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斯坦福極簡經濟學:如何果斷地權衡利益得失 > 22 通脹率走高會使市場運作不順暢 >

22 通脹率走高會使市場運作不順暢

通貨膨脹:溫和的通貨膨脹,優於過度補貼所造成的通貨緊縮。

通貨膨脹會侵蝕薪水可以買到的東西。在市場經濟的任一時間點,有些價格會上升,有些則會下降。但在通脹的情況下,很多必需品(例如汽油和食物)的價格會同時飆漲,多數家庭必須做出週期調整來應對。

通貨膨脹,是指任一商品與服務的價格全面上升的現象。汽油價格調升30美分或電影票價提高2美元,這種個別變化不叫通貨膨脹。為了衡量整體價格水平的提高,有必要收集很多不同商品價格變動的數據,並找到某種方式來計算平均價格水平的變動。基本的方法是定義「一籃子」商品,其中每個商品的數量代表一個家庭在某段時間內的典型消費。然後,你可以計算購買整籃商品(不是任一個別商品)的總成本隨著時間而變化的情況。

使用一籃子商品作為衡量通脹的方式,這個構想很久以前就有了。最早的例子之一發生於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當時馬薩諸塞州擬定給士兵發薪資的方式,大陸會議正在發行新貨幣,很難界定這些新貨幣實際上值多少錢。因此,馬薩諸塞州公佈,當士兵從戰場上回來時,州政府會付給士兵5蒲式耳21玉米、68磅牛肉、10磅木材和16磅皮革,無論這些東西值多少錢。

各種通脹指標

通貨膨脹有各種不同的衡量方式,取決於籃子裡所選取的商品。例如,消費者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是一個常見的通脹衡量指標,它由美國勞工統計局根據消費者支出調查(非常詳細地調查家庭實際購買的東西)計算而得。另一個常見的指標是生產者價格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 PPI),它是根據生產者購買的一籃子商品(例如鋼材、石油及其他原料或設備)來計算的。還有一個指標是批發價格指數(Wholesale Price Index, WPI),它觀察的是零售商支付的批發價格。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則包括GDP的每個項目。

請記住GDP不只包括消費,還包括投資、政府支出與出口,然後減去進口。CPI和GDP平減指數,可能是你最常遇到的衡量方式。根據你想研究的問題,你可以為任何團體編製一個價格指數:例如,老年人購買的東西、窮人購買的東西,或是某種狀況的人們購買的東西。

使用一籃子商品來計算通脹有個問題,就是籃子裡的商品在現實中不會維持固定不變,人們不會年復一年購買一模一樣的商品。其中一個理由涉及替代的概念,意即當一個商品的價格提高時,人們會從該商品轉換到買其他商品。如果咖啡價格飆升,人們會買茶或碳酸飲料代替;若汽油成本上升,更多人可能會選擇公共交通。這個籃子裡的實際內容,會隨著每個時期而變化。因此,衡量通脹時,應該使用的籃子是咖啡在價格較高時售出的數量,或是在價格較低時售出的數量,還是兩者的某種平均值?不論是哪種方式,沒有哪個籃子可以代表現實世界中需求不斷轉移的現況。

固定一籃子商品會發生的另一個問題來自技術變化。例如,想像籃子裡的商品有一項是電話服務,後來移動電話進入市場。移動電話的價格可能看起來較高,但比固網的價格有彈性,所以還是有其吸引力。接著,智能手機、網絡電話服務、視頻電話服務興起。如果只緊盯傳統固網的價格,就無法把技術變化納入考慮,從而漏掉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選用更好產品的開銷,意思就是消費者比以前有更多選擇。

