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斯坦福極簡經濟學:如何果斷地權衡利益得失 > 17 品牌可以讓消費者對質量比較放心 >

17 品牌可以讓消費者對質量比較放心

信息不完全與保險:信息不完全造成了保險市場難以解決的失衡問題。

想像一下,你打算買部二手車,但對於汽車引擎根本一無所知。你知道你的信息不完全,所以去讀了《消費者報告》,上了一些網站,甚至花錢找技師檢查汽車,但你仍無法確定車況。想像你發現有兩部車是自己想要的款式,外觀差不多,有一部的價格接近預算,另一部只要1/3的價錢。你會買哪一部?你會買價格跟你的預算差不多的那部車,還是如此便宜的那部呢?

在一個信息完全(perfect information)的世界,你的信息告訴你這兩部車是一樣的,買下便宜的那部,你就賺到了!而在一個信息不完全(imperfect information)的世界,你得擔心很低的價格也許表示另有玄機,也許代表掌握信息比你多的人認為那部低價汽車是不良品。因為信息不完全,買家很難做決定。

市場上出現有意願的買家和有意願的賣家,一般情況下假設雙方都明白自己得到的是什麼而自願交易。你給肉販10美元,肉販給你一塊鮮美的肉。然而,現實世界充滿了信息不完全的情況,這可能會對市場運作方式造成問題。

想像一下,你在公司負責僱用員工,有應徵者在工作申請表的「期望待遇」欄填了一個數字,是你設定的薪資預算的一半。這個價格真划算!你收集這個人更多的信息,如履歷、推薦人等。但在那天下班前,你仍覺得不踏實。你的信息不完全,不知道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員工。你應該僱用他嗎?他願意為了你薪資預算五折的價碼來工作,表示他遲早會出亂子嗎?你就是無法確切知道。由於信息不完全,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就會來攪局。

再想像你在銀行負責放款,有一個申請人說:「我真的很想要這筆貸款,因此我願意每年付給銀行比行情高10%的利息。」當然,你可以收集這位貸款人的財務信息和公司信息,但是,貸款給一個願意付很高利息的人,你有什麼感覺?也許你會說:「這對銀行似乎是很棒的交易,就放款給你吧。」但你更可能推測:「這個人似乎很急切,他的風險可能會很高,而且他心裡有數。如果他違約拖欠,即使利息很高,對我或銀行也都沒有任何好處。」

市場上有各種試圖減少信息不完全的方法。萬一產品的功效不像廣告所宣稱的那樣,公司的擔保、保證和服務合約將有助於承擔消費者的風險;商標和品牌則可以讓消費者對商品質量比較放心。在勞動力市場,履歷和推薦人有助於減少信息不完全的問題,教師、護士、會計師、律師、物理治療師和不動產經紀人持有的資質證明也是如此。在金融市場,信用評級、放款擔保人和抵押品等機制也有一樣的效果。

政府介入與制定信息披露的規則,在大多數情況下,這類機制能讓市場順利運作,例如,政府規定食品包裝上要標示成分,以使消費者在選購時能有更充分的信息做參考;或要求企業披露某些財務信息並接受外部查賬。然而,有些規範引發了爭論。很重要的一例是,信息不完全造成了保險市場難以解決的失衡問題。

道德風險與逆選擇

保險市場包括個人保險(例如健康保險、汽車保險、財產保險、人壽保險)和社會保險(例如社保退休金、失業保險、職業災害補償、災難救濟)。保險提供者必須估計買家出事後要求賠償的風險,但是,關於誰會遭遇什麼事的信息相當不完全,因此保險市場可能面臨危機。

為了瞭解這個難題,我們先來看看保險的運作方式。根據統計,我們知道一個群體裡有多少比例的成員可能發生某件憾事,但我們不確定該群體裡哪個人會出事。當人們購買保險時,他們把錢投入一個共享的基金池,這筆基金被用來賠償遭遇不幸的人。

拿一個簡單的汽車保險案例來說。假定某個群體有1000個駕駛人,保險公司可以把他們分成四組。其中900人在一年內不會發生任何事故;50人只會遇到一些車門凹陷或掉漆等極小型的事故,平均每人要花100美元;另外30人會發生中型事故,平均每人要花1000美元;剩下的20人會發生大型事故,平均每人的損害要花15,000美元。保險公司知道這些數據,但它不知道哪個駕駛人在年底會出現在哪一組。

看看這些統計數字,保險公司每年需要花費在這群駕駛人身上的總支出是多少?如果計算可能會發生的所有成本,將是335,000美元。因此,如果這1000個駕駛人,每人每年支付的保險費是335美元,那麼保險公司就會獲得它所需要的335,000美元,足以負擔即將發生的所有事故的總成本。當然,這個計算忽略了兩個關鍵問題。第一,保險公司在提供這項服務時,需要支付員工薪資和經營費用,而且理論上要賺一點利潤。第二,在收到保費和支付理賠的時間之間,保險公司可以將這筆錢投資於金融市場並賺取報酬。但是,對很多保險公司來說,每年公司的營運成本與轉投資的報酬差不多持平,所以,把公司收進來的保險費和付出去的理賠金做比較是公平的。

