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上帝與新物理學 > 精選參考書目 >

精選參考書目

第一章 科學與宗教在變化著的世界中

很多科學家寫了論及他們自己的宗教信仰的著述,很多神學家也詳細探討了科學對宗教的影響。屬於前一類的書有:

W. Russell Hindmarsh,Science and Faith(Epworth 1968)(《科學與信仰》);

Donald Mackay,The Clockwork Image(Inter-Varsity Press 1974)(《鐘錶形象》);

Jacques Monod,Chanceand Necessity(Random House 1971)(《偶然與必然》);

C. A.Coulson,Science and Christian Belief(Oxford University Press)(《科學與基督教信仰》);

Jacob Bronowski,Science and Human Values(Harper and Row 1965,revised edition)(《科學與人類的價值觀》);

還有Physics,Logic,History(eds.Allen D.Breck and Wolfgang Your-grau}Plenum 1970)(《物理學、邏輯、歷史》)。

屬於後一類的書有:

Stanley Jaki;Cosmosand Creator(Scottish Academic Press 1981)(《宇宙與造物主》);

Hugh Montefiore;Science and the Christian Experi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科學與基督教的試驗》);

Thomas Torrance,Theological Scie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神學的科學》);以及Divine and Contingent Ord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具有神性的偶然秩序):

R. Hooykaas,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Modern Science(Erdmans 1972)(《宗教與現代科學的興起》)。

The Sciences and Theolog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ed. A.R.Pea-cocke;Oriel 1981)(《二十世紀的科學與神學》)是一本有趣的論文集。

第二章 創世

宇宙的創生近來一直是大量科普書籍的主題。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

Steven Weinberg,The First Three Minutes(Andre Deutsch 1977;Fon-tana 1978)(《最初三分鐘》)。

亦參看:

P. W.Atkins,The Creation(Freeman 1981)(《宇宙的創生》);

Tohn Gribbin,Genesis(Dent/Delacorte 1981)(《創世》)

Joseph Silk,The Big Bang(Freeman 1980)(《大爆炸》)。

我在我寫的TheRunaway Universe(Dent 1978;Harper&Row 1978)(《失控的宇宙》)一書中,詳細地探討了宇宙的創生及終結。該書強調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意義。與該書主題相同的另一本書是:

Robert Jastrow,Until the Sun Dies(Norton 1977)(《直到太陽死滅》)。

若想得到關於現代宇宙學的直截了當的綜合述評,請看:

The State of the Universe(ed. G.T.Bath;Oxford:Clarendon Press 1980)(《宇宙的狀態》);

E. R.Harrison,Cosm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宇宙學》);或D. W.Sciama,Modern Cosm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econd edition 1982)(《現代宇宙學》)。

關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很多通俗的解說。

Nigel Calder,Einstein's Universe(B. R.C.Publication 1979)(《愛因斯坦的宇宙》)是一部雖然浮泛卻還生動的總評。更具學術性卻依然通俗的著作有:

Peter Bergmann,The Riddle of Gravitation(Charles Scribner 1968)(《萬有引力之謎》);

Robert Wald,Space,Time and Gravit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7)(《空間、時間和引力》);以及本作者的:

Space and Time in Modern Univers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現代宇宙的時與空》)。

若是有興趣真正瞭解一些相對論,那麼,純粹的初學者可以看Sam Lil-ley,Discovering Relativity for Yourself(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自己發現相對論》);以及Robert Ceroch,General Relativity from A to B(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廣義相對論初步》);

有點數學基礎的則可以看:

Michael Berry,Principles of Cosmology and Gravit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宇宙學的原理和萬有引力》)。

無限的問題是普及數學的好題目,可以看Rozsa Peter,Playing with Infinity(Bell 1961)(《玩賞無限》);

Leo Zippin,Uses of Infinity(Random House 1962)(《無限之用途》);更晚近一些的書則有Ruddy Rucker,Infinityand the Mind:Th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the Infinite(Harvestee.1982)(《無限與精神:關於無限的科學與哲學》)。亦參看「數學解無限」(by Keith Devlin in New Scientist,95,162)。

第三章 上帝創造了宇宙?

