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斯坦福極簡經濟學:如何果斷地權衡利益得失 > 04 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有所取捨 >

04 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有所取捨

價格下限與價格上限:價格管制的問題在於是否能達成目標,或適得其反?

如果你曾想在紐約或舊金山租房子,就會知道價格高得嚇人。房地產的需求是如此強勁,哪怕再不起眼的房子也可以開出高價。當市場決定的價格對很多人來說似乎高得不合理時,會發生什麼事?換個角度看,曾有幾年氣候非常好,農作物大豐收,以致賣價很低。當市場決定的價格對很多人來說似乎異常低時,會發生什麼事?供給與需求是不可避免的力量,但不是供給與需求的所有結果都是人們想要的。即使是最狂熱的自由市場經濟學家,也不同意我們對供需的結果沒有任何作為。毫無疑問,政府有可能干預並影響特定市場的商品價格。價格管制的問題在於所使用的方法是否能達成目標,或可能適得其反?

對市場價格與數量不滿意是不可能避免的。供給者總是會說,如果錢多一點,他們可以創造新工作、建立新工廠、僱用更多人。需求者總抱怨,以他們的收入,不易維持生活水平。雙方都要訴諸公平。企業會說自己想要一個「公平」的價格,其實想要的是更高的價格。人們說房租、電力或汽油的價格「不公平」,是認為價格應該更低。如果有一個團體在政治上足夠強大,甚至可以促使政府改變法律以保障其優勢。

價格上限造成供不應求

當政治人物被說服制定法律,將產品價格維持在低位時,他們就創造了價格上限(price ceiling):產品價格的最大值。美國的房租管製法(Rent-control Laws)是價格上限的一個例子,房租管制的政治理論在於棲身之處是一種需要(need)而非想要(want),而沒有管制的住房均衡點會太高,讓很多民眾無法負擔。

但價格上限並無法阻止供給與需求的運作力量,事實上,這股力量使我們得以預測設定價格上限的結果。如果你設定的價格上限低於原本的均衡價,那麼想購買的消費者的反應就會很熱烈,但該商品的供給者則不然。需求量上升,供給量下降,結果就是供不應求。

再以租房為例。美國的房租管制在很多時期和很多地方都導致住房短缺,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200多個採用房租管製法的城市。其中一個結果是,在房租管製法嚴格執行的城市,租房者可能無法以法定價格找到公寓,有太多想租房者在找尋供給非常少的公寓。當房東無法以提高租金來應付上漲的成本時,可能會吝於修繕房屋,因為他們知道需求很大,潛在客戶群不會太挑剔,導致出租房屋的質量降低。或者房東可能會變更出租公寓為各戶有獨立產權的套房,轉租為賣,完全退出租房市場。接著,新建的出租公寓可能會減少,房東也可能以各種費用的名義,向房客索取額外金錢,並想方設法扣住其剛搬進去時支付的「押金」。價格上限還造就了灰色地帶,用便宜價格就得到商品的人,會把商品轉售給願意支付更多錢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二房東可以把有房租管制的公寓,以較不受控制的價格分租出去。最後,消費者雖然住進了有價格管制的公寓,但也妨礙了其他人(其中某些人可能更需要低價公寓)找到可出租的公寓。

政府可以抑制價格,但是在一個自由社會中,無法迫使賣家進行大量生產,而且各種規避價格上限的方式也不易管理。

價格下限導致供過於求

再來考慮相反的情況。當供給商品的這些人有政治影響力時,有時可以使政府設定一個最低價格或價格下限(price floor)。例如在美國種植某種作物的農夫,法律對該農作物提供了最低保證價格(guaranteed minimum price)。主張設定農業價格下限的理由是,國家需要穩定且擴大食物供給來源,為此需確保農夫繼續耕作。但均衡價格有時實在「太低」,所以需要法律來保障農夫享有「公平價格」(注意引號中的價值判斷字眼)。無論政治意圖為何,供給與需求的力量是不可避免的,設定價格下限會產生後續影響。

