可能是美國的國內投資激增,並吸引了外國投資;或是私人儲蓄率急劇下降,而外國儲蓄大量湧入填補了缺口。上述情況都可能發生,至少要有一項發生,才能使國民儲蓄與投資恆等式成立。

20世紀80年代,美國首次出現很大的貿易逆差,可能的原因是聯邦政府的預算赤字很大。在某些情況下,聯邦政府直接向國外借款,或是吸收了可獲得的本國資金,使得企業在需要錢時必須轉向外國投資人。也就是說,貿易逆差不一定是由預算赤字引起。舉例來說,20世紀90年代後期,美國的預算赤字很小,多年都是結算盈餘。那時,私人投資蓬勃發展(互聯網興起的年代)且民間儲蓄率低,美國經濟實際上是以大量流入的外資與貿易逆差資助這波投資熱潮。該模式指出解決貿易逆差的問題與協助長期經濟增長之間的一些共通性,減少貿易逆差(維持活躍的國內投資)需要較高的國內儲蓄,提高經濟增長率也需要通過較高的儲蓄率讓國內投資保持活躍。企圖提高經濟增長與維持合理貿易逆差的政策是相似的:都應該鼓勵國內儲蓄。

若貿易逆差本質上屬於宏觀經濟(如果它和國民儲蓄率、國民投資率、政府預算赤字等有關),那麼你常聽到的很多有關貿易逆差的論點都是錯的。例如,人們常說:「美國之所以出現貿易逆差,是因為他國不公平的貿易慣例,比如封殺美國產品及出口廉價商品充斥美國市場。」根據前面的討論,這些貿易慣例實際上與美國貿易逆差無關。再次思考美國貿易逆差在過去幾十年的模式,若你認為是不公平的貿易慣例引發美國貿易逆差,那你應該知道,對外貿易在20世紀70年代相當公平,然後在80年代中期變得非常不公平,接著在90年代初期和緩了一些,在90年代後期又惡化,21世紀最初10年開始變得更不公平。雖然不公平的貿易慣例確實存在(例如,通過稅務和法規,使美國出口的商品在其他國家較難銷售),但沒有證據顯示不公平是因這種法規而引起的。關於限制美國出口商品或銷售廉價商品至美國市場的貿易慣例,並不會使貿易逆差產生太大波動。

保護主義行不通

同樣道理,保護主義(限制從國外進口商品)也不能解決貿易逆差的問題。若國民儲蓄與投資之間有大缺口,將出現貿易失衡。保護主義被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是差勁的主意,因為它剝奪了一個國家的國際貿易利益(稍後將詳細討論),但這裡的重點是保護主義不可能解決逆差,因為它沒有解決宏觀經濟失衡的根本問題。

貿易逆差並非取決於較高的貿易程度,或是對世界經濟有較大的開放性。在世界經濟中,出口約占GDP的25%,出口高於GDP的25%的國家有較大的貿易逆差或順差?或是出口低於GDP的25%的國家有較小的貿易逆差或順差?其實都不是,目前數據並沒有顯示出這種關係。例如,美國近年來的出口約占GDP的10%或12%,而美國有著巨大的貿易逆差。日本有著類似的低出口額,大約占GDP的8%~10%,但它有巨大的貿易順差。為什麼?日本有驚人的高儲蓄率,以及較美國稍低的國內投資。貿易差額這筆錢必須流向某處,而它是以貿易順差的形式流出日本。

近年來,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雙邊貿易逆差(bilateral trade deficit),例如美國對其他國家(中國或日本)的貿易逆差。雙邊貿易逆差在宏觀經濟中並不重要。根據經濟條件,理論上,美國應該會對某些國家有貿易順差,而對其他國家有貿易逆差。在經濟層面上,我們沒有理由對每個國家都爭取貿易平衡。

高收入國家通常有貿易順差,因而會對低收入國家有淨投資。但最近數十年來,世界各國對美國社會有淨投資。這種情況沒有前例可循,而且似乎不可能長期延續。在某個時間點,美國必將償還這筆錢。世界各國的問題是,它們想要持有多少美國資產?到了一定的時間點,這些國家將不願意在投資組合中持續增加美國資產,有些事情將會調整。若流入美國的外資變少,則必須降低預算赤字(亦即要加稅或降低政府支出),或者要提高國內儲蓄率(亦即要節制消費),或者企業要自備擴張資金。這些選擇都不吸引人,但如果美國保持目前的高額貿易逆差,這三個選項的其中之一(也許三者)勢必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