關於粒子和力的現代理論(包括有關反物質和粒子創生的討論)的簡介,請看我的:The Forces of Na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自然的諸種力》);以及Gerald Feinberg,What Is the World Made of?(Doubleday 1977)(《世界是由什麼組成的》)

關於統一力的理論及質子衰變,請看Steven Weinberg,「質子的衰變」,(Scientific American,June 1981)。

關於上帝存在的宇宙論論證的深入的評論,請看:William Rowe,The Cosmological Argumen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5)(《宇宙論的論證》),以及William Lane Craig,The Cosmological Argument from Plato to Leibniz(Macmillan 1980)(《從柏拉圖到萊布尼茨的宇宙論論證》)。參看:D.R.Burrill,The Cosmological Argument:A Spectrum of Opinion(Doubleday-Anchor 1967)(《宇宙論的論證:一系列的觀點》)。

羅素與柯普萊斯頓的論戰發表在: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eds. P.Edwards and A.Pap;Free Press 1965)(《哲學的現代簡介》)。

從宇宙學角度對宇宙的開初進行的詳細歷史探討見於:

J. D.North,The Measure of the Universe(Oxford.Clarendon Press 1965)(《宇宙的測度》)。

第四章 為什麼會有個宇宙?

關於時間之外的上帝這一概念的探討,請看Richard Swinburne,The Coherence of Theism(Oxford:Clarendon Press 1977)(《有神論的一致性》)。亦參看:

Nelson Pike,God and Timelessness(Routledge&Kegan Paul 1970)(《上帝與無時間性》);以及Brian Davi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宗教哲學入門》)的第八章。

什麼是必然的存在?請看前面所說的S winburne的著作以及John Hosper,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ical Analysis(Routledge&Kegan Paul,revised edition 1981)(《哲學分析入門》)第七章。他是從懷疑論出發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的。

David Layzer在《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1975年12月一期上的文章「時間之矢」也探討了秩序如何能從原初的無序中產生出來的問題。Steven Frautschi在「膨脹的宇宙中的熵」(即將發表)一文中論述了具體的數學分析。

我的The Physics of Time Asymmetry(Surrey University Pres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1977)(時間不對稱的物理學)一書探討了引力在產生宇宙秩序過程中的作用問題,以及現在尚未解決的引力熵的問題。探討同樣問題的還有Roger Penrose的「奇點與時間不對稱」一文,見General Relativity:an Einstein Centenary Survey(eds.S.W.Hawking and W.Israe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百年綜述)一書,亦見P.C.W.Davi es的「熱力引力是通向量子引力的途徑嗎?」一文,收入Quantum Gravity2:A Second Oxford Symp osium(eds.C.J.Isham,R.P enrose and D.W.Scia-ma;Oxford:Clarendon Press 1981)(《量子引力2:第二次牛津討論會》)

第五章 什麼是生命?整體論對還原論

關於生命的性質及起源,有很多引起爭議的觀點。下列的書單是隨便造的:

A. G.Cairns-Smith,TheLife Puzzle(Oliver&Boyd 1977)(《生命之謎》);

Francis Crick,Life Itself:Its Origin and Nature(Macdonald/Smith&Schuster 1982)(《生命:起源與性質》);

Richard Dawkins,The Selfish Gen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自私的基因》);

Gerald Feinberg and Robert Shapiro,Life Beyond Earth(William Mor-row 1980)(《天外的生命》);Fred Hoyle and N.C.Wickramasinghe;Lifecloud(Dent 1978)(《生命雲》);Jacques Monod;Chance and Ne-cessity(Random House 1971)(《偶然與必然》);以及:L.E.Orgel,The Origin of Life:Molecules and Natural Selection(Wiley 1973)(《生命的起源:分子與自然選擇》)。

