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一本不正經的科學:用科學滿足你「變態」的好奇心 > 39.辨出好音樂靠的不是耳朵? >

39.辨出好音樂靠的不是耳朵?

這些現象我們很熟悉:我們通過封面來判斷一本書,通過標籤判斷酒,通過包裝判斷禮物,通過照片來判斷一個政客。換成科學語言,那就是視覺信息可以對消費者的判斷產生重要影響。但是,如果我們要判斷的是古典音樂呢?所有的音樂發燒友會指著他們的上帝發毒誓,不,演奏水平如何,當然還是聲音說了算。一位藝術家彈奏的水平高下可不是說擺出誇張的動作和做些滑稽的模仿就能看出來的,你懂的!真的嗎?咱還是走著瞧吧。

美國心理學家蔡佳蓉博士(Dr Chia-Jung Tsay)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管理與創意系的講師,她想要把這個問題弄個水落石出,而她自己就是一位專業的鋼琴演奏家。她對古典音樂國際大賽的評獎標準很感興趣,這些國際大賽通常也是那些年輕的獨奏鋼琴家飛黃騰達的起點。在2013年4月19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的一篇論文中,她挑戰了世人篤信的一條「真理」——在這些享有盛譽和令人生畏的音樂大賽中,聲音是唯一的判斷標準。

為了支持自己的猜想,她收集了十次最負盛名的音樂大賽的決賽錄像,比如說荷蘭李斯特國際鋼琴比賽。然後,她讓一個由古典音樂門外漢組成的點評組來預測在每次大賽中哪三位決賽選手會摘得桂冠。為了給選手的演奏水平打分,這些臨時評委有一些收聽了錄音,有一些則觀看了無聲錄像。這些選手,要麼是莫扎特、貝多芬或者肖邦,要麼啥都不是。

結果又如何呢?如果這些實驗參與者相信古典概型[1],他們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機會蒙對。然而那些收聽錄音的人答對的概率只有25.5%。相反的,那些很可憐只能看一看無聲電影的實驗參與者猜對優勝者的概率竟然超過了一半(52.2%)。在第二次測試中,蔡佳蓉博士向她的「小白鼠」展示了有聲錄像。巨大的驚喜在等待著他們:預測的準確率提高到了35.4%(或者說幾乎相當於古典概型),這樣的話,相對於那些只看到圖像聽不見聲音的人來說,音樂對準確判斷而言只是一塊雞肋……

我們當然有理由反駁說這些門外漢的耳朵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怎麼可能準確評價這些高水準的演奏呢。因此,蔡佳蓉博士又召集了將近150位專業音樂家來重做實驗。業餘的請下台,讓專業的上場。這回,他們能看出點兒門道來了,不,是聽出點兒門道。然而,實驗總結是:這簡直就是專家們的一場災難。他們不僅完完全全複製了之前業餘選手們的預測結果,而且每次的準確率比業餘的還要差!旋律對他們來說,跟對其他人一樣,是討人厭的噪聲,對於音樂比賽而言,是多此一舉。

很顯然,這個實驗突出展示了評委們在演奏者發出的視覺信息前的脆弱權威。在最後一個系列的測試中,實驗參與者只能看到獨奏者的黑白輪廓。蔡佳蓉指出,競賽的優勝者很多時候是那些演奏姿態中透露出激情和創造力,且看起來對演奏十分投入的人……好的音樂家當然是好,好的演員才更佳。


[1]古典概型也叫傳統概率、其定義是由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Laplace)提出的。如果一個隨機試驗所包含的單位事件是有限的,且每個單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均相等,則這個隨機試驗叫作拉普拉斯試驗,這種條件下的概率模型就叫古典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