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斯坦福極簡經濟學:如何果斷地權衡利益得失 > 20 為什麼人們重視經濟增長? >

20 為什麼人們重視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長期來看,經濟增長是唯一會影響生活水平的因素。

這裡要問一個問題:你是比較喜歡生活在現代化的美國社會,有一般的生活水平與6萬美元的家庭年收入,還是比較喜歡生活在1925年,同樣每年賺6萬美元,而這筆錢相當於2010年的80萬美元?在你做選擇前,先想想:1925年6萬美元的年收入代表你非常富有,可以過上奢華的生活,有一棟大房子,有僕人和一切最好的東西,但你得以1925年的物質水平來生活,沒有現代化的電信、交通和醫療條件。

你想過哪種生活?當我在各種場合提出這個問題時,人們通常會回答喜歡過目前的生活,兩種生活的選擇比例大約是2‥1。當然,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但它說明了為什麼人們重視經濟增長,更甚於在某個時間點變得比別人富有。

經濟增長會隨著時間產生復利效果。年增長率的若干差距,會在一代或兩代人後造成生活水平的巨大差異。預測一個經濟體未來的價值(FV),公式是拿它的現值(PV)乘以「1+經濟體的增長率」的t次方,t是年期數[PV(1+r)t=FV]。實際上,它和計算個人為退休生活而儲蓄的報酬率的公式是相同的。經濟複合增長率的計算過程,與利率複合增長率的計算過程完全相同。

讓我們代入一些數字來看看它會怎樣。想像你已經得知某個經濟體每年增長1%,為了簡化計算過程,我們假設它最初的GDP是100,其貨幣單位是該經濟體的假想貨幣。10年後,它的GDP會超過110。25年後,GDP會變成128。40年後,GDP會達到149。這個結果不差,但也不令人驚訝。

現在我們來看每年增長率為3%的情況,這大約是過去幾十年美國經濟的平均增長率。每年增長3%,10年後,GDP會從100變成134;25年後,會變成209;40年後,會達到326。換句話說,每年增長3%,經過40年,該經濟體的規模會達到最初的三倍以上。復利的力量會造成實際上的巨大差異。

註:這個表格中的數據是用公式PV(1+r)t=FV計算的,其中PV是該經濟體規模的現值(在這個例子中,GDP為100),r是該經濟體的年增長率,t是時間,而FV是未來值。

假如每年的增長率是5%,又會怎樣?這是美國在經濟情況很好時可能出現的增長率,很多國家(包括巴西和墨西哥)也持續擁有這樣的增長率。每年增長5%,一個經濟體最初的GDP為100,10年後,會達到163。25年後,會達到339,是最初的三倍以上。如果可以維持這樣的增長率,40年後的GDP會是704,增加到原來的七倍以上。

最後,我們來試試經濟增長率為8%的情況。老實說,8%就長期而言是上限了。這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成長最快速的時期,以及中國最近數十年的增長率。我們來看看計算結果。有了8%的經濟增長率,只要10年,GDP就會從100變成216,也就是說GDP會在10年內變成兩倍以上。25年後,該經濟體的GDP會從100變成685,在一個人的壽命範圍內,甚至可以說是在一個人工作生涯內,幾乎變成七倍。如果8%的增長率可以維持40年(從來沒有哪個國家出現過,這裡只是為了說明),GDP會從100增加到2172。換句話說,在一個人工作生涯內(從25歲到65歲),他可以看到該經濟體增長了22倍。這是生活水平的巨大變化。

窮國可能追趕上富國嗎?

這告訴我們,雖然年增長率看起來只有幾個百分點的微小差異,但對未來會有巨大影響。長期來看,經濟增長是唯一會影響生活水平的東西。

若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在起步時落後於其他國家,它能趕得上來嗎?當然可以,前提是它能維持一段時間的高增長率。事實上,有些經濟學家相信,以較低生產力起步的國家,也許可以利用所謂的「後發優勢」(也被稱為追趕式成長,catch-up growth)。因為落後國家可以複製和運用別人已發明的技術,不需要自己發明。目前看來,似乎全球低收入國家在未來應該能縮小其人均GDP與高收入國家之間的差距。