關於機械論-活力論問題的探討,見:

Hans Driesch,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Vitalism(Macmillan 1914)(《活力論的歷史和理論》);Rainer and Schubert-Soldern,Mechanism and Vitalism(Notre Dame University Press 1962)(《機械論與活力論》)。

用「螞蟻賦格曲」和其他清楚明白的方式對整體論-還原論問題進行的解說,見於:

Douglas Hofstadter,G?del,Escher,Bach(Basic Books 1979)(《哥德爾,埃捨爾,巴赫》)。

對物理學中的還原論進行的猛烈攻擊見於:

Fritjov Capra,The Tao of Physics(Wildwood House 1975)(《物理學的道》)以及The Turning Point(Wildwood House 1982)(《轉折點》)。亦參看:

Paul Reps,Zen Flesh,ZenBones(Penguin 1971)(《禪肉,禪骨》)。

Gary Zukav,The Dancing Wu Li Masters:An Overview of the New Physics(Rider 1979)(《跳舞的物理大師們:新物理學總覽》)一書也討論了在現代整體論物理學中某些東方神秘主義的意味。

對自組織的化學和生物系統的深入研究見於:

G. Nicolis and I.Prigogine,Self-Organization in Non-equilibrium Sys-tems(Wiley 1977)(《非平衡系統中的自組織》)。從一更為廣泛的背景出發對同一問題進行研討的有:I.Prigogine,From Being to Becoming(Freeman 1980)(《從存在到變化》);以及:Hermann Hake n,Syner-getics(Springer 1977)(《協同學》)。

天外生命,無論是有智能的還是沒有智能的,都是科幻和科普作品的熱門話題。然而,現在科幻與科普之間的區別不總是那麼清楚。屬於科普類的書有:

Ronald Bracewell,The Galactic Club:Intelligent Life in Outer Space(Freeman 1974)(《星系俱樂部:宇宙空間裡的有智能的生命》);前面已說過的Feinberg和Shapiro的著作;前面已說過的Hoyle和W ickramas-inghe的著作;Interstellar Communication:Scientific Perspectives(eds.C.Ponnamperuma and A.G.W.Cameron Houghton-Mifflin 1974)(《星際通訊:科學的展望》);

Carl Sagan,The Cosmic Connection(Doubleday 1973)(《宇宙間的聯繫》);

I. s.Shkovskii and C.Sagan,Intelligent Life in the Universe(Hold-en-Day 1966)(《宇宙中的有智能的生命》),以及

Walter Sullivan,We Are Not Alone(Mc Graw-Hill 1966)(《我們並不孤單》)。

天外生命在宗教上會有什麼含義?對此問題進行的思考見C.S.Lewis的「宗教與火箭學」一文,該文收在The World's Last Night and Other Essays(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1952)(《世界的最後一夜及其他》)。亦參看同一作者的Perelandra(Macmillan 1944)。

第六章 精神與靈魂

哲學和心理學的中心問題都是精神。若想對精神的許多方面有一個全面的概括瞭解,請看:

Richard Gregory,Mind in Science(Weidenfeld&Nicolson 1981)(《科學中的精神》);

對精神問題進行了一番更為隨和而具有思辨性的綜述的是The Mind's I(eds.D.R.Hofstadter and D.C.Dennett;Harvester/Basic Books 1981)(《精神的我》)。上面的兩本書都附有詳盡的參考書目。亦參看:

D. C.Dennett,Brainstorms(Bradford Books 1978)(《腦猝變》);以及Oxford Companion to theMind(ed.R.L.Greg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牛津精神侶伴》)。

有關人工智能的討論,見:

Philip Jackson,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Petrocelli Char-ter 1975)(《人工智能導論》),此書附有詳備的參考書目;

Pamela Mc Corduck;Machines Who Think(Freeman 1979)(會思想的機器)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 nce(ed.M.Ringle;Humanities Press 1979)(《人工智能的哲學展望》);以及

