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類的明天 > (四)馬爾默:未來的生態街區 >

(四)馬爾默:未來的生態街區

哥本哈根的鄰市,瑞典的馬爾默也發生了同樣的變化。馬爾默就在連接兩座城市的大橋另一端。我們去了生態街區波依,這裡是世界各地建築師、政治人物和環保主義者參觀得最多的一處地方。2001年,市政府決定在西港的舊工業廢地修建數千民居,以證明在節約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情況下,人們也能舒適地生活。在市政府的設想裡,目標是通過可再生能源,實現100%能源自主。1000幢第一期樓房在2001年建成,其能源消耗量為每年每平方米100千瓦,也就是瑞典樓房平均水平的60%。最近一期樓房(因為街區在不斷擴建)的消耗量僅僅為50千瓦。樓頂被植物覆蓋,並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電力由一台足夠為1000套公寓供電的風力發電機提供,供暖由集中式系統保證,這個系統還可以吸取地下90米處的鈣石中蘊藏的常溫水。樓房一部分為集體樓房,另一部分為獨棟樓房,但每一座樓都別具風格。與很多現代街區截然相反,我們在波依街區還發現了一些小街小巷。在生態街區工作了近15年的市宣傳主任丹尼爾·斯克格告訴我們:「建築師卡拉斯·當從歐洲中世紀老城吸取了靈感。他想知道為什麼這些老城如此舒適,並發展出了自己的理論。在小街小巷交織成的網中,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會遇見誰,不知道老朋友會不會出現在街角。於是,城市裡就有了很多不期而遇。他想創造同樣的感覺。」馬爾默的城市設計也以多樣性和功能性為重。所有細節都必須考慮到,以便於人們擺脫汽車。步行15分鐘、騎自行車5分鐘就能到市中心(街區擁有長達8千米的自行車道),還有依靠生物氣體運行的公交車,每10分鐘發車一次,駛向市中心。樓房裡的商舖:咖啡館、餐廳、健身房、理髮廳和小綠色產品超市,在我們見過的最漂亮的商舖之列。街區外圍有幾處停車場,裡面有太陽能電池板供能的汽車充電樁。

在建築物周圍,有許多綠化帶,還有積蓄雨水的溝渠。「在明日之城,感受四季,欣賞樹木和水流,是必不可少的,」丹尼爾繼續說,「瑞士醫院的研究表明,病人如果能接觸大自然,就會痊癒得更快。」

在樓房裡安裝的智能水電表,隨時告知居民他們的水電消耗,並為他們提供減少耗能的方法。水龍頭、沖水器上安裝的節水器和節省電力消耗的插座,都能幫助居民減少耗能。所有垃圾都被收集起來,分成可回收垃圾和可以生產生物氣體的食物垃圾。

建築師科德·斯耶和瑪麗亞·拉爾松在這個街區居住11年了。他們在這兒建了3幢樓房,包括他們目前居住的這幢。科德憑此獲得了瑞典建築公司的卡斯帕·薩琳獎,這是瑞典國內最權威的獎項之一。「著手這項工程的時候,我們正好30歲,基本上是入住郊區別墅的年齡。但我們的想法是,把我們的私宅放到市區。」目前,這對夫妻和他們還很小的女兒住在一幢5層樓房最頂層的一套公寓裡。我們坐著小電梯直接到了他們家。水泥地板打過蠟,環形大玻璃窗面朝大海。極簡主義的裝修風格加強了人對空間的感受。在陽台上,一截紐約式樓梯把我們帶到樓頂花園。我們在那裡拍攝了整個西港開闊的全景。「我們在這兒比在獨棟住宅耗能更少,更容易以可持續的方式生活。我們沒有汽車,有需要的時候,我們和其他居民共享一輛車。我們經常坐火車,也可以把自行車帶到火車上。騎自行車讓我們更瞭解距離的概念,而且還能保持身形!」為了向我們證明他剛才所言,科德拿出了他的可折疊自行車,猛然把車打開,然後在公寓裡轉圈。接著,他把自行車塞進電梯,讓我們跟著他出去。我們一直走到了街區第二期,那裡住著尼古拉、歐娃和他們的兩個孩子。