然而,這種情況在20世紀並不多見。從1870年到21世紀早期,國與國之間的貧富差距實際上是在擴大,而非縮小。1870年,全世界最富裕國家的人均GDP大約是最貧窮國家的9倍;到了1960年,全世界最富裕國家的人均GDP大約是最貧窮國家的38倍;1990年則是45倍。事實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在1870年的生活水平僅勉強餬口,當其他國家的經濟在過去這段時期不斷複合增長時,它依然停留在勉強餬口的水平。

國民收入低的這些國家,並不是因為全球化才變窮,而是因為和全世界其他地區幾乎完全脫節。事實上,全球化和國際貿易曾經對日本、中國和印度等國家擺脫貧窮有莫大的幫助。若說全球化造成貧窮,就像在怪運動使你體重超標(其實是你沒運動)。如果你沒有參與,經濟活動也就不可能對你造成影響。

如果說20世紀是高收入和低收入國家差距擴大的時代,那麼21世紀會是差距縮小的時代嗎?中國和印度等國在20世紀70年代是世界上的貧窮國家,近幾十年來,其經濟大幅增長。如果這些模範國家可以持續增長,並且有其他國家跟進,那麼在下個世紀,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差距就會縮小。

對於窮國能否趕上富國,各方仍有爭議,有些人認為差距會持續擴大。例如,我們無法確定非洲的生產力什麼時候會突飛猛進,而有幾個國家(尤其是在拉丁美洲)的情況似乎會搖擺不定。此外,如果一個經濟體落後得很多,那它可能要花非常久的時間來追趕,我們可用長期經濟增長效果的公式來說明。假設A國每年實際GDP為500美元,B國為3萬美元。如果A國以某種方式在40年內維持傑出的8%的增長率,它的實際GDP會達到10,862美元。如果B國在40年內維持平凡的2%的增長率,最後其實際GDP會超過66,000美元。因此,經過40年,一國是爆炸式增長,而另一國是溫和增長,結果B國的人均GDP只有A國的6~7倍,而非原本的60倍。即使是在最樂觀的條件下,今後半個世紀,全世界最窮國家的生活水平仍然會嚴重落後於富裕國家。

生產力的三大驅動因素

經濟長期增長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提升,也就是說,每一工時的產出增加,或是每位員工的產出增加。生產力增長的三大驅動因素是:實物資本增加(意即有更多的資本設備讓員工使用)、更多的人力資本(意即員工有更多的經驗或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好的技術(意即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實務上,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這三個因素會一起運作。而生產力的標準算法是先計算每位員工增加的教育和經驗,以及每位員工增加的實物資本設備。上述兩個因素無法解釋的其餘經濟增長,則歸因於技術改善,「技術」是一個廣義術語,指的是可以改變產品的各種創新。

在分析美國等經濟體的增長原因時,經濟學家發現,大約1/4的長期經濟增長可以用人力資本增加來解釋,例如更多的教育與經驗。另外1/4可以用實物資本增加來解釋,即更多可用的機器及工廠。約有1/2是因為新技術。如果你用類似方法分析低收入國家的經濟增長原因,你會發現其教育程度和實物資本呈現快速更新,即生產力的增長主要來自實物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增加,較少來自新技術。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生產力的增長率(每工時增加的產出)停留在每年3%左右。從70年代開始,生產力的增長率降到每年大約1.5%或2.0%,這種情況維持了25年左右,到了90年代後期才回升。在這25年間,美國遭遇了許多嚴峻的經濟調整:高通脹率和高失業率,油價飆漲,國防支出大幅下降後又大幅增加,預算赤字增加。從長期來看,在這些問題中,生產力的增長趨緩是最明顯的。假設30年來美國每年生產力的增長率降低1.5%,不考慮複合增長率,實際GDP將比原來減少近45%。若生產力增長沒有趨緩,GDP將增加約50%,人們的薪資也會增加近50%。無論政府的目標是減稅還是增加消費,人均GDP一旦增加近50%,目標就會更容易達成。

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美國經濟的生產力開始提高。當時人們所說的「新經濟」是建立在突飛猛進的信息技術發展上的。隨著經濟的衰退或復甦,生產力每年的增長也隨之上下起伏,但1996~2010年,生產力的增長年平均可達2.6%。展望美國長期經濟前景,最重要的是生產力的增長是否會掉回到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早期的緩步增長狀態,抑或目前較高水平的生產力增長能否得以長期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