Patrick Winst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Addison-Wesley 1977)(《人T智能》)。亦參看:

Douglas Hofstadter,C?del,Escher,Bach(Basic Books 1979)(《哥德爾,埃捨爾,巴赫》)

就意識問題,若想得到一個通俗的簡介,可以看:

Eric Harth,Windows on the Mind:Reflections on the Physical Basis of Consciousness(Harvester 1982)(《精神之窗:關於意識的物理基礎的思考》)

到了現代,仍為二元論辯護的有:

Karl Popper and John Eeeles,The Self and its Brain(Springer 1977)(《自我和它的大腦》);以及H.D.Lewis,Philosophy of Religion(The English Universities Press 1965,1975)(宗教哲學)。

第七章 自我

自我和個人同一性之謎長時間以來一直為哲學家所關注。最近的有關著作有:

Bernard Williams,Problems of the Self(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自我的問題》);

Pe rsonal Identi ty(ed. John Perry;Unive rsity of Cal ifornia Press 1975)(《個人同一性》);以及

Sydney Shoemaker,Self-Knowledge and Self-Identity(Comell Univer-sity Press 1963)(《自知與自我同一性》)。

旨在讓不熟悉形式邏輯的人也能理解哥德爾的有名的定理的一本書是:

Ernest Nagel and James R. Newman,G?del's Proof(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58)(《哥德爾的證明》)。

討論精神與大腦時也強調層面區分的重要性的一本書是:

Hierarchy Theory;The Challenge of Complex Systems(ed.H.H.Pattee;George Braziller 1973)(《等級理論:複雜系統的挑戰》)。

有兩本書論述了大腦移植以及因而造成的身份混淆,其中一本是前面說過的Perry的著作,另一本是The Identites of Persons(ed.A.O.Ror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人的身份》)。

第八章 量子因素

有關量子論的普及讀物很罕見,我的Other Worlds(Dent 1980)(《其他的世界》)是我盡了最大的努力寫成的。強調量子的整體性特點的有David Bohm,Wholeness and the Implicate Order(《整體性與隱含的秩序》)。若想得到有關問題的通俗簡介,可以看:

Banesh Hoffmann,The Strange Story of the Quantum(Dover,second edition 1959)(《量子的奇異故事》)。對那些具有專業知識的人來說,若想就有關認識論的問題得到一個較好的綜述,可以看Bernard d'Espag-nat,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Benjamin 1971)(《量子力學的概念基礎》)。可以先看看該作者的「量子論與實在」,見於《科學美國人》1979年第11期。

量子論創始人自己所撰寫的有關經典有:

Niels Bohr,Atomic Theory and the Description of Na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4)(《原子理論和對大自然的描述》);

Werner Heisenberg,The Physical Principles of Quantum Theor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0)(《量子論的物理原理》);

Physics and Philosophy(Harper&Row 1958)(《物理與哲學》);

The Physicist's Conception of Nature(Hutchinson 1958)(《物理學家心中的大自然》);Max Born,Natural Philosophy of Cause and Cha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9)(《原因和偶然的自然哲學》)。

Quantum Theory and Beyond(ed.T.Basi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量子論及未知》)一書裡有很多有用的概念。

對Aspect跟他人合作的實驗的描述,見:Physical Review Letters 49,1804(1982).