1996年,由斯坦福大學的邁克爾·博斯金22(Michael Boskin)教授率領的著名經濟學家團體,發佈了一份衡量通脹的報告。據他們估計,當時的消費者價格指數高估了實際的通脹率,每年大約高了一個百分點,而這正是因消費品的籃子裡沒有考慮替代品和新技術。一個百分點可能看起來不多,但牽連甚廣。假設某一年的名義GDP增長了5%,而通脹率是3%,因此實際的經濟增長是2%。若通脹率被高估1%,當年實際的增長會是3%。每年實際的增長多出這一個百分點,經過幾十年的復利,當然會對生活水平有巨大影響。博斯金的報告發佈後,勞工統計局調整了統計方法,在一籃子商品中納入一些替代品,並且隨著時間以舊換新來適應技術的變化。此外,當這些因素引起的生活質量變化很大時(例如計算機和信息處理),勞工統計局會試著直接估計變化,並把這個變化恰當地加入通脹公式。這些改變確實減少了通脹高估的現象,但某些誇大之處仍然存在。

從1900年到1965年,美國的通脹率年平均約為1%。但是,通脹率在好些時候有極端波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通脹率有好幾年達到兩位數。這個現象的解釋是,當一個國家有大量購買力卻沒有相對足夠的商品時,通脹就會隨之發生。例如,戰後,多數士兵領到一筆補發薪資返鄉,立刻大量採買各種商品。而20世紀,美國經歷了經濟大蕭條下的大幅通貨緊縮,1929~1933年間的物價平均水平下降了約1/3,因為當時的經濟正好和戰後的經濟相反:大家都沒錢,銀行破產,無法貸款;不是過多的錢追逐太少的商品,而是沒錢追逐商品,使得物價水平下降。

通脹不是洪水猛獸

除了這些例子,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的通脹普遍較低。在60年代晚期,通脹率開始攀升,1971年達到4.4%。當時,4.4%被認為是可怕的、有破壞性的通脹率,這使得保守的但大體上推崇自由市場的尼克松總統覺得有必要實施全國性的工資和價格管制,結果成效不如預期,導致了生產短缺以及反對價格管制的論戰。到了1974年,工資和價格管制取消,通脹率急升,1974年是11%,70年代晚期再度達到兩位數。

20世紀80年代初期,通脹回穩,稍後會討論原因。當時的通脹率一般介於2%~5%之間,90年代下降到1%~4%,21世紀最初10年大部分時間介於2%~3%之間,只有2007~2009年經濟跌到谷底時,通脹率接近零,當時消費者不花錢,銀行不放款,因此沒錢追逐商品。

通貨膨脹為什麼不好?這是經濟學家才會關心的問題。消費者不想付高價,這難道不夠清楚嗎?但並不盡然。有種觀點是:若各地同時發生通貨膨脹,不一定是壞事。想像在某個晚上,神奇的貨幣精靈偷偷溜進每個人的錢包、每個銀行賬戶、每台收款機、每張薪資支票、每個有錢的地方,然後把全部的錢都變成原來的兩倍,第二天早上會發生什麼事?每個人數著自己的現金大叫:「太棒了!」然後出去大採購。但所有商店老闆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因此把每樣東西的價格都漲成原來的兩倍。所以,即使每個人的錢都變成了原來的兩倍,人們也不會比以前過得更好(或更差)。

這個小故事的重點是,若所有的價格、工資、利率和銀行賬戶的存款都以同等比例增長,而且這個比例是每個人都知道的,那麼便沒有人會在意。然而,在現實世界裡,通貨膨脹不是均勻分配的,且不容易預知,因此會有某些團體受益,並把成本轉嫁給別人。比如,如果你的薪資沒有隨通脹上漲,那麼你的收入購買力就會下降;如果你用5%的固定利率借錢買房子,而通脹率上升到10%,那麼你就賺到了,因為你可以用通脹後已經貶值的原金額償還貸款(附帶提一下,目前為止,在美國用固定利率借錢的最大債務人就是美國政府,因此通脹能使政府所有負債的實際價值降低)。另一方面,如果你用5%的固定利率借錢買房子,當通脹率下降到1%或2%時,銀行就賺了。如果你是持有大量現金的人(也許你把錢藏在地窖裡),通脹會讓你的財富略微縮水。就算通脹率相當低,長此以往也會造成很大的差異。