如果你設定的價格在均衡點上方,供給者會很樂見,供給量就會變多;然而,需求量會因此變少,結果造成供給過剩:供給量超出需求量。政府可能會採取行動,通過配額(限制生產者可銷售的數量)避免生產過剩,或通過購買來儲存過剩的產品。在美國歷史上,生產過剩的農產品有時會被運送到低收入國家,作為食物援助。

最後,設定農產品價格下限所得到的反效果,其影響遠比生產過剩更大。因為有價格下限,農田生產的農作物變得更值錢了,農田價格連帶上升,地主會受益,但承租農田的農夫必須付出更高的租金,因而抵消了價格下限所得到的好處。農業價格下限也可能助長使用邊際土地5(marginal land),或施用有毒農藥以增加作物產量,因此造成環境污染。將生產過剩的食物運送至他國作為援助,紓解饑荒固然是好事。然而,一旦受援助國當地的農產品無法與免費食物競爭時,食物援助最後也可能傷害受援助國的農業經濟。

此外,價格管制會導致無法辨識出到底誰才是需要幫助的人。價格管制改變了每個人所面對的價格,某些需要幫助的人會接受這個價格,但更多不需要幫助的人也受到影響。

假如政府試圖幫助每個人,讓所有生產者都享有價格下限,所有消費者都享有價格上限,結果會怎樣?實際上,這大致就是蘇聯政府嘗試管理經濟的方式。20世紀80年代,蘇聯中央政府約有1/4的預算用於補貼,因為同時要補助生產者和消費者,最後蘇聯為此付出的代價包括物資短缺、生產過剩、黑市等種種問題,就如同其書記尼基塔·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的名言:「經濟學並不是挺尊重人們期望的一門科目。」

關於這一點,有些人不客氣地指責經濟學家別有居心:「你們說自己對各種經濟政策抱持開放態度,實際上聽起來就是你們制定了一項政策,這項政策就是不干預。而反覆出現的價格下限、價格上限與均衡點,只是宿命論與無作為的借口。」

價格管制會掩蓋成本

然而,批評一項政策不表示不接受其他政策。我們先從房租管制的一些替代方案來思考。方案之一是借由提高福利支出或提供住宅優惠券,直接把錢給窮人。這種需求面的幫助,比價格管制更精準。關於供給面,政府可以借由補助低成本住宅的建設或調整地方法規,鼓勵興建更多低成本住宅,兩者都會使人們買得起的住宅出現更高的均衡量,而不會造成短缺或過剩。

至於農業補貼呢?想像一下,政策目標是保障中小型營運的農民有像樣的生活水平。若不採取價格下限方式,政府還可以通過食物券、學校午餐計劃等方式補助消費者食物。像這樣刺激需求,能幫助農民賣掉更多產品。關於供給面,對於農地小於某個規模的農民,政府可以提供補助,有針對性地協助這些窮困的人。這兩種方式可以避免農產品囤積在國內,或是把過剩產品傾銷到其他發展中國家。

諷刺的是,價格下限與上限,在學理上並不是最好的政策工具,卻是官方最傾向採取的方案。經濟學家自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有所取捨,而政客常喜歡隱瞞政策的真實成本。價格下限與上限看起來像是零成本的政策,因為政府不需要增加支出或減稅。事實上,價格管制會掩蓋成本。

經濟學家還信奉要把所有成本納入考慮範圍,不單是預算成本,也要考慮機會成本。舉例來說,房租管制使某些房客受益,因為住房成本降低了,但其他人因為找不到房子住而受害,某些建築商也會因為無法轉手獲利而蒙受損失。同理,當政府將農作物價格維持在高位時,生產這些作物的農民會受益,但貧窮與中產階級家庭要用較高的價格,才能買到牛奶或麵包等民生必需品。再者,低收入國家的農民可能極端窮困,因為高度補貼國的食物援助迫使他們離開糧食供應市場。在這些情況下,短缺或過剩所造成的浪費,在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中雖然並沒有明確的稅收或補貼,但其實是真實的成本。

經濟學這門學科並非對窮人有敵意,也不會宣誓絕不干預自由市場。經濟學家的政治理念不同,因此會爭論某些干預政策是否恰當。但不管政治理念如何,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絕對尊重任何政策的各種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