John Wheeler在「黑洞之外」一文中描述了他的「延遲選擇」實驗。該文收在:

Some Strangeness in the Proportion:ACentennial Symposium to cele-brate the Achievements of Albert Einstein(ed. H.Woolf;Addison-Wesley 1980)(《比率中的某種異常:慶祝愛因斯坦的偉大成就百年紀念學術討論會》)

對量子測量問題的分析,見:

J.yon Neumann,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Princeston University Press 1955)(《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

Everett對量子論的解釋,其詳盡的說明見:B.S.Dewitt and N.Gra-ham,The 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3)(《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若想得到一個較為易懂的簡介,請看Dewitt的「量子力學和實在」,收入1970年9月1期的Physics Today。

頭一次證明貝爾的不等式的是Physics1,195(1964)上發表的論文。

第九章 時間

多年來,時間一直是物理學、哲學和神學中一個吸引人的問題。有關時間的文獻汗牛充棟。若想初步瞭解關於時間的物理學,可以看我的Space and Time in Modern Univers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現代宇宙中的時與空》);

G.J.Whitrow,The Natural Philosophy of Time(Nelson 1961)(《時間的自然哲學》);或者閱讀任何一本關於相對論的入門書(《參看第二章的參考書目》)。

側重於時間之「矢」的物理學和哲學的書有:

P.C.W.Davies,The Physics of Time Asymmetry(Surrey University Pres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1977)(《時間不對稱的物理學》),該書附有很多參考資料;

The Nature of Time(ed.T.Gold;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7)(《時間的本質》);

Hans Reichenbach,The Direction of Tim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56,1971)(《時間的方向》);The Philosophy of Space and Time(Dover 1958)(《時空的哲學》)。

若想瞭解一下哲學和神學大致如何看待時間,可以看下列的書:

The Concepts of Space and Time(ed.M.Capek;Reidel 1976)(《時間和空間的概念》);

M. Capek,Philosophy of Space and Time(Dover 1958)(《時間和空間的哲學》);

J.T.Fraser,TheGenesis and Evolution of Time(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82)(《時間的起源和演化》);

The Study of Time(eds.J.T.Fraseret.a1.;Springer)(《時間研究》),卷2(1975),卷3(1978);

Philosophy of Time(eds. E.Freeman and W.Sellars;Open Court 1971)(《時間哲學》);

Time,Reduction and Reality(ed.R.Healey;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81)(《時間,衰減與實在》);

Nelson Pike,God and Timelessness(Routledge&Kegan Paul 1970)(《上帝與無時間性》);

L.Sklar,Space,Time and Spacetim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空間、時間與時空關係》);

Space and Time(ed. J.J.C.Smart;Macmillan 1964)(《空間與時間》);

Richard Swinburne,Space and Time(Macmillan 1968)(《空間與時間》)。

論述「現在」所包含的問題和悖論的有:

A.Grunbaum,Philosophical Problems of Space and Time(Alfred A-Knopf 1964)(《空間與時間的哲學問題》);

J.McT.E.Mac Taggart發表在Mind 18,457(1908)上的「時間的非實在」一文,表明了他試圖完全拒斥時間概念。

若想輕鬆愉快地探討這類問題,John Gribbins的Timewarps(Dent 1979)(《時間彎曲》)是一本好書。

若想進一步閱讀有關黑洞問題的書,請看第十三章的參考書目。

第十章 自由意志與決定論

前面已提到的Hospers的著作對自由、宿命論、決定論和非決定論作了明白易懂的討論。

已有若干書專門討論這類問題,如:

Free-will and Determinism(ed.B.Berofsky;Harper&Row 1966)(《自由意志與決定論》);

Determinism and Freedom in the Age of Modern Science(ed.S.Hoo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57)(《現代科學時代中的決定論與自由》),以及Freedom and Determinism(ed. K.Lehrer;Random House 1965)(《自由與決定論》)。

強調上帝行動自由的書有Swinburne的The Coherence of Theism(Oxford:Clarendon Press 1977)(《有神論的一致性》)。

第十一章 物質的基本結構

對現代粒子物理學的入門性綜述包括:

Nigel Calder. The Key to the Universe(Viking Press 1977)(《宇宙的答案》);

J.S.Trefil,From Atoms to Quark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range World of Particle Physics(Charles Scribner 1980)(《從原子到夸克:粒子物理奇異世界入門》);