應對通脹而自動調整的過程稱作「物價指數連動」。如果你的房子是利率可調的抵押貸款,那麼利息就會隨著通脹上下變動。美國財政部發行的指數債券(indexed bond),其支付的利息就會隨著通脹率自動改變。有些工會合約規定工資應隨通脹自動調整,稱為生活成本調整(cost-of-living adjustment, COLA)。社保退休金也有COLA,它參考消費者價格指數做調整。物價指數連動,其實可保護人們不受通貨膨脹的影響。

惡性通脹

通脹率走高,會使市場運作不順暢,因為企業會發現其生產力的長期增長將出現困難。一個月內的通脹率達到20%,甚至40%以上,稱作惡性通脹(hyperinflation)。惡性通脹最有名的例子,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23,也發生在80年代的阿根廷24、以色列25和玻利維亞26,以及21世紀初的津巴布韋27。這些國家的前車之鑒,讓我們認識到放任通脹使其完全失控的代價。想像在這種情況下做生意,你在月初賺到錢,才到月底,這筆錢的購買力就縮水了40%。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減少通脹可能帶來的損失,會比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或提高長期生產力等任何努力都更重要。

20世紀70年代初期,生產力增長急速減緩,同時爆發通脹;在通脹受到控制大約10年後,生產力才恢復增長。上述兩種情況同時發生可能不是巧合。斯坦福大學的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泰勒(John Taylor)認為兩者相關,而且通脹失控是這段時期生產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在惡性通脹期間,消費者也會遇到麻煩。在購物時,人們會比較目前的價格和他們記憶中的價格,並根據目前的價格比預期高或低來取捨。當價格持續變動時,人們會發現自己生活在黑暗中,無法確定自己的消費決策是否正確。謹守個人或家庭預算幾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基於相似的原因,政府的預算程序也變得毫無用處。通脹率偏高且持續波動,將導致經濟活動失去動能。

為了充分瞭解對抗通脹的政策工具,你需要瞭解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後面的章節會詳述。在這裡,我們可概略談一下這些政策。

雖然較高的通脹率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但都和整個社會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商品有關。因此,對抗通脹的政策工具都會涉及抑制整體需求,使追逐商品的錢變少。對抗通脹的政策從來都不受歡迎,政府抑制需求的方法可能包括增稅、削減政府支出、提高利率以抑制借貸。當通脹率是400%時,政府很容易取得民意共識去採取某種措施,但如果只有5%,那就有的爭論了。

反對通脹的鷹派,企圖讓通脹維持在低水平,且認為政府應在通脹萌芽時就採取行動。經濟的參與者(包括有購買決策與規劃退休生活的人,以及目前有生產決策與長期投資決策的企業)都應該能擬訂思慮周全的計劃。若不想被通脹遊戲賺走你的錢,就要先用固定利率借錢,再用通脹後的貨幣還錢。企業則要注意不要一心只想避免通脹,忽略了實際的生產力增長。

通脹問題的鴿派則認為,2%~5%的低通脹率並非洪水猛獸。首先,它能使工資不會僵固在均衡點上方。如果通脹率是4%,員工只加薪2%,其實就是變相減薪,但因看起來像加薪,所以不會傷害員工士氣。溫和的通貨膨脹,優於過度補貼所造成的通貨緊縮。通貨緊縮會使目前的所有貸款額變高,且會造成違約欠款增加,導致經濟增長停滯。最後,通脹問題的鴿派也認為,沒有明確證據顯示一個國家的通脹率可能會從2%、3%、4%甚至5%攀升到每年20%或30%。低通脹率,相形之下是容易處理的。

我查閱過的實證研究數據顯示,年通脹率3%~5%對經濟其實沒有多大影響。有些經濟學家認為全球很多中等收入國家發展得很好,經濟快速增長,事實上其年通脹率高達10%、20%甚至30%。一旦年通脹率達到40%,大部分鴿派人士也同意確實會出問題。高收入國家的普遍目標,是把通脹率穩定維持在2%左右。這樣的通脹率夠低,可提供長期經濟增長的穩定基礎,同時也有一點緩衝作用,可避免通貨緊縮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