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斯坦福極簡經濟學:如何果斷地權衡利益得失 > 宏觀經濟學篇 >

宏觀經濟學篇

19 人均GDP是一個有用的比較工具

宏觀經濟學和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較高的經濟體,在很多方面都有較好的發展。

宏觀經濟學的觀點是總合的、由上而下,它把整個經濟視為一個大型有機體,內容包括經濟增長、失業、通脹、貿易差額等。宏觀經濟的觀點並非只是放大版的微觀經濟學(前面章節的主要焦點)。微觀經濟學關注商品、勞動力及資本的個別市場,以及壟斷、競爭、污染、科技、貧窮、收入不均、保險和治理等議題,但它沒有實際的語言來談論國家的宏觀經濟問題,例如經濟增長和貿易逆差。微觀經濟學可以解釋為什麼商品價格可能上漲,或者為什麼公司可能僱用或解僱員工,但它無法掌握宏觀經濟的議題,例如整個社會的通脹或失業。此外,微觀經濟學沒有討論宏觀經濟政策,例如政府預算、預算赤字或者中央銀行影響利率和信用的行為。

事實上,在微觀經濟學中出現的個人理性行為,當團體中的每個人都這麼做的時候,有可能導致出乎意料的結果。想像你在人山人海的體育場裡聽音樂會,你想以更好的視角觀賞台上的滑稽表演,所以你站了起來。然後,別人為了好好觀賞,也站了起來,最後所有人都站起來了。每個人的行為都是出於微觀經濟、個人觀點的理性行為,但最後宏觀經濟的結果是,沒有人能得到比原來更好的觀賞體驗。

經濟政策的四個目標

為了提供一個思考宏觀經濟政策的概括架構,我們將研究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然後以一個分析架構來思考目標之間的關係,再以兩組工具來完成這些目標。

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個目標是: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

討論宏觀經濟政策的架構稱作總供給與總需求模型,這個架構有助於構建宏觀經濟分析,並使我們能夠分析經濟增長、失業、通脹和貿易差額之間的取捨關係。宏觀經濟政策的兩組主要工具,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是政府稅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預算和預算赤字。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的政策,它會影響利率、信用以及社會上借款與放款的數量。

在正式探討宏觀經濟學的主題之前,先應瞭解「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概念,它是一個國家經濟規模的衡量標準。GDP的定義是:一個經濟體一年內所生產的最終商品和服務的總價值。GDP可以根據生產與銷售的商品價值,或需求與購買的商品價值來衡量。就定義而言,所購買與所銷售的商品總數量是相等的,所以衡量GDP的這兩種方式會得出相同的答案。

舉例來說,2009年美國的GDP是14.2萬億美元。從生產面來看,13.4%是耐用品,例如冰箱和汽車;另外13.4%是非耐用品,例如食物和衣服;66.2%是服務;7.7%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這些數字加起來超過100%,是因為大約1.1%的產品是存貨,尚未賣出,所以未被計入產出)。很多人考慮經濟時,首先想到的是耐用品(從工廠生產出來的堅固的東西),但非耐用的商品和服務,例如醫療、教育、金融服務、法律顧問、美發、修車、除草、打掃,以及照顧兒童等,占美國產出的一半以上。人們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服務業的社會,指的就是這些。服務業占美國經濟的比重已經持續增加了好幾十年。

GDP的內涵

你也可以從需求面衡量GDP。2009年,美國家庭消費的需求大約占GDP的70%。當時,企業投資支出約占11%,但每年變化很大。政府支出約占GDP的21%,這個數字可能看起來有點低,因為聯邦政府、州政府和當地政府加起來一年的總稅收大約占GDP的1/3。但是,這個數字只代表政府直接採購的金額,政府用來照顧人民的錢(例如退休金和社會福利)是以消費的形式出現的。最後一類是出口和進口。出口是其他國家對美國產品的需求,它會加進總需求;進口則是美國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它會從總需求中扣除。最近幾年,美國進口已經大大超過出口,這表示有貿易逆差,這個主題我們稍後研究。這裡提供一個好用的速記法,如果你問一個經濟學家GDP是什麼,有時他會回答GDP=C+I+G+X-M,也就是:GDP=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

在實際操作層面,是誰在計算美國巨大的國內生產總值呢?答案是美國商務部管轄下的經濟分析局(BEA),它會從各種調查和信息來源中收集資料,有些按月,有些按季,有些則按年。有時,政府的統計學家會先推估,在每季度結束後做初步估計,當所有數據收集齊後,再發佈最終估計。每隔五年,BEA會回顧它在這段時期發佈的所有結果並修正,有時會有大幅修正。

經濟學家通常會關注人均GDP,也就是每人的GDP。這是粗略估計某特定時間和地區生活水平的方式。把2009年14.2萬億美元的GDP除以3.07億人口,即得到每人46,000美元。人均GDP是一個有用的比較工具,因為它會自動調整不同國家或不同時間的人口差異。