J.C.Polkinghorne,The Particle Play(Freeman 1980)(《粒子波動》);以及第三章的參考書目裡列出的Feinberg和我的著作。

粒子物理學以及基本力的理論現在正在迅速發展,所以若想瞭解其概況,最好的辦法是閱讀《科學美國人》上定期刊載的評論文章。我想推薦的文章如下:

S.L.Glas how的「具有色、味的夸克」(1975年10月);Y.Nambu的「夸克的密封」(197 6年11月);S.Weinberg的「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統一理論」(1974年7月)。若要進一步,連所謂大統一理論也包括進來的話,可閱讀Howard Georgi的「基本粒子和各種力的統一理論」(1981年4月)。

D. Z.Freedman和P.yon Niewenhuizen的「超引力與物理諸定律的統一」評論了最終的理論——超引力理論(1978年2月)。這些文章有一部分被收入Partic les and Fields(ed.W.J.Kaufmann Ⅲ;Free-man 1980)(《粒子與場》)。

Ed ward Kolb和Michael Turner的「早期宇宙」(發表於Nature 294,521〔1981〕)總結了人們近來將上面所說的思路應用於研究極早期宇宙的一些想法。

Capra的The Tao of Physics(《物理學的道》)強調了粒子的整體性方面,即粒子是由其他的粒子「組成的」。

第十二章 偶然還是設計?

我的The Accidental Univers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偶然的宇宙》)一書論述了大自然中一系列明顯的「巧合」或「偶然」。與我的書主題相同的還有John Barrow和Frank Tipler的The Anthropic Principle(Oxford University Press)(《人存原理》),他們的書裡還有有趣而深入的歷史分析。

我在The Great Ideas Today(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979)(當今的偉大思想)裡撰寫了「宇宙中的有序和無序」一文,總結了宇宙中的有序無序的問題。亦請參看我的The Runaway Universe(Dent 1978;Harper&Row 1978)(《失控的宇宙》)。

對Poincare循環的討論,見Reichenbach的The Direction of Time,亦見我的:The Physics of Time Asymmetry.

對循環宇宙的模型進行了分析的有;

R.Tolman,Relativity,Thermodynamics and Cosmology(Oxford.Clarendon Press 1934)(《相對論,熱力學和宇宙學》);循環宇宙的模型也成為John Wheeler討論宇宙「重新處理」的基礎。他的討論見:

C.W.Misner,K.S.Thorne and J.A.Wheeler,Gravitation(Freeman 1973)(《萬有引力》)第44章。

最近的文獻中出現了若干討論「人存原理」的,如B.J.Carr和M.J.Re es的「人存原理與物質世界的結構」(Nature 278,6 05,〔1979〕),以及I.L.Rozental的「物理定律與基本常數的數值」(Sovi-et Physics〔Uspekhi〕23,296〔1980〕)。這兩篇文章很好地介紹了有關的物理學問題。John Leslie在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美國哲學季刊)19,141(19 82)上發表的「人存原理,世界全體與設計」一文,探討了人存原理的一些哲學問題。亦參看John Bowker的「上帝創造了宇宙?」收入The Sciences and Theolog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ed.A.R.Peacocke;Oriel 1981)(《二十世紀的科學與神學》)。當然,也應參看前面提到過的Barrow和Tipler的著作。若想得到一個入門性的概要,可以看George Gale的「人存原理」,發表在(《科學美國人》)1981年12月1期上。

第十三章 黑洞與宇宙混沌

黑洞是科普的熱門題材,但應小心為是,因為這一題材常常處理不當。對此問題進行精心而又吸引人的探討的有:

Larry Shipman,Black Holes,Quasars and the Universe(Houghton-Mif-flin 1976)(《黑洞,類星體和宇宙》);

Iain Nicolson,Gravity,Black Holes and the Universe(David&Charles 1981)(《引力,黑洞和宇宙》);