其實,上述的保險市場隱含著一個基本規則:平均一個人在一段時期內投入保險的錢,必須非常接近他在這段時期拿到的保險金。

保險公司的支出通常會跑到理賠金高的一小部分客戶手中。在剛才提到的例子中,335,000美元裡有300,000美元是付給這1000個人中的20個人的,他們只佔2%。所以,在一年結束時,那20個人會覺得買保險賺到了,但絕大多數人可能會覺得他們付錢給這個系統,卻沒有拿回多少。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健康險、財產險或其他保險。

到目前為止,我們是假設群體中的任何一個人發生負面事件的機會是隨機且相等的。如果不是這麼一回事呢?發生像車禍這樣的倒霉事的風險,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受到人們自己行為的影響。無論保險公司多麼仔細地收集信息,這個信息都是不完全的。因此,會出現幾個問題。

第一個主要問題叫作道德風險(moral hazard),意思是擁有保險會使人不太會採取預防措施來避免或阻止壞事發生。被保險人較沒有動機改變習慣或改善條件,以致對壞事更無招架之力。例如,擁有高額火災保險的工廠可能不會太在乎老舊廠房的防火問題,投保盜竊險的人不太可能會購置保安系統。擁有健康保險的人,每當鼻塞或咳嗽時,會比沒有健康保險的人更可能去就醫。道德風險這個抑制因素,使得保險公司的總支出比它們應有的支出高。

保險市場的另一個重大議題是逆選擇(adverse selection):特別可能遭遇壞事的人更可能購買保險,而風險很低的人不太可能會購買。如果保險公司只是以平均損失來設定保險價格,那麼知道自己比一般人安全的那些人就會退出市場,或者頂多購買最低保額的保險;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將承保較多風險偏高的人。保險公司吸引了高風險客戶,就需要提高保費,但保費一旦提高,低風險和中風險的客戶就會退出,或是縮小投保範圍。因為逆選擇現象,保險變成了一種遊戲,不再是分散全體保險人的風險;而保險公司則想要選擇低風險客戶,排除高風險客戶。

保險方案中有各種方式來解決道德風險和逆選擇問題。排除條款、部分負擔和共同保險可以把一些財務風險轉回客戶身上,而且可以鼓勵客戶盡量減少有道德風險的行為。曾有健康保險的相關研究顯示,當一群病人有適度的部分負擔而另一群病人沒有時,有部分負擔者使用的醫療資源會少1/3,實際上這兩群病人的健康狀況是相似的。

為了降低風險,保險公司可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取得更多的客戶。客戶越多,越有可能使低風險的客戶保持在一個良好比例,以抵消高風險族群的影響。因此,通過僱主買健康保險會比自己去買更便宜,而大公司裡員工的健康保險也會比小公司的更便宜。汽車車主投保幾乎是強制性的,低風險的駕駛人無法退出市場,這也能減輕整體風險。

棘手的難題

在大多數工業化國家,健康保險市場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完全問題,多由國家控制的醫療體系來處理。這些國家以各種方式建立整體計劃,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現象,那就是醫療領域中信息不完全的問題很嚴重,以致自由市場無力解決。除了美國以外,全世界的政府都是借由控制醫療供給量、何時應該提供醫療以及應該花費的金額,來處理道德風險的問題。這些國家還把全國的人都納入保險範圍,借此處理逆選擇的問題。

你也許知道,美國在醫療領域花費的錢,比全世界任何工業國家都多很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2007年美國的醫療支出(包括私人和政府提供的資金)大約是每人7300美元。相較之下,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和英國的每人支出介於2700~3900美元之間。醫療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美國是15.7%,加拿大、法國和德國介於10%~11%,日本和英國大約是8%。總之,美國醫療領域的人均支出是經濟實力相當的其他國家的兩倍。

上述情況一般解釋為美國的醫療服務和醫療研究都有優秀的質量。無論是製藥還是設備方面的創新,都有較好的報酬,醫生與護士的辛勞及教育投資也有較高的回報。然而,我們看不出美國的醫療質量比別人好兩倍。美國醫療領域的高額支出似乎看不到顯著效果,尤其是考慮到21世紀最初10年中期,仍有4000萬美國人根本沒有健康保險。

信息不完全的難題,並沒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法。在美國,政府幾十年來已是醫療計劃的最大支持者,例如衛生保健(給老年人)、醫療補助(給窮人)、退伍軍人福利以及公務人員保險。2010年,奧巴馬總統簽署了《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目標是擴大健康保險的範圍並抑製成本。落實該法案確有爭議,它會使美國投入醫療市場的程度更深。同一時期,全世界很多國家的政府比美國更深入醫療市場,而且正試圖在醫療系統中置入更大的競爭性和成本意識。沒有哪個國家對醫療系統完全滿意,也沒有人找到神奇的方法與制度架構,可以在擴大承保範圍的同時,遏制醫療成本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