下一個重要的估算項目叫作實際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它是經過通脹調整後的GDP。假設在某一年,GDP比前一年增加了5%。統計學家在研究價格變化時,發現這5%的GDP增長中,有3%歸因於通貨膨脹(意即價格變高的緣故)。因此,剩下的2%才是通過生產實際增加的商品和服務。通脹的調整,對短期比較很重要,對長期比較更是不可或缺。

GDP在概念上仍然不完美,的確,所有的經濟統計都有不完美的地方。因為GDP衡量的是買賣的商品,所以,會影響生活質量但沒有買賣的東西不會直接納入GDP,典型的例子是家庭生產。大約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70年代早期,女性進入職場的人數激增,因此,過去在家裡生產的很多商品和服務,例如供應三餐、家庭打掃與兒童看護,現在更有可能在市場上買賣而被納入GDP。這是GDP的一個顯著變化,它不會反映社會所生產的商品與服務數量的實際變化,只反映這些商品是在家生產的還是從市場上購買的。

此外,有很多東西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與幸福感,但無法像商品般被量化。舉例來說,如果每個人一周少工作10個小時,或每年有額外的兩周假期,但產出仍然相同,GDP不會有任何增長。污染程度的變化也不會直接顯示在GDP上,交通擁擠或通勤距離,除了其中的汽油、外賣咖啡等消耗品,也不會如同買賣的東西一般顯示在GDP上。負面事件(例如自然災害)可能導致一個城市大規模重建,這使得GDP在短期內看起來是增長的,但當地人的生活水平其實是明顯降低的。預防犯罪的成本被視為GDP的一部分,但實際犯罪的成本(損失和破壞)不是。人們的平均壽命變長而且更健康,這件事無法用GDP以任何方式直接反映,只能在醫療服務的支出項目上納入GDP。

即使是在GDP項目之內,懷疑論者也可能會問:相同價格的東西是否真的有相同的價值。舉例來說,一袋土豆片和一袋新鮮的有機蘋果的價值相同嗎?《財富》雜誌和色情雜誌的價值相同嗎?槍戰電影門票和藝術博物館門票的價值相同嗎?GDP只是把買賣的東西加起來,它和價值判斷無關。

最後要注意的是,GDP只包括成品,不包括投入製造這些商品的中間產品,例如投入製造汽車的鋼材、投入製造椅子的木材等。如果你把投入製造汽車的所有零部件(如鋼材或塑料)都加進來,就會重複計算。此外,所有權的移轉也不會顯示在GDP上。舉例來說,GDP會反映你買的新車,但不會反映你賣給鄰居兒子的二手車;會反映你建造新房子或裝修舊房子的成本,但不會反映你買的舊房子。你買賣的公司股票也不會被計入GDP,因為它沒有創造任何東西,只是交換,只有股票經紀人的手續費被當作服務費計入GDP。股市的大幅漲跌對GDP也完全沒有直接影響。

雖然有其局限性,但GDP對衡量經濟狀況來說仍是一個有意義的工具。人均GDP較高的經濟體,在很多方面都有較好的發展。它們有更個人化的消費,不只是我們想到的奢侈品,還包括醫療和教育等服務。人均GDP較高的社會,通常也有較乾淨的空氣和水,還有較高程度的個人安全。睿智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索洛20(Robert Solow)曾經說過:「如果你必須追求某樣東西,那實際國民收入最大化是個不錯的選擇。」

美國歷年的GDP顯示長期向上的趨勢。經過通脹調整後,21世紀最初10年中期的GDP大約是1950年的5.5倍。1950~2010年,實際GDP每年平均增長3%,這並不表示GDP每年都是向上增長的。GDP呈現明顯且持續的下滑,就叫作經濟衰退(recession)。一些經濟學家認為,GDP持續下滑六個月(也就是兩個季度)就是持續性衰退(lasting downturn),但這個時間範圍並非官方定義。經濟衰退的起點和終點,不是由哪個美國政府機構來定義的,它們是由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這個非營利研究機構的一個經濟學家委員會來定義的。

根據NBER的資料,1900~2010年,美國共發生23次經濟衰退,即平均每五年就有一次經濟衰退。經濟學家注意到,2001年經濟衰退之後,最近兩次衰退(2001年和1990~1991年)的間隔時間較長,而且較溫和。但2007~2009年的衰退非常嚴重,影響深遠。因此,根據GDP的表現,用一句話來總結美國的宏觀經濟,那就是長期趨勢向上,但這個趨勢有時會被短期的負增長干擾,通常每十年內會有一兩次。在經濟環境中,政策目標應該是阻止或控制經濟衰退,同時要奠定長期增長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