Willam Kaufmann,Black Holes and Warped Spacetime(Freeman 1979)(《黑洞與彎曲的時空》);以及那些最通俗的論述相對論的書(見第二章的參考書目)。我在The Edge of Infinity(Dent 1981)(《無限的邊緣》)一書中深入地探討了黑洞問題。

對引力熵這一概念的討論,以及引力場對宇宙中的秩序和無序的重要作用,見我的《時間不對稱的物理學》一書。近年來,Roger Penrose大大發展和澄清了這一科目,見他的「奇點與時間不對稱」一文,收入General Relativity:an Einstein Centenary Survey(eds.s.W.Hawk-ing and W.Israe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百年綜述》)。這本書裡也收有R.H.Dicke和P.J.E.Peebles的文章「大爆炸宇宙學——謎與妙方」,討論的是視界問題以及相關的其他問題。

J.D.Barrow和R.A.Matzner在「宇宙的均衡性與各向同性」一文中,探討了宇宙原初劇烈非均勻運動的耗散所造成的過量熱量的難題,該文見於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181,719(1 977)。亦參看Ba rrow的「靜止宇宙學」一文,發表於Nature 272,211(1978)。John Barrow向我指出,即使質子真會衰變,原初宇宙的某些非均勻的東西仍會在後期宇宙中留下印記,即空間的非均勻。他在與M.s.Tur ner合作的論文中討論了這一問題,見Nature 291,469(1981)。

Freeman Dyson的文章「宇宙中的能量」,討論了核力若有一點點變化就會造成什麼樣的災難性後果的問題,見《科學美國人》1971年9月。

上帝存在的目的論論證,長期以來一直是有人贊同也有人不贊同。阿奎那修改了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動說,提出了最終原因的概念,認為最終原因便是世界上存在神意的證明。然而,在阿奎那之後很久,直到出現了諸如Paley和F.R.Tennant的Philosophic al The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初版1928)(哲學神學)這樣的著作,目的論論證才完善起來。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以及休謨的《關於自然宗教的對話》都批駁了目的論論證。

現代對這一問題進行討論的有:

Thomas McPherson,The Argument from Design(Macmillan 1972)(從設計出發進行的論證);Rich ard Swinbur ne在Philosophy 43,200(1968)上寫的一篇題目相同的文章。Bowker在前面提到的著作裡敘述了近來有人試圖把目的論改造成為「目的論天文學」。

第十四章 奇跡

休謨在其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人類理智研究》)一書的第十章,對奇跡的問題提出了或許是最著名的評判。

在當代對奇跡進行評判的有:

R.H.Fuller,Interpreting the Miracles(S.C.M.1966)(《解釋奇跡》);

R.Swinburne,The Concept of Miracle(Macmillan 1970)(《奇跡的概念》);

Brian Davi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宗教哲學導論》)。

J.G.Taylor是位先前相信奇跡的科學家,後來他從懷疑論的觀點寫了一本綜述所謂特異現象的書Science and the Supernatural(M.T.Smith 1980)(《科學與超自然現象》)。

第十五章 宇宙的終結

我在《失控的宇宙》一書中詳細地探討了這一問題。近來有若干文章、論文專門討論這一問題,如J.N.Islam的「宇宙的最終命運」,見Sky and Telescope 57,13(1979年1月);D.N.Page和M.R.Mc-kee的「永恆事關重大」,見Nature 291,44(1981),J.D.Barrow和F.J.Tipler的「永恆是不穩定的」,見Nature 276,453(1978).Bar-row認為,儘管宇宙物質會墮入熱死,然而宇宙引力場中的扭曲可以被宇宙膨脹速率中細微的不規則所持續維持。引力場的扭曲可被用作自由能量的不盡來源。亦參見M.J.Rees的「宇宙的崩潰:末世學研究」,見Observatory 89,183(1969)。

不斷膨脹的宇宙會越來越接近熱死,在這樣的宇宙中智能生命能否生存下去?Freeman Dyson在「沒有終結的時間:開放宇宙的物理學和生物學」一文中詳細探討了這令人困惑的問題,見Review of Modern Physics 51,447(1979)。