二期樓房腳下的海岸顯得有些灰暗,這裡的樓房也沒有波依中心的樓房漂亮。街區第二期的建築比較統一,樓房的風格有點像法國現代城市的風格。但這些樓房較為便宜,市政府希望它們能帶來更多的社會群體的混合。科德解釋說,一半的居民為業主,另一半為房客。一套65平方米的公寓,月租在900歐元左右。不是天價,但也不是人人都住得起。在瑞典算中上水平。在這些方塊樓房中間,歐娃和尼古拉的那棟小房子格外引人注目。不僅是因為它本身矮一些,還因為它旁邊有一座透明塔,裡面填滿了暗色管道,塔頂還有一台小型風力發電機。科德把它叫作「教學塔」。「我們沒有把能源藏起來,反而在牆裡、樓頂和水電表上展示著能源。這是一種使能源變得更真實的方式,好引起居民注意……」這裡的電力由風力發電機和樓頂的幾個太陽能電池板供應,暖氣由之前提到的集中式系統供給,植物廢料(來自我們後面會提到的小花園以及食物垃圾)會被丟進生產生物氣體的攪拌機裡。樓房拐角處有一支藍色的小噴槍,用來給汽車充電。在未來,可能還能給電動自行車充電。總之,這是科德的夢想。車庫的門後,一輛電力汽車停放得當,連接著牆上的插頭。牆內還安置了其他蓄電設備(除去汽車的之外),用來存儲由太陽能電池板和小渦輪機產生的多餘能源。尼古拉告訴我們,他長久以來的夢想(鑒於法國多家雜誌和多個節目關於這個問題的報道,他不是唯一讚同這個觀點的人),就是建造自己的房子,並且讓它100%能源自主。為此,他迫不及待地向我們全面介紹了業主的生活:「當我們談到生態生活模式的時候,總是會聯想到溫度在15度左右的潮濕洞穴,在裡面永遠別想脫掉羊毛衫。我可不信。這兒有隔熱(隔冷)效果比牆壁還要好的巨大落地窗,有靠太陽能熱水器加熱的游泳池,我們一年中有一半時間能在裡面游泳,還有保持恆溫的溫度調節機,讓我們將能耗降至最小值……」歐娃和他是同一個思路:「為什麼我們明明有其他方式,卻還要浪費能源呢?我們很多朋友有了孩子後都搬到了郊區,但我感覺自己沒有準備好。在這裡,我們親近海洋,綠茵遍地,可以步行去市中心……我們想要的都有了,而且是可持續的。」當我們問科德,對於生態建築師來說,尼古拉家修建游泳池是否合理,他完全沒有感到一絲不快,而是告訴了我們他的想法:建築師就是要想盡辦法讓人們在家裡住得足夠舒暢,不再飛到世界另一端去度假。雖然這並不適用於所有人,但值得一試!

波依街區內,建築師科德和他的可折疊自行車

在哥本哈根和馬爾默的旅行中,我想起了自己認識的所有環保主義者,比如我的朋友伊萬[1] ,還有皮埃爾·拉比。皮埃爾認為(大)城市就是一種異端邪說,一隻八爪魚,一頭妖怪,它無休止地生產人工風景,吸收勞動力和資源(讓農村變得人煙稀少),使人類彼此間變得冷漠,沒有特徵,貪戀娛樂,越來越和大自然疏遠,不再瞭解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我聽見他們的聲音,預想他們看了我的紀錄片後的評論。他們也證明了,我們能建造出能源自主的輕型住宅,更貼近地面、樹木和農田的住宅。例如黃楊村[2] 的22棟房子,它們的框架為當地木材所搭建,磚是用當地的泥土和稻草做成的,在冬天不開暖氣的情況下,室內溫度也不會低於16度(雖然阿爾代什省塞文山脈的冬季非常寒冷)。用周圍森林裡的木頭燃起火爐,能在冬天供給額外的熱量。太陽能電池板提供電力。菜圃裡產出的蔬菜供24位居民食用,一位農民麵包師做麵包,一所學校陪護孩子……皮埃爾和伊萬認為,這樣的社會結構要比大都市堅韌得多,大都市依賴稠密而又複雜的網絡,依賴通過貨車進行的日常食物供應。生態村莊這樣的社會結構才是更適合抵禦未來危機的方法,而且它們的生態足跡十分微小。建築物完全由自然材料建成,這些材料從群落生境中借取,也能在不留下破壞痕跡的情況下,回到群落生境中。在哥本哈根,我們有幸和建築師、城市規劃師揚·蓋爾一起討論這些話題(和其他很多話題),他是如今被稱作「哥本哈根化」(把城市還給行人和自行車)的城市之父。他是《人民的城市》[3] 的作者,法語版翻譯成《人性層面的城市》[4] ,而蓋爾對這個譯名表示無法信服。他的成就不止這些,我們還能列出其他事跡,例如讓時代廣場的一部分成為步行街,讓莫斯科的一個街區全部步行街化,哥本哈根的城市化靈感也來源於他。和所有持重的優秀建築師一樣,他只穿黑色。在拍攝影像的前一天,他特意去理髮店理了發,讓自己看起來「更帥」。他目光狡黠,有著智者的幽默。我們在運河的小橋上一起度過了美好的時光。這條運河剛剛被整治、去污,以便接納居民。如今,人們可以在河裡游泳、划船,可以在河岸野餐、騎自行車、玩滑板……簡而言之,生活就在這裡。


[1] 伊萬·聖-日爾,我和他一起創辦了《改善法》雜誌,他自己創辦了《生態房》雜誌,這本雜誌在生態建築愛好者中很受歡迎。

[2] 由皮埃爾的女兒索菲和她的伴侶勞倫·布克一起發起的生態村。

[3] 中文版譯為《人性化的城市》,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年。

[4] N. Calve譯, Ecosociete, 2012。