W.Ehrenberg的「麥克斯韋妖」一文,介紹了麥克斯韋妖是怎麼回事,見《科學美國人》1967年11月1期。L.Szilard的論文「論智能生物使一熱力學系統的熵減少」發表於Zeitschrift fiir Physik 53,840(1929)。第一次全面論述了「魔鬼研究」中的信息和熵的聯繫問題的,是Leon Brilluin的論文「麥克斯韋妖成不了事」見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2,334(1951)。

第十六章 宇宙是「免費午餐」嗎?

宇宙可能是某種量子起伏嗎?若干物理學家探討過這個問題。所提出的那些不大驚人的理論認為,構成宇宙的量子起伏來源於空的、平坦的時空,見E.P.Tryson的「宇宙是真空起伏嗎?」發表於Nature 246,396(1973);R.Brout,F.Englert和E Gunzig的「作為一種量子現象的宇宙創生」,發表於Annals of Physics 115,78(1978);D.Atkatz和H.Pagels的「作為量子穿越隧道事件的宇宙起源」,發表於PhysicalReview D 25,2065(1982)。

那些較為驚人的理論則認為,構成宇宙的量子起伏完全來自無。蘇聯物理學家Ya.B.Zeldovich在Soviet Astronomy Letters 7,579(1981)發表的一篇論文就這麼認為。亦見L.P.Grishchuk和Ya.B.

Zeldovich的「完全的宇宙學理論」,收入The Quantum Theory of Space and Time(eds.M.J.Duff and C.J.Isha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時空量子論》);以及A.Vilenkin的「宇宙創生於無」,發表於Physics Letters B 117,25(1982)。

對暴漲宇宙說的評論,見J.D.Barrow和M.S.Turner的「暴漲宇宙一一誕生,死亡及變形」,發表在Nature 298,801(1982)。

第十七章 物理學家心目中的大自然

要瞭解物理學家如何看大自然,最好的方法是與他們交談。可以當作指南的一本書是A Question of Physics:Conversations in Physics and Biology(eds.P.Buckley and F.Peat;Routledge&Kegan Paul 1979)(《物理學的一個問題:關於物理學與生物學的談話》)。

1972年9月,為了慶祝Paul Dirac七十壽辰,在特裡亞斯特(Tri-este,意大利)舉行了一個討論會。會上提出的一些論文收入The Phys-ist』s Conception of Nature(ed.J.Mehra;Reidel 1973)(《物理學家心中的大自然》)。亦參見Heisenberg相同題目的一本書(1958)。

另一場慶祝活動是1979年的愛因斯坦誕辰百年紀念會,會上提出了若干如何看大自然的論文。例如,H.Woolf編輯的Some Strangeness in the Proportion:A Centennial Symposium to Celebrate the Achievements of Albert Einstein(Addison-Wesley 1980)(《比率中的某種異常:慶祝愛因斯坦的偉大成就百年紀念討論會》)一書就收有好幾篇文章討論愛因斯坦對大自然的看法(愛因斯坦的同行們並非總是跟他看法一致),這些文章有的是涉獵廣泛、探討概念的,有的則提供了有關愛氏觀點的有價值的歷史材料。

非專業人員若想大致瞭解物理學家對大自然的看法,一本非常好的書是Richard Feynman根據自己的廣播講演編成的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Law(B.B.C.Publications 1965)(《物理定律的本性》)。

並非所有的人都認為物理學家們看得對。對某些早期思想的批評性評價,見L.S.Stebbing的Philosophy and the Physicists(Pelican 1944)(《哲學與物理學家》)。

對John Conway的「生命」遊戲的描述,見Winning Ways(Aca demic Press 1982,VolⅡ)(《得勝的方法》)。這本書是E.R.Berleka mp,J.H.Conway和R.K.Guy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